王守仁《何陋轩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2020-10-10 21:28:49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夫爱憎面背,乱白黝丹,浚奸穷黠,外良而中螫,诸夏盖不免焉;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鲁掖,折旋矩矱,将无为陋乎?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则有矣。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

【注】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当时作者谪龙场驿丞。要绥,指边远地区。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羝服:羊皮作衣服。诸夏:指中原华夏地区。甫:章甫,古代的礼帽。掖:衣袖。折旋矩矱:遵守规则法度。

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习类尚因其故因:因袭,沿袭。

b.莳之以卉*莳:栽种,种植。

c.就其地为轩以居予居:让……居住。

d.学士之来游者游:参观,游玩。

d。

【解析】游:交往,交游,来往。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就石穴而居之,又*以湿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夷之人乃不能此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c.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d.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子路率尔而对曰

6.b。

【解析】前一个为副词,转接,却;后一个连词,顺接,就。a均为连词,表并列;c均为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短语的**;d均为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

7.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

b.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

c.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

d.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

7.a。

【解析】参考标点: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2分)

(2)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3分)

(3)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5分)

8.

(1)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1分),有什么简陋(闭塞落后)的呢(1分)?”。

(2)于是把它(轩)命名(1分)为““何陋(轩)”,来(1分)伸张(发扬)(1分)孔子的话。

(3)夷地(边远地区)的*,正如没有雕琢的璞玉(1分),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木材(1分),虽然粗朴固执(1分),可是还有待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1分),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粗陋愚昧)呢(1分)?

【解析】

(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2)因:于是,因此。名:给……命名(取名)。以:目的连词,来。信:通“伸”,伸张。

(3)方若:正如,正像是。绳:名词动用,用墨线量直。虽,虽然。施:施工,加工。安:怎么。陋:意动用法,认为……鄙陋。

9.“夷之民”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请结合文意,谈谈阳明与当时内地人们对“夷之民”的态度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

9.【*提示】

(1)内地人们特别是士大夫们怀着偏见和轻视的态度,认为他们“陋”,是化外之民,闭塞落后,愚昧野蛮。

(2)阳明则赞扬了他们质直纯朴、乐于助人的品格,认为他们保留着古朴的遗风,如“未琢之璞,未绳之木”,只是有待文明教化。

【参考译文】

当初,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之外,如今也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很*,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穿着奇特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密的礼节,有着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那些当面说爱,背后说恨的,颠倒黑白,狡猾奸诈的人,外表忠厚,而内心像毒虫刺人,中原华夏地区的人们大都不能免;如果是外表文质彬彬,穿戴着礼仪之邦宋国的礼帽,鲁国的大袖之衣,遵守规矩法度,就不鄙陋落后了吗?夷地的人们却不这样,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情率真,淳朴,那就有了。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暗潮湿。龙场的*,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我,渐渐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哎,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意即孔子欲对浑朴的夷民施以礼乐教化)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看了王守仁《何陋轩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还看了:
  • 何陋轩记原文及翻译

    《何陋轩记》是明代王守仁(王*明)作品,选自《王文成公全书》,这篇文章思想卓越,排除了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具有时代前瞻*,是一篇很出*的记文,很有借鉴意义。如下是小编找到的何陋轩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何陋轩记【明】王守仁原文:...

  • 《明史王守仁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

  • 王守仁《瘗旅文》原文翻译赏析

    瘗旅文作者:王守仁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1),有吏目云自京来者(2),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3),投宿土苗家(4)。予从篱落间望见之(5),*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6),已行矣。薄午(7),有人自蜈蚣...

  • 王守仁《尊经阁记》阅读原文及译文

    尊经阁记【明】王守仁经①,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也,命也,一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情而时发...

  • 《竹鹤轩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竹鹤轩记广昌司训羊城李先生明之:笃学而好修者也。尝辟一轩,以为燕休之所。轩之前种竹数十个,庭中养二鹤,荫翠条而啄石苔。每烟雨之晨、风月之夕,*轩中,玩苍雪之纷霏,招缟衣而起舞,辄欣然会于心,歌绿漪之《诗》,鼓《鸣皋》之曲,超然若出人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