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0-12-23 02:05:17

郑人买履

<韩非子>韩非子(春秋战国时期)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d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1]

部分字词解释

履:鞋 欲:想要 者:的人 度量:长短 置:放

之:(代)尺码 其:(代)他的 坐:(通*字)座

至:等到 之:到、、、、、、去 市:集市 而:却

*:拿 之:尺码 反:通返 之:尺码 罢:散了

遂:终于 人曰:有人说 何不:为什么不 之:鞋子

宁:宁可 无:不可 自信:相信自己的脚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本意:郑国有一个想买鞋的人,由于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子。

寓意:告诉我们做事不可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要懂得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原文] 楚人有涉*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揠苗助长

<吕氏春秋·自知>孟子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画蛇添足

<战国策>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17.成:完成。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战国策>是*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或自己,都具有安全*。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滥竽充数①

<韩非子>韩非子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⑪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⑫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⑬使:派,让,指使。

⑭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⑮ 这里是戏 称。请:请求。 ⑯说:通[悦",喜欢。

⑰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同[与"。 ⑱以:给。 ⑲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⑳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矛与盾

<韩非子>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鹬蚌相争<战国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东施效颦

<庄子·天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③,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 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④;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⑤。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①选自<庄子·天运>。②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颦:读pín贫。皱眉。里:乡里 。③美之:意动用法,即[以之为美"。④坚:紧紧地。挈:读qiè锲,带领。⑤去:离开。走:跑。

[译文]

西施经常心口疼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便 仿效着,皱眉蹙额,走到街上。村里富人看见她的这副怪样,都紧闭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这个丑妇看到西拖捧心皱眉的样子很美,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啊。

[解读]

机械照搬,盲目模仿,势必弄巧成拙。

叶公好龙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翻译文字:

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 。由此看来,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字词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绘、花纹。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走:跑。

五*无主:神*不定,形容仓皇失措。 夫:指示代词,那个。 好:喜欢,喜好,爱好。 闻:听说。 下之:下,下降。 之,代词,代叶公住所。 是:代词,这个 。

学 奕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字词解释:

(01)弈:围棋,下围棋。 (0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全国。 (04)之:的。 (05)善:善于,擅长。 (06)使:让。 (07)诲:教导。 (08)其:其中。 (0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即使。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缴"字的另一个读音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因为。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25)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27)通国:全国。 (28)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29)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30)故:原因。 (31)以:认为。 (32) 智:智力

感悟: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现在的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活动、*学说、哲学、思想和个*修养 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解释: 1。荆:楚国 2。舍人:宫廷侍从3。少孺子:年轻人4。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

5。傍:通[旁" 6。延颈:伸长着头颈7。伐:进攻8。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9。罢:停止10。则:就。11。三:多次12。子:你13。委:缩

翻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寓意: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教导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通盘谋划,近忧远虑,居安思危,不能顾此失彼。

启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仅仅看见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看了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还看了:
  • 小学生应掌握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有志者事竟成。●言必行,行必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捐躯赴国难,...

  • 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格言

    1、知识如金矿,挖之愈深,得之愈多;知识如登山,攀之愈高,望之愈远。2、学习不能好高骛远,须一步一个脚印;进步不能一步登天,须一步一级台阶。3、沿着别人走出的道路前进时,应该踩着路边的荆棘,因为这样走多了,就能使道路增宽。4、要想生活得快乐...

  • 小学生应掌握的谚语

    ●一理通,百理融。●人怕理,马怕鞭。●有理赢,无理输。●理不短,嘴不软。●让人一寸,得理一尺。●人怕没理,*怕夹尾。●天无二日,人无二理。●无理心慌,有理胆壮。●吃饭吃米,说话说理。●好人争理,坏人争嘴。●路是弯的,理是直的。●路有千条,理...

  • 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人生格言

    1、知识如金矿,挖之愈深,得之愈多;知识如登山,攀之愈高,望之愈远。2、学习不能好高骛远,须一步一个脚印;进步不能一步登天,须一步一级台阶。3、沿着别人走出的道路前进时,应该踩着路边的荆棘,因为这样走多了,就能使道路增宽。4、要想生活得快乐...

  •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掌握的口诀

    &nbsp;文言文短小思想深刻,结构层次也较清晰。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积累知识须坚持。初学方法要定格,贪多求全不消化。文学常识心里明了,字词语义认读准。翻译不能全盘上,多看注释勤思考。重点句、关键句、特殊句,直译意译相结合。熟读背诵经常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