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20 13:04:45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思想*理论课社会实践总结成果

姓 名: 蒋艳慧

分 院: 会计分院

班 级: 12会本5班

学 号: 12309923510

填表日期: 2013/8/26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思想*理论课社会实践登记表

。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调查报告

关键字:社会安全感,幸福指数,社会满意度,社会治安状况。

背景:现今社会,食品安全,社会保障,信息安全,治安安全,医疗安全,就业安全等等问题困扰着人们,层出不穷的问题让*安全感缺失,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进行乡镇社会安全感调查及原因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大学的"*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意义: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调查目的

通过对我乡镇居民进行调查,统计数据,研究我乡镇居民的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原因,反映我乡镇社会治安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本地区社会满意度提升,促进社会进步。

调查内容

大致了解浙*省金华市金东区付村镇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原因,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了解社会安全感缺失原因,以及乡镇居民希望*和社会做出如何改变及应对。

调查问卷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这次社会调查中,总共发放了100张社会调查问卷,问卷回收为86张,作废6张,总共可以用来统计的一共80张。下面,就让我根据问卷调查做出报告。

我们的问卷设置了20个问题。在这里,我就挑选对我们课题有利的,更直观的能够反映问题的来分析。也许我不会按照题目的顺序一个一个进行分析,但是我会将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尽量做到直观地反应问题。

全感的反应将会更加贴近现实,尽量避免因为外在的因素而导致统计结果不稳定的情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此次社会调查实践中各个年龄段的人数以及所占比例。

数为15%左右。41~50岁人略多,占了28%的百分比。但是,这正是反应了我们乡镇的这一年龄段的人比较多,这样比较符合事实,使得得到的数据更加合理可靠。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我们来看这80个人里面对我镇社会治安状况的感觉。问题设置了三个*,a为满意,b为基本满意,c为不满意。从数据分析中的饼状图可以看出,我镇*对我镇社会治安状况还是满意居多。38%为满意,47%为基本满意,不满意者占了15%虽然相较于满意与比较满意来说在,这15%看上去比较少,但是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这15%拥有极其巨大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我们的社会缺少什么,需要改进什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的。但是19%的居民对*部门治安管理方面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意。

由此,我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另外的问卷题目中也有体现。在第十一题的题目中,对于你认为社会违法的人主要有哪些种,有2%的居民被调查者认为是执法人员本身,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还有在第十三题当中提出的你看待现行社会法制对违法者的处罚程度怎么样,认为合适的只有41%,却有28%的被调查者认为太重,31%认为太轻。这说明乡镇居民对于违法者处以的惩罚有些困惑。

还有,在第十七题的多选题中,选择了民众法制观念淡薄的有32人,选择*力不足的有27个人,对罪犯打击力度不够高达44人,这都体现了民众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在于哪里,一是对于违法犯罪的事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七题中,我们对相比过去社会安全感的变化做出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造成我镇社会安全感急剧下降?根据问卷数据表明,引起我镇社会安全感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如今食品安全问题接受着巨大考验,流动人员增多,外来务工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人员没有尽到应尽责任和义务等等。

以前与现在相比社会安全感下降了,为什么会下降?下降的表现在那里?下

另外,还有许多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

a贫富差距太大

b人际关系生疏

c民众法制观念淡薄

d*力不足

e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

f流动人口太多

g其他

这是第十七题多选题的选项。基本上都有人选择。其中贫富差距悬殊首当其冲,80名被调查者中有67名选择了这个选项。接近84%。排在第二的是流动人口太多,选择了这个选项的被调查者有53人。

相比过去,选出当前最影响您的社会安全感的三类类问题中,我们可以看见前三*就是

a交通事故

b社会治安(偷盗、抢劫等)

f医疗教育

关于提高我乡镇社会安全感的建议

1,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建设

2,加强*对治安方面的控制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法必究,加强法制社会建设

3,加强对公共场所,*所监管与监督

4,促进就业

5,对外来务工流动人员加强注意

6,执法人员本身进行教育培训

7,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完善

8,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知识教育避免社会舆论过激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

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此次社会安全感调查并不十分成熟,但是也凝聚了一些努力和心血。希望对大家的认识能够有一些帮助。也希望从今以后付村镇不管是镇里还是乡村,社会安全感能够有所提高。

\

<乡土*>读后感

于今年暑假的思想*理论课社会实践中课外自学这一项

目,我选择了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这使我第一次去真正认真地思考并探索乡土社会的面貌。 这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的小书,通篇不足5万字。我阅读的是1984年三联书店重刊版本,在重刊序言中费孝通先生说这里收集的是他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序言中费孝通先生一再强调这是年轻时有着初生之犊的闯劲时所作,十分严谨谦逊。然而,这么一本小书,却给了我们去探索、去理解*社会的强大动力之源泉。

在第一章乡土本*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从基层上看去,*社会是乡土*的"。 费孝通先生说要[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社会的基层"。虽说现在距他写作之时的1947年,已过去74年之久,*社会现状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文明便以农耕文明为根基,因此我还是赞同这句话。

在这一章节中,费孝通先生首先谈论了乡下人的土气,他给

了这份土气另一种意义。他认为[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泥土是可贵的,我们民族跟泥土是分不开的。对于这一点,我表示深深地认同。然后,他又谈论了我们农村小农经营的现状。对于这一点,因为我本身也是农村人,也亲眼见*了一些农村的变化,所以我深知我国农村虽然发展很快,特别是*浙一带,*富裕起来了,但是模式还是小农经营为主。这种依赖于泥土的社会是比较稳定的。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象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改革开放35年以来,百姓的生活明显提高,农村向城镇改变

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变成了费孝通先生所说[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这是费孝通先生的原话。现在一些影响力巨大的社会事件正展示了社会陌生感,甚至是冷漠感的加剧,如小月月事件,好心扶老人反被诬陷,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

现代社会的陌生感在于心的隔膜,没有了乡土社会那种鸡犬

相闻,邻里相知的熟稔。现在即便是农村,很大程度上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这一改变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第二章文字下乡中,给我感触最大的便是[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乡下人并不是愚笨,在智商上城里人并不比乡下人优越,称得上优越的只是城里人所处的环境,受教育的程度。乡下人在乡土社会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是熟人之间的相处。就像上面所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象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乡下人更是比城里人多了几分人情味。

[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说的真好!

第三章是及第二章后的再论文字下乡。这两个章节,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论述了乡土社会文字的不必要*。再论文字下乡中,费孝通先生指出,最早的文字不是乡土*的,而是庙堂*的。如果要实现文字下乡,只有*乡土社会的基层发生改变,才能实现。现在我所在的乡村,已不再是以前充满乡土气息的乡村了。现在的村镇,跟城市越来越接近。乡村里的人们,向往着城市的繁华,有些人早已不再从事农活,转而外出打工。在乡下的孩子,也跟城里人一样参加各种补习班。乡村跟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文字下乡已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文盲也终将消灭殆尽。

第四章的名字叫做[差序格局",乍一看,似乎有些难懂。我看了里面的内容,个人概括为讲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费孝通先生将*社会关系与西洋社会关系进行对比。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是简单而明确的。然而我们的社会关系却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的社会关系复杂,不明确很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都是从自己的这一点出发的,这就是[私"。文中讲述了孔子的思想,与墨家或是西洋的基督教中的无私的大爱,博爱相比,孔子的爱是有前提的。孔子最注重伦理。文中说[在这种富于伸缩*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孔子推崇的是推己及人,正是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重的一种体现。*传统社会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私"字。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接下来的一章是上一章的承接: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道德,是自古以来约束自我的一种美德。乡土社会中,很多时候道德比法律更有效。道德的约束,是发自人的内心的,是一种传承,一种感悟。现代社会,很多人将这种传承丢弃,仅仅是为了一己私利。孔子注重伦理,注重道德,他所认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孝、弟、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孔子最注重的还是一个[仁"字,虽说[仁"字最难把握,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代表的是一种道德,是一种自我约束。

第六章:家族。在这一章中我看到了乡土社会中家庭与现代社会的不同。在乡土社会中,男人女人组成一个家庭,不怎么多说话,也不需要说。男人在外,女人在内。男人总是在家是没有出息的。夫妇之间感情是淡漠的,即便是大户人家。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显得有些不能理解。

第七章[男女有别"似乎揭示了以上问题的原因。社会秩序范围着个*,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第八章是礼制社会。乡土社会秩序维持是靠[礼治"实现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时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依靠国家的权利来推行的,礼靠的是传统。现代社会礼制意识淡漠,我认为就算经济再怎么发展,乡土社会的一些沿袭传统的习惯不能丢。

第九章为[无讼",是对以上说法的一种延伸。乡土社会对于法律,是时常不能实行的,原因在于乡土社会注重修身,克己,而不是利用法律。现实的律常常会让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感到不安,法律的判决有时总会与百姓的预期有所不同,这样的差异*让法律在乡土社会很难实行。

第十章无为*。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第十一章为长老统治 。 [**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

[文化和*的区别是: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文化的基础必须是统一的,但文化对于社会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叫化过程"。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的,`为政为德`的政是教化*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给乡土*及当代农村带来的不安于焦躁是一个现实问题。 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认识传统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在这一章节费老提出乡土社会的静不过是相较于现代社会的慢而已。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社会学里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中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的时代,理*是指人依了已知道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

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到这里,<乡土*>总共十四章节就大致的罗列了一遍。在这个暑假,我花了不少时间看这本书,但是其中有些东西还是不是很懂。有很多都是直接文中的摘抄,自己虽然有些想法但很不成熟。甚至文中提出的很多看法我都不懂,学无止境,我想我还需要看更多的书,学习更多,了解更多。真是知道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呀。

看了《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还看了:
  • 安全感调查报告

    目录 摘要 。。。。。。。。。。。。。。。。。。。。。。。。。。。。。。。。。。。。。。。。。。。。。。。。。。。。。。。。。。。。。。。。。。。。。。。。。。。 2相关背景 。。。。。。。。。。。。。。。。。。。。。。。。。。。。。。。。...

  • 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报告

    河 北 工 业 大 学文 法 学 院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天津部分高校大学生幸福指数调查班 级:组长(学号) :李涛 112226组员 (学号) :李然 (112206) 、 杨玲燕 (112218) 、 栗萌 (112211...

  • 2008社会调查报告

    在本学期暑假中,我们进行了一次以“xx市卫生和环境状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搜集到了我们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

  • 社会实践报告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也社会实践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科目,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社会实践报告调查报告,希望能帮到你!今年暑假,经朋友的介绍,我到了从化的一家私人家教中心,“桌越优培训中心”,进行了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期间我初步尝到了当一民*教师...

  • 社会调查报告感受

    阳春三月,我们班开展了“走进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研究这一课题的问题,其中就一个做调查报告的,我已经有过一次做调查报告的经验了,因此我参加了这一个小组的活动。这是我第二次做调查,我比上一次更有经验了。我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