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竹枝词

发布时间:2024-02-23 12:06:43

竹枝词

刘禹锡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古诗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第2篇:竹枝词古诗解析

郎若闲时来吃茶

湓江江口是奴家

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

门前一树紫荆花

初读郑板桥的《竹枝词》,那时也不过情窦初开的年纪,读罢此诗,却总忍不住掩嘴嗤笑,想着一少女面对心仪的小伙子,是怎样的一幅低眉娇羞的画面。又想着,若是自己,面对心仪的男孩子会怎样与其搭讪,或者说表明心意。

我想,我应是万万说不出“郎若闲时来吃茶”这种话的,大概也只会说:“要是有空,来我们村子玩吧。”这样一句不起眼,也不会令人想入非非的话。那时,我与茶尚未有半点缘分,而且,小孩家家的叫人去喝茶,总感觉怪的很。

儿时,父亲对我的管教算是很松的,也常有村里同龄的男孩子到家中玩耍,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敢带一父母不认识的男孩子到家里喝茶或者吃饭,是以,读罢郑板桥的《竹枝词》,我总是会去想,那个小伙子到底有没有去姑娘家里喝茶,姑娘的父母是何种态度,诸如此类与我毫不相关的问题。

郑板桥信手拈来的一首小诗,却引来我许久不得其解的怅然,实是如贾宝玉一般痴傻,刘姥姥胡诌了一个故事为解众人闷,他却不依不饶非要知晓下情如何,刘姥姥无奈,只好胡编乱造一通,才把这事给圆了过去。而我却实在是庆幸,幸好当初没有人也随便编个下情糊弄我,到底后事如何,又何必过分追究,知道了反倒没了意思,留个念想,随便别人怎么去想也就是了。

而现在,偶然间又读到这首诗,因与茶的结缘,又衍生出了诸多在诗之外的东西,原先只道儿女情长,如今却也颇晓“郎若闲时来吃茶”的娇羞本意。对于古代,甚至是现代的一些少数民族而言,茶的用途并不仅仅是*用、食用或饮用,茶同样也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牵连在男女之间,若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姑娘有意思,便可送与姑娘茶叶,同样,反过来也可以相送,于是,茶就成了男女表达心意的信物。

男女在嫁娶之时也必不可少了茶,所以我想,郑板桥《竹枝词》里的女子让小伙子去她家里吃茶,并不是单纯吃茶的意思吧,想来或许是让小伙子去她家提亲。

记得《红楼梦》里有一个桥段,王熙凤送了一些茶与黛玉她们,过后又打趣儿黛玉,道吃了她家茶为何还不给她们家做媳妇,羞的黛玉红了脸,可见,这茶也不是随随便便吃得的。不过如今也都没了这种讲究,男男女女互送茶叶再平常不过,要是不送才显得不够朋友,平时在一起喝茶的茶友,谁没有收过谁的茶呢。

茶这东西,倒也神奇,好似一下子它就能让你交到很多朋友,无论贵贱高低。若是家里有个极好的物件,自己尚且舍不得用,何况送与旁人,但茶却如此特殊,若是自己有一款好茶,不与旁人分享,只是自己一人闷头喝,再好的茶也索然无味,若是能叫上三五好友一同品尝,茶的滋味与品茶的心境则大不相同。这就是茶的神奇所在,让你把好的东西分享与旁人,却又如此的心甘情愿。

“郎若闲时来吃茶”此句放到现代,或许就只是单纯的邀朋友到家里喝杯好茶了,所以男士们,若有女士邀你到她家喝茶,万不可有非分之想,人家就只是单纯的相邀而已。

第3篇:《竹枝词》古诗赏析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古诗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竹枝词》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第4篇: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望洞庭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这里指水*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古诗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第5篇:小升初语文《敕勒歌》古诗词考点解析

北朝乐府

敕勒川,*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第6篇:广益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山行》考点解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释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古诗赏析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