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3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2-17 12:00:15

习作3的教学要求是观察插图,有选择地描写景物,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读懂例文,引导学生地进行景物描写时,学会使用简单的修辞和积累的好词、好句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3教学要求,欢迎阅读。

【教学要求】: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3教学设计

⒈观察插图,有选择地描写景物,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⒉读懂例文,引导学生地进行景物描写时,学会使用简单的修辞和积累的好词、好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想象作画,并把想象的内容描写出来。

难点:有选择地进行描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课前准备】:

⒈课本插图的黑板画。

⒉准备几篇描写小动物的片段。

⒊好词语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跟你们一起来作画、说话和写作,高兴吗?

二、观察插图练说

1.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自由练说)

(1)指名说。

(2)评议:我们可以按照从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

2.想象作画,补画小动物。

(1)你们觉得这幅图上还少了点什么?你把耳朵贴上去听一听,除了风吹树梢的沙沙声,小河里淙淙的流水声,再没有其他声音了,一切都是静谧的,安静得有点寂寞。小朋友,拿起我们的画笔,再画点什么呢?(小动物)

(2)学生自由作画。

(3)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所画的动物。

3.学习例文,学说话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有位小朋友简单地写了天空、树林、小河等景物,然后写了他画在河里的小鱼。他是怎样写小鱼的,请小朋友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例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可爱,为什么。

①小组讨论。

②指名大组交流。

(3)教师朗读三段写小动物的精彩片段。

模仿练说,要求学着例文,可以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让人听了觉得很舒服,很美好,很有生气。

①说给同桌听。②指名说。

(4)师生评议。

4.给画面填*,练习说话。

(1)我们已经把把自己画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了,如果我们要把这幅图的景*写下来,是不是仅写一下小动物就够了呢?

我们还要把天上的云呀、地上的草呀、树呀、花儿呀简单地写一写。不过没有颜*,太单调了,我们来帮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学生自由填*。

(2)展出填好*的画。

(3)学生自由练说。

5.出示好词语花篮,好句子筐。

★天高云淡白云悠悠五彩缤纷点缀

★生机勃勃一碧如洗生机盎然涟漪

★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地低语,像是大树妈妈给小鸟唱的摇篮曲。

★白云悠悠,不时地和小鸟说着甜蜜的话儿,多美呀!

★路边的小花涨红着脸,害羞地躲在叶子中间,绿油油的小草大方地跳着摇摆舞,有趣极了!

6.学生有选择地引用上面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模仿,再进行说话练习。

(1)自由说。(2)小小组交流。(3)指名大组交流。(4)师生评议。

三、练习写作。

1.讨论讨论怎样写。(从顺序、主次、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2.学生写草稿。

3.交流草稿,评议、修改。

4.学生认真誊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3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第2篇: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要求】:

⒈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

⒉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

⒉难点:观察要有顺序,叙述要有条理。

【请前准备】:

⒈一件文具及其介绍的范文。

⒉好词语表。(表现力强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⒈请若干同学佩戴文具的头饰,兴高采烈地走上台来。

⒉师述:同学们,文具宝宝向我们走来了,我们欢迎各位文具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⒊各文具介绍自己的特点和用途。师生同鼓掌。

⒋教师摘下学生的文具头饰贴在黑板上。带领学生读文具名。(出示好词语)

二、交流启发,确定对象

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文具是什么呢?教师见机板书文具名称。

⒉在我们的学习中,每天都离不开文具,这些文具(指板书)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绘制头饰,准备介绍

以小小组为单位,请一位同学绘画文具头饰,另外三位同学准备一份文具的自我介绍。

⒈你愿意把你喜欢的文具画下来吗?观察你的文具,再模仿书的上插图,可想象画上眼睛,嘴巴等,配上合适的*彩,比比谁画得最漂亮。

⒉评议:同学们把这些文具的形状画得很准确,颜*也很鲜艳。我们在写的时候,也要写出来。

⒊把你画的文具粘在纸条上,戴在头上,看看你做的头饰是否最适合你自己。

⒋同时,请另外三个同学为小组的文具头饰准备一份自我介绍。注意:要介绍清楚它的形状、颜*方面的特点以及它的用途。

四、出示范文,指导写作

⒈学生自读例文《钢笔刨*》,想一想,铅笔刨*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自己的。(外表和用途)

⒉指导写文具的外表:()的XX()的XX()的XX

⒊从外表看,我是(),我有()、()、(),看上去()啊!

练习写文具的用途:句式练习。(只要……就……)

⒋练说,指名说,评议。

⒌合作编写,交流汇报。

⒍评议最佳文具头饰奖。

五、自主创作,互评互改

⒈自主命题。教师指导命题方式:

⑴直接以事物名称命题。

⑵以事物特点命题。如“我爱语文书”“我有一个小书包”等。

⒉自主编写。

⒊交流评价。同桌之间交换习作,互批互改,教师参与讨论。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第3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照片,讲故事: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在上海游玩拍摄的照片)

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

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生: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的滋味……

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不一定只有快乐是难忘的题材,只要是一段有意义的经历,都值得记录下来;

生: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一些,写出自己的认为最值得难忘的经历和故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第二课时

一、写作提示: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一会我们交流。

二、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三、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四、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问题随机点拔。

3、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第4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找“饿”》,了解这个童话是怎么编出来的。

2、乐于编童话.,提高习作兴趣,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3、能够围绕一个意思编写通话故事,做到语句要通顺,内容连贯。

4.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二、重点:

能够通顺流畅的叙述故事。

三、难点:

怎样通过组合玩具展开想象,编出很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点幻灯片)小朋友们,猜猜看,图片中的人物出自哪篇童话故事?

2、说到童话故事,同学们还想到什么了啊?板书:童话

3、大家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只大熊猫,一只熊猫妈妈.一只熊猫宝宝,和他们打个招呼啊,想不想听听关于他们的故事呀?

4、有趣吗?这个童话故事啊,是一个小朋友编的,故事就在书上,同学们把书翻到122页,也捧起书自己读读好吗?

二、学习例文,学生习作

1、读完了?感觉怎么样?

(追问——哪儿有意思呢?)

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想象出了语言,想象出了动作,

老师把板书写出来:想象、特点

1、多有意思的故事呀!两个毛绒玩具,通过想象,居然能编出这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真是太了不起了!你们也想像这样编一个故事吗?板书:编

赶紧拿出你们的玩具,编一编,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合作来编。(老师巡视,参与点拨)

3、谁来把你编的故事简单地说说?(教师可引导: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友情、、快乐)

4、你们说得真棒,(还有小朋友想说呢!没关系,赶紧拿出笔来,把你们编的故事写下来,看谁写得最生动,最有趣。)老师巡视,用红笔圈划

三、交流评价

1、(哎呀,看同学们写得这么投入,老师都不忍心打扰大家,但是老师真想听听同学们编了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自己先读读,在你认为写得最棒的一小段旁边加上一颗五角星。

把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

(1)请你读一读

(2)你能夸夸自己吗?这段哪儿写得特别棒?

(3)你们的意见呢?谁还能来夸夸他?

(4)交流2—3个片段

2、[小朋友编得多棒呀!老师也编了一个童话故事,想听吗?这里呀,老师也只给大家说一小段最精彩的。——拿起玩具讲故事](放背景音乐)“妈妈妈妈,我睡不着?给我讲个故事嘛”熊猫娃娃拉着妈妈的手说。熊猫妈妈慈爱地摸着熊猫娃娃的头,笑盈盈地说:“好吧,乖孩子。”

“这个故事是外婆告诉我的,很多年前,我们熊猫家族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灾难。我们生活的竹林里,竹子接二连三地开花了。”“那吃什么呀?”熊猫娃娃忍不住问,不由得搂住了妈妈。

“感觉就像一夜间发生的事。大伙都聚集在一起商量该怎么办?此时已经有年老的熊猫快要支撑不下去了。”说到这,妈妈的眼圈已经红了。熊猫娃娃出神地看着妈妈,把妈妈搂得更紧了。妈妈擦了擦眼泪,“这件事很快被人类知道了,他们立刻商量对策,用最快的速度帮我们熊猫准备了充足的食物……”

熊猫娃娃还想继续听下去,你们想听吗?老师课后再告诉你们吧。

(生很失望)别着急,拿起稿纸,读一读、改一改我们手中的童话,我们自己编的童话故事也会一样精彩。教师巡视。

谁愿意把你的故事整个儿读给大家听一遍?(注意勾画和修改)

四、评价

你真是我们班上的小“安徒生”了。(放在投影上)师用红笔圈划。

五、作业

将自己的作文回去再修改修改,利用班队会的时间我们开一个童话故事会,好吗?

习作内容习作7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动手摆放自己喜欢的玩具,动脑编一编玩具的故事。

2、能读懂例文《找“饿”》,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怎么编出来的。

3、编写的故事语句要通顺,条理清楚,让人能读懂。

指导过程

一、导入谈话。

玩具是我们从小就喜欢的好伙伴,尤其是动物玩具。动物王国里的玩具可多了,它们之间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

出示两个熊猫玩具,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熊猫?(描述熊猫的外形)

你们猜一猜,他们是什么关系呢?这两只熊猫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指导学生读懂例文。

1、默读例文《找“饿”》,想一想:两只熊猫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1)熊猫娃娃找到“饿”没有?是如何找到的?

(2)熊猫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

2、论:小作者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

(1)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哪儿很有意思?

(2)小作者的想象力又表现在哪里?

3、这两只熊猫之间,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展开你的想象,开动脑筋想一想。

提示:如果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小猴(大象……),会发生什么事呢?

4、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师适当点评: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编写练说

1、在小组内分别摆放自己喜欢的玩具,通过想象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提示:可想象它们的个*,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事要有点意思,即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给人有一点启示。

2、把编的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学听。

评议:看编得是否有意思,想象是否合乎清理。

四、学生习作

1、明确要求:

(1)要把故事说清楚,有点意思。

(2)想象要丰富合理。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各人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故事,再写下来。

五、学生写稿,老师巡视辅导

评讲要点

1、故事情节是否完整,清楚。

2、想象是否合情合理。

3、内容是否具体。

4、语句是否通顺。

5、书写是否整洁。

第5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作文共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文”。主要写小作者仔细观察看到的景物。写得清楚、明白,充满同趣。第二部分是“习作要点讨论”。紧扣本次习作训练要点,对“例文”的有关写作方法)作了提示。第三部分是“作业”。先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建议充分进行习作的交流。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1、出示要求,思考:

(1)、写什么?

(2)、怎样写?

三、学习例文,总结写法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小结:这篇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口述。

①自由练说。

②同桌互说

③指名说

④师生共同评议

2、写稿。

第二课时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课后反思:

习作三的教学,我吸取了习作二的教训,没有先指导学生读例文,这样避免用例文的框框将学生牢牢套住。而是和学生共同走到了室外,在春天的校园中,和孩子们去共同发现。整整一节课,孩子们在垂桃的花香中,观察层叠的花瓣。在泥土的芬芳中,逗弄着“西瓜虫”(一种甲虫)。在他们的观察中,我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者。

生:老师,我抓住了一只“西瓜虫”。

师: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就在那!

师:能具体说明白吗?

生:就在假山边的泥土中。

生:我也发现了,就在花坛的边上。

生:草地上也有,老师,你看就在这些岩石的下面。

师:这可不能称作岩石,还是叫做石块更形象。

生:我知道“西瓜虫”因为怕太阳所以住在泥土和石块下。就像蜈蚣和蚂蚁。

师:蚂蚁是住在石块下吗?想想。

生:噢,不是,是在窝里。呵呵

师:对,“西瓜虫”有窝吗?

生:没有看见,可能它不修窝。

生:老师,这有个洞,他是不是就住在这里?

师:你仔细看看。

生:不是的,我将“西瓜虫”放到洞里,它又爬了出来。

师:“西瓜虫”有几只脚呀?

生:不知道

师:仔细看看。

生将“西瓜虫”翻到过来,仔细的数着。

生:哈哈,我知道了,有十二只,还有两个触须

生:老师,你快来看,“西瓜虫”会爬墙。

师:它这爬墙的姿势,多像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呀

生:我知道,是蜘蛛侠

生:它和蚂蚁一样

生:它和壁虎一样

师:所以你可以猜想它脚上可能有什么?

生:吸盘

生:老师你看这两只“西瓜虫”见了面还是不理睬,各走个的。

师:为什么它们没有撞到一起?仔细看看相遇后的情况。

生:他们像蚂蚁一样,对着触须。哈哈……

生: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叫它”西瓜虫“。因为我们一逗它,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圆圆的,身上还有一些条纹和西瓜上的一样。

师:你观察仔细,联想贴切。但是“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的“弯”,能不能换个更合适的词?

生:缩

第6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小组内当小老师、我是小画家等活动形式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师:我国的*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你们去过*的哪些地方?

生:香山

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枫叶

师:是呀,到了深秋,香山上满山遍野,一片火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红叶,那就随我到*一游吧。(播放仰天风光——香山的枫叶)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一起说。

生:很美。

师:这么美的景*,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生: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画下来。

师:说的真好,让诗人看到了——

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着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

生:先背诵这首诗,再学会默写,然后抄写诗意。

师:这种方法不错,想不想用另种方式来学这首诗?(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

投影: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他的读音读准了吗?

生:他把“斜xia”读成了“xie”

师:应该是——

生:石径斜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诗人被满山的枫叶吸引住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这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说明诗人不再行走,要在这里观赏一下枫叶。

生:他还写了连绵起伏的高山。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你们读的时候,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圈一圈,画一画。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山行的行石径斜生处晚红于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师:从大家的声音里可看出大家信心十足。

师:“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诗人在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一句诗(投影:远上寒山石径斜)结合同学们画出的字词,谁先说说你的理解?

生:“寒山”是深秋时的山。

生“远”是深远的意思。“石径”是石头小路的意思。“斜”是倾斜的意思。

师:谁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师:说得真棒。

师:请看第二句诗。“深处”是——

生:深处是飘浮的意思。

师:那白云深处呢?

生:白云飘浮的地方。

师:那对这句诗是怎么的理解?

生: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真不错。前两句诗,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那后两句诗咱们一起说,行吗?

(投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谁想来试试。

生:“坐“是因为。“红于”是比……还要红。

师:那什么比什么还要红?

生: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师:你理解的真棒。

生:晚是傍晚。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霜叶树是经霜变红的树叶,多指秋天的枫叶。

师:查资料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理解呢?

生:我停下来,是因为喜欢在这美丽的枫树林,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格外红。

师:咱们能换种说法吗?

生:四周枫叶如火,更显得红叶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所以诗人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车来观赏。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读诗讲究抑扬顿挫,老师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同学们,请看“︱”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当然,你有不同的停顿方法也行。

(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谁能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加上了感情。

师:听得真仔细。是呀,读书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那么,我们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通过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诗中是”白云深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前我看过两本书,一本书是“白云深处”,一本书上是“白云生处”。

师:研究古诗的学者也提出了两个问题,请看

出示课件:各抒己见

白云生处

第一种解释:白云飘浮的地方。

第二种解释:在古代,人们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大山就是白云的故乡,在《山行》这首诗中,“生”可以理解为产生或生成的意思,白云生处就是白云生成的地方。

“晚”

第一种解释:傍晚。

第二种解释:,“晚“有6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为“时间靠后”,再看诗人所处的季节,是枫叶被秋霜打过且红似火的季节,时间靠后的秋季是深秋或晚秋。在《山行》中,“晚”的解释应是晚秋或深秋。

师:他们对诗中的两个词理解有所争议:一个是“白云生处”,一个是“晚”都有不同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解释读一读,然后放到诗中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你自己还有没有其他解释?请同学们试试。(生自由读“各抒己见”)

师:谁有自己的想法,请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解释,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云”是从深山或山洞里形成的,是飘出来的,杜牧是古代的人。

师:你是从诗人的年代出发的,还有吗?

生:我赞同。在古代有些字有不同的意思。如“见”还读“xian”。所以我认为是第二种解释。

师:还跟其他的诗联系起来了,不错!对于“白云生处”大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说的也挺有道理,不过,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就采用哪种。谁来说说“晚”的解释?

生:

师:大家都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我们学古诗应具有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诗中写了许多景物,你觉得哪处景物最美呢?

生:枫叶。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还非常红。

师:你不光看到他的外面,还看到了它的生命力。

生: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它外表虽不美,但是它把自己埋起来,让人们从他身上走过,默默地让人们完成一天的旅途,而不求任何报酬。

师:你考虑问题真深刻,不光看到了它的外表,还看到了它的奉献精神,你们想不想具有它的这种精神。(想)

配乐朗诵一:《汉宫秋月》古筝。

师:如果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就更美了。让我们配上音乐读读这首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夕阳箫鼓》琵琶

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配乐:《秋日的私语》(钢琴)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随着第三段音乐,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生:满山遍野,全都是一片红*,小鸟飞来飞去,一股股清泉,山间飘着几朵白云,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远景渗着近景,淡雅掺着红叶,诗人看到此景,已陶醉。

我们也被这美景所吸引,现在让我们作个小画家,请看这幅插图,与你们心中的图画有不同之处。

生:这幅没有房子,没有小路。如果让我来画,我会画上小鸟在唱歌,还有些游人在尽情观赏,加上几朵飘浮的白云。

生:画上一些绿草地,一大片片枫叶。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提出了这么多合理建议,课后,把你们心中的图画画下来。这节课通过我们*学习,在小组内当小老师等方式理解了这首诗。通过学习各抒己见,谈心中的画,我也是小画家等活动对这首诗进行了探究,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相信利用这些方法,你们一定会学到更多、更优秀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