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同归的历史典故

发布时间:2024-02-15 09:13:30

白首同归: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白首同归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白首同归的历史典故

白首同归的历史典故

“白首同归”出自《晋书·潘岳传》:“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潘岳的父亲潘芘,曾任琅琊内史。潘岳才华横溢,但仕途却不够顺达,经常郁郁不得志。他任过河阳县令、尚书度支郎、太傅主簿等职,后任给事黄门侍郎。

当初,潘岳的父亲潘芘任琅琊内史时,让一个叫孙秀的人做潘岳的随从,孙秀这个人狡猾而聪明,常常自鸣得意。潘岳很厌恶孙秀的为人,多次鞭打、侮辱他,于是孙秀怀恨在心。当赵王司马伦辅佐期政时,孙秀当了中书令。有一次,潘岳在官署里对孙秀说:“孙中书令,你还记得从前与我相处的事情吗?”孙秀回答道:“过去挨打受辱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天也没有忘记。”于是潘岳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到孙秀的陷害。不久孙秀诬陷说,潘岳和石崇、欧阳建*谋帮助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拙傩信崖摇;实巯铝钌彼琅嗽馈⑹?绲热耍?⑶乙拿鹑?濉E嗽揽煲?谎焊靶坛≈?啊S肽盖拙鞅穑?担?ldquo;母亲多次劝我要懂得满足,多加检点。而我辜负了母亲的教诲!”潘岳和石崇被抓起来时,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石崇先被押赴到刑场,潘岳后到,石崇对潘岳说:“安仁(潘岳字安仁),您也被抓来了!”潘岳说:“这次真是‘白首同所归’了!”潘岳曾写过一首《金谷诗》,歌咏石崇家的别墅金谷园,诗中写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没想到,“白首同所归”这句诗,竟成了预言吉凶的文字。

归:归向、归宿。

“白首同归”本指互相之间友情深厚,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来,人们也用它表示年老后同时死去。

第2篇:白首同归的典故

“白首同归”出自《晋书·潘岳传》:“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潘岳的父亲潘芘,曾任琅琊内史。潘岳才华横溢,但仕途却不够顺达,经常郁郁不得志。他任过河阳县令、尚书度支郎、太傅主簿等职,后任给事黄门侍郎。

当初,潘岳的父亲潘芘任琅琊内史时,让一个叫孙秀的人做潘岳的随从,孙秀这个人狡猾而聪明,常常自鸣得意。潘岳很厌恶孙秀的为人,多次鞭打、侮辱他,于是孙秀怀恨在心。当赵王司马伦辅佐期政时,孙秀当了中书令。有一次,潘岳在官署里对孙秀说:“孙中书令,你还记得从前与我相处的事情吗?”孙秀回答道:“过去挨打受辱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天也没有忘记。”于是潘岳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到孙秀的陷害。不久孙秀诬陷说,潘岳和石崇、欧阳建*谋帮助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举行叛乱。皇帝下令杀死潘岳、石崇等人,并且夷灭三族。潘岳快要被押赴刑场之前。与母亲诀别,说:“母亲多次劝我要懂得满足,多加检点。而我辜负了母亲的教诲!”潘岳和石崇被抓起来时,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石崇先被押赴到刑场,潘岳后到,石崇对潘岳说:“安仁(潘岳字安仁),您也被抓来了!”潘岳说:“这次真是‘白首同所归’了!”潘岳曾写过一首《金谷诗》,歌咏石崇家的别墅金谷园,诗中写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没想到,“白首同所归”这句诗,竟成了预言吉凶的文字。

归:归向、归宿。

“白首同归”本指互相之间友情深厚,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来,人们也用它表示年老后同时死去。

第3篇:白首同归的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世说新语·仇隟(xi)》:“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始知必不免。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耶?’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晋书·潘岳传》亦载。

释义用法晋潘岳与石崇同日被孙秀杀害,两人在刑场相遇,潘岳诵以先前赠石崇的诗句:“白首同所归”。后用此典表示同时而死。

用典形式

【同石友】清·钱谦益:“并命何当同石友,呼囚谁与报章妻。”

【不待白首】宋·陈与义:“杨刘相倾建中乱,不待白首今同归。”

【白首同归】宋·黄庭坚:“九原尚友心,白首要同归。”明·高启:“犹怜白首同归者,夜半游魂枫树下。”

第4篇:寄当归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曹公(*)闻其名,遗(wei)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又同书《蜀书·姜维传》注引孙盛《杂记》曰:“初,姜维诣(诸葛)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释义用法曹*寄太史慈书信,中间只放*草当归。姜维母亲给姜维写信,让他求觅当归。都是寓“应当归来”之意。后用此典指希望回归故乡。”

用典形式

【问当归】清·丘逢甲:“回首大宛山上月,更无缄札问当归。”

【寄当归】宋·辛弃疾:“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宋·陆游:“坐客笑谈嘲远志,故人书札寄当归。”清·王士?:“丈夫死知己,枉用寄当归。”

【在日寄当归】清·黄遵宪:“殷勤看行箧,在日寄当归。”

第5篇:经典历史典故:完璧归赵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完:完整;璧:宝玉。将宝玉完整地归还给赵国。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主人。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不知赵王是否答应?”

赵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给吧,怕上当,不给吧,又怕得罪秦国。这时有个宦官对赵王说:“我向大王推荐一人,此人名叫蔺相如,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我想让他去秦国,肯定能将这件事处理妥当。”于是,赵惠文王就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就献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赞叹不已,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思。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这时,计上心来,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让我指给大王看吧!”秦王听了信以为真,把和氏璧递给了他。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对秦王说:“看来大王并非诚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无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连同这块璧一同撞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怕伤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图,将要交换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准备斋戒仪式。

蔺相如晚上则偷偷地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到了第五天,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很少有讲信义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骗,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块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璧呈上。”秦王很生气,但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罢。

【成长心语】

俗话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当我们的身上肩负着别人的托付时,心中便也有了相应的责任感,这是一种美德、一种信誉,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将赵王的托付顺利完成,这就是一种担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像蔺相如一样勇于担当责任,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从而得到最大的回报。

第6篇: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

你听过“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吗?以下是CNFLA小编为您整理的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完:完整;璧:宝玉。将宝玉完整地归还给赵国。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主人。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不知赵王是否答应?”

赵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给吧,怕上当,不给吧,又怕得罪秦国。这时有个宦官对赵王说:“我向大王推荐一人,此人名叫蔺相如,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我想让他去秦国,肯定能将这件事处理妥当。”于是,赵惠文王就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就献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赞叹不已,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思。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这时,计上心来,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让我指给大王看吧!”秦王听了信以为真,把和氏璧递给了他。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对秦王说:“看来大王并非诚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无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连同这块璧一同撞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怕伤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图,将要交换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准备斋戒仪式。

蔺相如晚上则偷偷地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到了第五天,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很少有讲信义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骗,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块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璧呈上。”秦王很生气,但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罢。

【成长心语】

俗话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当我们的身上肩负着别人的托付时,心中便也有了相应的责任感,这是一种美德、一种信誉,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将赵王的托付顺利完成,这就是一种担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像蔺相如一样勇于担当责任,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从而得到最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