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呼救的课程教案

发布时间:2024-02-17 22:41:5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网上呼救的课程教案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软件、照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2.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3.揭示课题: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板书:网上呼救)

4.理解呼救的意思

5.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6.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总结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1)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2)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三、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3.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四、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2.集体交流:从这些内容你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热心

3.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4.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

1.语文片段训练:围绕一点写一写,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本文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第2篇:网上呼救的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认知:认识本课生字10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作: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做到不出声、不动唇。默读本课课文时能划出表示时

间的词语。

3、理解“一边……一边……”的意思,并用“一边……一边……写句。

情感:知道大脑网络使得电脑之间可以互通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感受电子计算机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创新:能构展开想象,模仿麦克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工作人员的通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做到不出声、不动唇,并能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理解两句句子:“突然,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不能行走,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呼吸困难。”“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联系芬兰有关方面,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并学习用“一边……一边……”写句。

[教学难点]

理解“聊天室、漫游、互联网络”等词语的含义,对网络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现代社会中春地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其中哪一种速度最快?

2、你了解“电脑网络”吗?集体交流。

(知道“电脑网络”使得电脑之间可以互通信息,共享信息资源。)

3、理解有关网络的词语:聊天室、网络、漫游,对网络有初步的了解。

(课前可请电脑老师在信息课上做一次专门辅导)

4、你们还知道吗,网络不仅可以聊天,有人在遇到困难时,还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呼救呢!

(1)揭示课题:网上呼救(齐读)

(2)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动唇,边读边思考。)

思考: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交流)

二、教学生字,自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1、指名读读生字和词语。

2、读准字音,比较:灼(zhuozhu)肋(leile)

认清字形,组词:助()详()

肋()祥()

理解词义,说说“两肋”、“灼痛”、“详细”的意思。

(可用指出部位、查重点词、比较等方法。)

比一比,看谁组词多:助()()()

救()()()

网()()()

3、读通带有生字的句子。

(二)自读课文。

三、紧扣线索,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划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板书时间词语

3、出示练习,读读课文说一说:

一天下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近六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点十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分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点三十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网上漫游

网上呼救

麦克求助——速度快

美芬联系

苏珊得救

(出示:苏珊的病情非常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说话。齐读句子:“突然,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不能行走,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呼吸困难。”)

思考交流:读读表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写的好处:这些词语一是表示事情的发展顺序,显出时间的紧迫*;二是表示苏珊的病情危急,使人不由得为她担心;三是说明互联网的速度之快,网络的神奇魅力;四是表明虽然大家素昧平生,互不相识,又远隔重洋,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友爱、互助却不受时空的限制。从“网上呼救”到“苏珊得救”总共花了半小时,从时间之短可以让人体会到互联网速度之快。)

4、指名读课文(分别读五个不同时间的句子)。

(1)小组讨论:课文中人物的感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出示句子:工作人员一边联系芬兰有关方面,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读一读,体会“一边……一边……”是两个同时进行的动作。)

l回忆、判断哪些时候,哪两个动作是同时进行的?

l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l选择最精彩的一句写下来。(知道关联词的运用可以使句子意思更清楚,语言更简洁。)

四、齐读课文总结

1、齐读课文,结合美国男孩麦克通过互联网救助芬兰学生苏珊的故事,说一说互联网的作用。

l从“网上呼救”到“苏珊得救”总共花了半小时,从时间之短可以让人体会到互联网速度之快;

l苏珊素昧平生,麦克救了苏珊,从两人相距之遥远可以让人体会到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l芬兰位于美国的大洋彼岸,两国合作救助苏珊麦克与苏珊素昧平生,麦克救了苏珊,从两人相距之遥远可以让人体会到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l芬兰位于美国的大洋彼岸,两国合作救助苏珊,可见网络将世界缩小了。

2、总结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网络的神奇魅力,科技的神奇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电子计算机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第3篇:《网上呼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解题。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

什么网?谁呼救?

二、细读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

为什么呼救?结果如何?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什么地方?从地理空间来讲,他们隔得很远。

苏珊怎么了?

她能自己帮助自己吗?为什么?

桑恩是怎么做的?

他们是如何救助苏珊的?

苏珊求救时为什么要用黑*粗体的大字?

如果没有互联网,会怎样呢?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四、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释疑。

第4篇:《网上呼救》教案范文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1.你喜欢上网吗?你上网一般做什么?

2.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3.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4.交流感悟,初步感受一个美国孩子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及时获救的神奇。

(1)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

(2)桑恩看到呼救时是如何想的?

(3)桑恩为苏娜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娜及时获救,太神奇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苏娜最终能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一)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将体会写下来。

(二)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让学生明白苏娜最终获救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原因有四:

1.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1)桑恩在美国,苏娜远在芬兰,他们相隔万里,没有互联网,苏娜不可能发出求救信号,桑恩也不可能收到求救信号。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美国和芬兰的位置,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2)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将近6点,桑恩发现求救信号;6点14分,桑恩将苏娜的情况告诉了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6点24分,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不久,苏娜获救。

2.桑恩富有同情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1)你能帮助我吗?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桑恩发现求救信号,立刻关切地询问。)

(2)桑恩凝视着苏娜刚刚发出的信息最后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①读这段话,引导学生抓住凝视、赶紧、连忙、立即体会桑恩富有同情心。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挺住!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她好久才回答:痛。痛得更厉害了。

桑恩两眼盯着电脑屏幕,他叫苏娜说出她所在的地址。

①挺住!一句中感叹号有什么作用?(表示语气坚定。)

②桑恩为什么用粗体大字打出信息?(因为苏娜感到眩晕,桑恩担心她因看不见而失去信心。)

③从两眼盯着中你体会到什么?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1)出示句子: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体会艾眉的惊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艾眉立即吩咐桑恩叫苏娜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10分钟以后,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体会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4.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

出示句子:不久,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赶到了那所学校,救出了苏娜。想象救援人员遇到的困难,体会救助的及时。

四、拓展延伸

1.讨论交流: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

2.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第5篇:《网上呼救》课文理解

【学习要求】

“网上呼救”这一题目意思是在网上呼喊救助,仅四个字却包含了许多内容,给读者造成种种悬念:谁呼救?为什么呼救?结果如何?激发了作者阅读追索的兴趣。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学习这一课,要求:

自学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体会人类互助、友爱的美德。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芬兰女大学生苏珊旧病复发,网上求助,在美国男孩桑恩的帮助下终于获救,表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便利和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美德。

全文根据事情发展经过,按照“呼救——救助——获救”的思路展开:

呼救——文章先写美国男孩桑恩在网上获得呼救信息,随后补叙呼救者是谁以及呼救的缘由。

救助——详细叙写了桑恩通过紧急救援中心救助苏珊的经过。

获救——简要交代苏珊在桑恩、艾眉和救援人员帮助下终于获救的经过。

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给人以十分明晰的印象。

【字词点击】

绿线格里的5个生字要注意读准字音,其中“珊”是翘舌音,声母是“sh”,“肋”的韵母是“ei”,不是“e”,“瘸”的韵母是“ue”,不是“ie”,“眩”读第四声。

漫游:随意游玩。

眩晕:感受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疑难解析】

将近6点,一个名叫苏珊的女孩用黑*粗体大字在电脑?文簧洗虺稣饧父鲎郑骸澳隳馨镏?衣穑俊?/p>

——这一句话要注意的是“黑*粗体大字”,苏珊为什么要用黑*粗体大字?一来显豁醒目,便于引起别人注意;二来表示情况特殊,十分紧要。后面写桑恩也用粗体大字打出“挺住”、“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意在鼓励苏珊,使苏珊能一眼看清,形成深刻印象。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整个三楼只有她一个人。

——这一句是环境描写,十分必要,因为整个三楼只有苏珊一个人,无法就近求得他人帮助,而最近的电话又在外面的走廊上,无法动*的苏珊只好运用电脑网络寻求帮助了。

【品评赏析】

本文语言浅近明白,描写生动有致,主要写作特*有二:

先写互救,后叙缘由,增强表达效果。

文章一开始就突出苏珊网上呼救的内容,径直切入题意,显得事发突然,刻不容缓,容易引起读者注意,进而生发关切之情。然后运用补叙笔法,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明白呼救的缘由,显得眉目清晰,先后有序。如果先写苏珊突然发病,不能动*,身边又无电话,于是灵机一动,运用网络传递信息,这就入题太慢,不能造成紧张氛围,表达效果自然大受影响了。

点示时间,丰富内涵,收到双重效果。

本文多次点示时间,内涵丰富,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作者用意。一是表现现代信息技术快捷方便。例如“将近6点”发出求助信息,“6时14分”就接通紧急救援中心,“10分钟以后”艾眉就接通芬兰电话,“几十分钟以后”救援人员就赶到学校救出苏珊……芬兰,美国,相距甚远,但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如此快捷。二是表现人们之间互相救助的精神。已是芬兰时间“凌晨两点多了”,可是桑恩仍在为苏珊联络求助,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援人员也是争分夺秒,毫不迟延,人们之间尽心尽力的互助精神多么可贵。

【课文链接】

1、得克萨斯州简介。

得克萨斯州:名称来自印第安语,其意义是“朋友”。1686年开始沦为殖民地。1845年12月29日列为美国第28州。以矢车菊为州花。该州别名“孤星之州”。该州箴言“友谊”。

2、芬兰简介。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全国有大小湖泊6万余个,号称“千湖之国”。我们熟知的桑拿浴就始于芬兰,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据历史传说,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故乡。

第6篇:《网上呼救》的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显现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课文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富有情感,并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我在教学时,抓住时间线索,帮助学生既感受了网络快速、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光辉。

事先(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时差现象,知道芬兰已是凌晨两点,就是美国傍晚七点多钟,在这“漫长”的一个多小时里,面对死亡的威胁,苏珊强忍疼痛,不仅不断借助互联网发出求助信息,还经受住了疾病的折磨与痛苦的煎熬,一直坚持下来了。同时,桑恩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抓紧分分秒秒,通过互联网为苏珊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让孩子们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勇敢的小男孩。

不仅如此,孩子们通过学习还感受到,正是网络的快捷,才为苏珊战胜病魔,才为人们的爱心救助赢得了时间,自然为互联网创造的生命奇迹惊叹不已。

正因为以时间这条线索贯穿始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芬兰和美国虽时差相隔七小时,相距一万五千米,路途遥远,但人们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不分国度、不分人种、不分肤*、部分言语,紧密团结在一起,世界像个大家庭,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并且对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后面的拓展练习顺利实施,使整个教学过程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