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传说典故

发布时间:2024-02-17 06:56:09

导语: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典故,欢迎查阅与学习,谢谢。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李时珍的传说典故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的**,他一边采*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第2篇:李时珍传说故事

导语: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的**,他一边采*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第3篇: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导读: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的**,他一边采*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第4篇: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引导语:李时珍是明代着名的医*学家,他历经将近30载,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对明代以前的*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他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的**,他一边采*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从小勤奋学习的故事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代着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深入民间,多次向农民、渔民、樵民、*农请教并躬身实践,上山采*,他深入实地作种种必要的考察,倾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历经将近30载,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对明代以前的*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本草纲目》书中对*物进行了分类,首先为纲,次之为目,再次是*名、产地、形*、气味、*能等,全书共16部,52卷。《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医*学方面,而且还旁及天文、地理、化学、植物学等方面,堪称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奇花异草带来的乐趣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里。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背着*箱、摇着串铃,终年奔波于城乡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继承父业,勤奋好学、努力钻研,是蕲州一带很有名气的医生。父亲李言闻不仅饱读经书、医术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实践,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李家在蕲州地区深受当地人们的敬重。

李时珍从小便喜爱花草。李家后园里种满了父亲李言闻从各地收集来的*草,像牡丹、芍*、水仙、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罗等等,小小的后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6岁的李时珍那时候经常跟在爸爸身边,兴致勃勃地为*草浇水、培土。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草*: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花的是土茯苓、开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牵牛花。李言闻看到儿子出奇地喜爱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父亲也给他讲了许多关于花草治病的功用。父亲的启蒙教育在李时珍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艳美丽的花草不仅好看,而且能够治病。于是,李时珍对花草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李时珍渐渐长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里去。李家门前的雨湖,附近的凤凰山都是他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树木,湖滨各种花鸟鱼虫,都是那时李时珍认识自然的好场所。渔民、樵夫、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李时珍从他们那里不仅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且养成了虚心学习、追求真知的好习惯。这对他以后立志学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医学书籍的怀疑

李时珍从小勤奋好学,受到全家人的宠爱。父亲李言闻对他的教育也十分重视,他采用种种办法培养儿子追求知识的兴趣。他不仅教给李时珍一般应考的必读书,还教给他一些医*知识。上山采*时,也时常把李时珍带在身边,让儿子亲眼看看*草的生长状态,增长实际知识。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和家庭的教育,李时珍的*物学知识增长得很快,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当他流畅而准确地背诵《尔雅》书中的.《释鸟》、《释兽》章的全文时,父亲李言闻感到十分惊奇,他不能不承认,小小的李时珍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李时珍家里有丰富的医学藏书,他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发现许多讲*物的书并不完全可靠,他决心把*书中的错误纠正过来,把新的经验和知识补充进去。因此,李时珍非常喜欢通过亲身实践去弄明白医书上的一些疑问。

有一次,他问父亲:“医书上画的24块斜方块的花纹,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我们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山上捉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李时珍独自登上凤凰山,在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条白花蛇。他仔细一看,白花蛇确实有24块斜方块形的花纹。这才算真正相信了医书上的说法。

还有一次,李时珍听说均州(今湖北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很希罕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长寿,他决定亲自去山上看看。当李时珍在半山腰的一座庙里休息时,看庙的老人听说他要上山采榔梅,担心地对他说:“可不能去呀,皇上有令,榔梅只能由皇家来采。百姓要是采了,就要问罪。”李时珍心想:“榔梅是天生的果树,又不是皇上自己种的,为什么不能碰?我一定要弄几个回去,看看它到底有什么功效。”这天夜里,李时珍趁着月*从小路上了山,采到了几颗榔梅,还连枝带叶折了几枝。回家后仔细一研究,发现榔梅原来是一种榆树类的果实,吃了它根本不可能长生。李时珍不禁笑起来,从此他更加坚信了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救死扶伤的决心

在几次亲自上山实践寻找正确的医学理论后,李时珍更是悄悄地立下志愿要做一名艺术高超、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可是,李时珍追求知识,立志行医的兴趣和理想,却给父亲李言闻带来了忧虑。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在剥削阶级看来,医生是和算命、卖卦、看风水的人一样,是从事“小道”、“贱业”的人,受到轻视。他们恣意呼唤医生,侍候自己,因此,当时社会里,不仅有钱有势的子弟,就连一般的读书人也都不肯轻易去做医生。李言闻父子两代为医,饱受了达官贵人的轻视和欺辱,这种痛苦经历,使李言闻决心要改变李家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在李言闻多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聪明好学的李时珍身上,他固执地为李时珍选择了一条通过科举做官的道路。

从此以后,父亲李言闻一次一次地拒绝李时珍请教他医学方面的问题,因为,他决不肯轻易让李时珍和自己一样做一名医生。

于是,李时珍从12岁起,便在父亲严格的监督下,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山林湖滨,关在家中读经书,作八股文,准备参加乡试。

当时,这种参加科举考试,得*名之后为官的人生理想,是几乎每一个读书人的最终目标,也是光宗耀祖,彰显门庭的唯一途径。但是,李时珍并不快乐,在科举考试的限制下,读书成了繁文缛节,束缚心智的代名词。

14岁那年,聪慧过人的李时珍便中了秀才。李时珍在科举道路上的小小成就,给了父亲李言闻以巨大的希望,他越发感到自己为儿子选择的科举道路是正确的。

但是最后,李时珍没能像父亲一心向往的那样,在仕途上一路顺畅地走下去。经过科考的几番失败之后,李时珍也渐渐长大,他决心彻底放弃科举这条道路,而是重新拾起儿时的梦想,做一名悬壶济世的行医之人。

李时珍选择了一条在当时根本不为人所称道的道路,背离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所谓“坦途”,却怀着一份救死扶伤的梦想和执着,成为把中华医*学传承下来的一代宗师。

第5篇:李时珍的传说故事介绍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的**,他一边采*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第6篇:萱草与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明朝嘉靖末年夏天,李时珍穿着草鞋,背着*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的陪伴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集民间验方,观察采集*物标本。

这一天,他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大同县的地段,在一个靠近采凉山的聚乐堡里住下来歇息。说来也巧,正赶上村子里的人闹一种怪病,全身浮肿,四肢乏力,眼瞅着农田大忙季节,不能下地干活,庄户人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他们到处求医问*,都不见好转。

听说村子里来了郎中,人们报着得病乱求医的想法,去找大夫给瞧治。李时珍一看这么多病人,基本上是一个病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他们三人经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方病,是体内缺乏一种东西所至。李时珍告诉大家:“各位请不要担心,我们能把大家的病治好,轻者三日下地干活,重者七天全愈。明天我们上山采*、熬治,保证*到病除。”众人将信将疑,有人甚至说这也许是几个江湖骗子,没抱多少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时珍一行三人早早起床,准备上山采*。出的村来,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片、一簇簇开着金黄*花儿的植物。李时珍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萱草,经过仔细辩认,虽说与他所见到的萱草不太一样,但是这里的比他见过的更好,角长、肉厚、六瓣、七蕊、*泽金黄。李时珍向来就有品尝百草的习惯,他把黄花摘下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感觉味甘而气微凉,这绝对是萱草之中的上品。对治五淋、消乳肿,清热、利尿、止血、安神都有疗效,尤其是块根疗效更为明显。他们三人当下就采摘了一筐萱草,又挖了一筐萱草块根,没费多少工夫,汤*就熬好了,分发给各家各户的病人,趁热服下。

不出所料,三天之后一部分症状轻的病人浮肿全消,能下地干活了。到了第七天头上,全村的病人都痊愈了。这时候,李时珍把采凉山的沟沟岔岔转了个遍,发现了不少新*材品种,进一步丰富了他老人家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一行三人见人们的病好了,悄悄地离开了聚乐堡。当人们知道是李时珍救了他们的命,一个个感激涕零,泪流满面,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匡世名医。后来,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萱草,一方面当菜吃,一方面当*材卖。再后来,有好事者自告奋勇,广为募捐,在采凉山上盖起了一座*王庙,在庙里专门为李时珍塑了像,以此作为对李时珍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