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01-26 11:50:14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终于看完了歌德的《浮士德》,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以前虽然接触过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但是认真阅读完这本巨著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在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想放弃。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之长,更重要的是巨著涉及了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神秘的欧洲中世纪神话传说。离奇的想象,跳跃的思维尽在诗人的笔尖闪烁,努力地跟随着它的步伐,却难免力不从心,因此笔者也只能是有感而发,发表一些简单肤浅的看法。

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

一、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分析

读完一部作品,习惯地对里面的人物进行分析。诗剧主体部分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浮士德出场的自述就非常直接地描绘了他当时对所谓的知识的怀疑和否定,“哎,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研究。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并未必当初聪明半点。”可是,通过对下文的阅读,我们知道他的智慧绝不是他所述的,在他所处的年代,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谦虚而又博学。但是,当他的追求和理想渺茫时,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复活节的钟声把他拉回了死亡线。而且基于对魔鬼的了解,我们可以想象和魔鬼打赌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动力?这绝对是对自我的挑战,而且也是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强烈反抗和对自身精神极度空虚的爆发。

但是,我们说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它表现在人物*格的多重*上。我们在承认浮士德身上卓越的闪光点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猥琐消极的一面。也许浮士德的贪婪、堕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靡非斯托的引诱,但是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起决定作用的。例如诗剧中玛格莉特的悲剧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从浮士德接近玛格莉特的动机和过程来讲,我总觉得他很大程度上是受情欲驱使的,因为他们两个在信仰上是截然不同的,而浮士德在回答玛格莉特时几乎都用甜言蜜语或者山盟海誓加以逃避的,因此即使他们两个真的存在爱情,那么他们的红地毯也是由金钱铺垫起来的,他们的感情最多也只是三分热度,没有长久的保障。在我们所处的21世纪,夫妻之间因为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更何况是在绝对崇拜信仰的时代。整个过程靡非斯托只是充当了浮士德的帮凶,给他创造机会和物质上的支持,浮士德才是善良的玛格莉特脖子上的套锁,而且把她越勒越紧,最终走向死亡的不归路。虽然他为此深深地忏悔,但是也无济于事。笔者对浮士德和玛格莉特的爱情存在怀疑态度还随着海伦的不断出现而不断加深,诗剧的第四幕浮士德果然和海伦走到了一起,而且也是如此的如胶似漆,生死相许。很多学者都结合当时歌德所处的时代背景,认为海伦是中世纪古典主义美的化身,浮士德和海伦的结合自然是对古典主义美的追求。确实,诗剧中的浮士德对美有一种独特的观察力和崇拜之情。但是如果从故事情节上讲,如果他对海伦的爱是忠贞的,那么因为她而含冤而死的玛格莉特又当如何解释呢?究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还是“世间男儿多薄情”?除了浮士德的爱情观值得怀疑外,他也有着资产阶级冷酷、冷漠的一面。例如在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的一幕,靡非斯托对穷困潦倒的酒鬼进行奚落和伤害,站在一旁的他对此没有任何的反应。总之,他身上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我们去发掘。

二、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关系

在诗剧中,我一直觉得浮士德和靡非斯托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赌约,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浮士德就是靡非斯托,而靡非斯托在一些场景就是浮士德的代言。在歌德笔下魔鬼靡非斯托已经有一个历史*的跨越,他不再是人们观念中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或者是三头六臂的怪兽。他拥有着和浮士德一般深渊的知识,他熟谙天文、地理、哲学而且还巧妙地运用心理学,笔者觉得他在一些地方也有浮士德一样的叛逆和追求。在天堂的序幕中,他也敢于以魔鬼的身份和上帝打赌,而且他作为“恶”的化身和“否定的精灵”,他对各个时期陈旧的、日渐衰亡的“神圣事物”进行了肆无忌惮的亵渎和辛辣的嘲笑,他诗剧中,笔者感觉他是唯一一个始终保持理*的“人”,而且总是不自觉的对世人居高临下,嘲笑教会的伪善,嘲笑宫廷的腐`,嘲笑大学里的迂腐教条,嘲笑浪漫派死气沉沉的诗歌……例如在《书斋》一幕中,他总是用一种貌似十分符合逻辑,但实际上是用反疯的态度对行而上学进行奚落。在第一点中,笔者阐述了浮士德心理的多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虽然诗剧只在开头公开化,魔鬼靡非斯特在后面都充当浮士德的奴仆,但是从阅读者的角度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内在化也好,外体现也罢,他们之间的关系决非引诱与被引诱那么简单。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浮士德不仅免遭沉沦的厄运,而且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作用。

三、浓郁的哲学意蕴

在诗剧中,笔者时常能看到一些极富哲理*的语句和一些哲学范畴的争论,例如在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泰勒斯和普洛透斯的争论是非常具有典型*的,它也是诗人歌德世界观的直接反映,它是与当时浓郁的哲学氛围息息相关的,但是对于笔者而言,它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但是,一些带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魔鬼靡非斯特就经常充当着这样的角*。例如非常经典的:“理论都是灰*的,生活的金树长青!”

第2篇:歌德浮士德的读书笔记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终于看完了歌德的《浮士德》,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以前虽然接触过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但是认真阅读完这本巨著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在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想放弃。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之长,更重要的是巨著涉及了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神秘的欧洲中世纪神话传说。离奇的想象,跳跃的思维尽在诗人的笔尖闪烁,努力地跟随着它的步伐,却难免力不从心,因此笔者也只能是有感而发,发表一些简单肤浅的看法。

一、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分析

读完一部作品,习惯地对里面的人物进行分析。诗剧主体部分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浮士德出场的自述就非常直接地描绘了他当时对所谓的知识的怀疑和否定,“哎,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研究。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并未必当初聪明半点。”可是,通过对下文的阅读,我们知道他的智慧绝不是他所述的,在他所处的年代,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谦虚而又博学。但是,当他的追求和理想渺茫时,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复活节的钟声把他拉回了死亡线。而且基于对魔鬼的了解,我们可以想象和魔鬼打赌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动力?这绝对是对自我的挑战,而且也是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强烈反抗和对自身精神极度空虚的爆发。

但是,我们说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它表现在人物*格的多重*上。我们在承认浮士德身上卓越的闪光点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猥琐消极的一面。也许浮士德的贪婪、堕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靡非斯托的引诱,但是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起决定作用的。例如诗剧中玛格莉特的悲剧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从浮士德接近玛格莉特的动机和过程来讲,我总觉得他很大程度上是受情欲驱使的,因为他们两个在信仰上是截然不同的,而浮士德在回答玛格莉特时几乎都用甜言蜜语或者山盟海誓加以逃避的,因此即使他们两个真的存在爱情,那么他们的红地毯也是由金钱铺垫起来的,他们的感情最多也只是三分热度,没有长久的保障。在我们所处的21世纪,夫妻之间因为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更何况是在绝对崇拜信仰的时代。整个过程靡非斯托只是充当了浮士德的帮凶,给他创造机会和物质上的支持,浮士德才是善良的玛格莉特脖子上的套锁,而且把她越勒越紧,最终走向死亡的不归路。虽然他为此深深地忏悔,但是也无济于事。笔者对浮士德和玛格莉特的爱情存在怀疑态度还随着海伦的不断出现而不断加深,诗剧的第四幕浮士德果然和海伦走到了一起,而且也是如此的如胶似漆,生死相许。很多学者都结合当时歌德所处的时代背景,认为海伦是中世纪古典主义美的化身,浮士德和海伦的结合自然是对古典主义美的追求。确实,诗剧中的浮士德对美有一种独特的观察力和崇拜之情。但是如果从故事情节上讲,如果他对海伦的爱是忠贞的,那么因为她而含冤而死的玛格莉特又当如何解释呢?究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还是“世间男儿多薄情”?除了浮士德的爱情观值得怀疑外,他也有着资产阶级冷酷、冷漠的一面。例如在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的一幕,靡非斯托对穷困潦倒的酒鬼进行奚落和伤害,站在一旁的他对此没有任何的反应。总之,他身上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我们去发掘。

二、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关系

在诗剧中,我一直觉得浮士德和靡非斯托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赌约,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浮士德就是靡非斯托,而靡非斯托在一些场景就是浮士德的代言。在歌德笔下魔鬼靡非斯托已经有一个历史*的跨越,他不再是人们观念中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或者是三头六臂的怪兽。他拥有着和浮士德一般深渊的知识,他熟谙天文、地理、哲学而且还巧妙地运用心理学,笔者觉得他在一些地方也有浮士德一样的叛逆和追求。在天堂的序幕中,他也敢于以魔鬼的身份和上帝打赌,而且他作为“恶”的化身和“否定的精灵”,他对各个时期陈旧的、日渐衰亡的“神圣事物”进行了肆无忌惮的亵渎和辛辣的嘲笑,他诗剧中,笔者感觉他是唯一一个始终保持理*的“人”,而且总是不自觉的对世人居高临下,嘲笑教会的伪善,嘲笑宫廷的腐朽,嘲笑大学里的迂腐教条,嘲笑浪漫派死气沉沉的诗歌……例如在《书斋》一幕中,他总是用一种貌似十分符合逻辑,但实际上是用反疯的态度对行而上学进行奚落。在第一点中,笔者阐述了浮士德心理的多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虽然诗剧只在开头公开化,魔鬼靡非斯特在后面都充当浮士德的奴仆,但是从阅读者的角度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内在化也好,外体现也罢,他们之间的关系决非引诱与被引诱那么简单。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浮士德不仅免遭沉沦的厄运,而且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作用。

三、浓郁的哲学意蕴

在诗剧中,笔者时常能看到一些极富哲理*的语句和一些哲学范畴的争论,例如在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泰勒斯和普洛透斯的争论是非常具有典型*的,它也是诗人歌德世界观的直接反映,它是与当时浓郁的哲学氛围息息相关的,但是对于笔者而言,它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但是,一些带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魔鬼靡非斯特就经常充当着这样的角*。例如非常经典的:“理论都是灰*的,生活的金树长青!”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3篇:《浮士德》读书笔记

读了不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意义不在于从书斋到爱情再到*和事业的复杂情节,而在于人作为一个无从选择的生灵,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凉。人只是个傀儡而已,绳索一会儿交给上帝,一会儿交给魔鬼。到底控制我们的是上帝还是魔鬼,又有什么实在意义呢?对于一只蚂蚁来说,死在大象脚下还是人脚下,有什么分别呢?人理应相信并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头一样握在谁的手中,那么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义占有我们的灵魂,那么我们应该向这位顶礼膜拜并接受它施舍的羽翼飞升天堂,还是牵着魔鬼的手义无返顾地下地狱呢?我想,这也是《浮士德》留给我们的并不难回答的问题。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终贯穿并隐约流露这个主题。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在皇宫荒唐地享乐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追求。就在浮士德即将长逝的时候,还预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预言中得到了满足。依据契约,浮士德被光明圣母带上了天堂,好像一位为杀戮而生的将*被送进了养老院——全世界都为之兴奋,而他自己却活得像个小丑。

每个人都向往自由,渴望幸福,但到达的方式不同。但我们应该坚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争取到的才是最长久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注定是一场悲剧。我想《浮士德》之所以成为传世不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吧。

第4篇:《浮士德》的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一)

《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浮士德》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宏篇巨著,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理想的虚幻*。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读书笔记(二)

假期马上要结束了,这个假期过得很愉快。假期我做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看了一本让我心灵受到震撼的名著--《浮士德》。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浮士德对科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科学,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能否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科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激励我将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

第5篇:《浮士德》800字读书笔记

《浮士德》800字读书笔记(一)

《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情。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浮士德》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宏篇巨著,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理想的虚幻*。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800字读书笔记(二)

假期马上要结束了,这个假期过得很愉快。假期我做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看了一本让我心灵受到震撼的名著--《浮士德》。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浮士德对科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科学,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能否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科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激励我将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

第6篇:浮士德读书笔记800字

浮士德这部经典的作品,描绘了一个让人感觉痛苦和不安的世界,但即使这样也不抛弃希望和故事,赞颂了人们的追求和自由,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书笔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带着白**,你看不到*背后狰狞的脸。围绕在你的周围,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这个一段说明了《浮士德》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的黑暗。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书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读高中时得了奇怪的病,同学们不但没有帮助他而是看是嫌弃·欺负·羞辱他,因而从此放弃了自己最爱的画画。但在好友滕汐告诉了他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从此他开始奋斗最后成为光彩要人的画家。这也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彻彻底底的*了。

“或许这个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台和关系上位,有的人却幸幸苦制作专辑却无人过问。

有的人出生家才万贯,有的人天生自卑,连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却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报。”那么我们因该要奋斗起来还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奋斗起来可以让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羡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将永远的把你踩在脚下!这个就就是社会的残酷,在学校中就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在毕业考试中那些比你分数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远的踩在脚下。因此我们因该学会努力,把那些在我们之上的人踩在我们的脚下。

世界绝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改变,但是你却因世界而改变。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人,好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浮士德老博士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靡非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士德,将年老的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生命中的年轻时代。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人,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小人,应该算是生命之初。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作品以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对自身的迷惘为启,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应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人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自己。生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精神上的追求和现实中的真实,难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东西总想与人分享,看到悲痛的东西总想*分担,多么高尚的情怀,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时只能苦苦承受这些自己压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让更多的人体味到的美好,让痛苦的人不再伤心的重担。人们苦苦受着精神的煎熬。想行动,却举步维艰。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仅凭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所不能创造一切的,只有行动,才有希望。于是,人们不懈的努力。很多东西,当我们意识到时,已经是时过境迁或者事过境迁,而老浮则算是“幸运”的一个。

魔鬼靡非斯特让老浮返回年轻时代。在靡非斯特的诱-惑下,浮士德爱上了玛甘泪,在他们的美好憧憬中,浮还是失去了她,快乐与享乐不是长久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在吃苦,也不在享乐,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就要不断努力,才能找到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痛楚之后,浮士德又重新焕发了精神,他认为活着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才是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认识的宽泛*、概念化,不得不说是因为浮士德取得短暂欢乐大受靡非斯特的帮助,没有自己太多的努力,故而这种认识是理想中的境界。

再往下看,浮以自己的力量为主导,经过很多环节找到的海伦。与海伦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却被儿子搞得完全破碎,这一次的痛苦是一次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彻底失败,他对希腊古典美的追求也以悲剧结束,留给他深深印象的恐怕更多的是自己的奋争过程,而那些所谓的美,快乐都离他而去。这就是努力后的极短暂的所谓“成功时刻”。

在这里,我要感谢浮士德,让我不再为渴求成功所累,过程才是人生价值的关键,而成功只能被看作更高价值实现的起点。这样,你才能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向至上迈进。生命原来如此美丽,它没有给你任何所谓的痛苦,而是让你充分展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