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质字文德》的阅读题

发布时间:2024-02-28 02:43: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硃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张辽与其护*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武周字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假节都督青、徐诸*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节选自《胡质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委意于君              委:托付、交付

b.遂穷诘情状              穷:极、穷尽

c.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         迫:逼迫

d.遂勒兵临围              勒:率领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辞以疾               以乱易整,不武

b.闻流言而不信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皆散之于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城中乃安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质年少时,就已闻名于江、淮一带。他与父亲胡通达比,有自己的长处,被太祖征召任顿丘县令。

b.张辽想让胡质担任他的护*,被胡质拒绝,因为胡质认为与人交往重在不贪婪、不怯懦,不能因小怨结深仇。他的一番话化解了张辽和武周的矛盾。

c.胡质在担任征东将*时,广开农田,积蓄粮谷,设置东征台,又修通渠道,既重耕作又重守备,沿海地区没有战事。

d.文章善于通过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卢显案告破、樊城解围、死后家无余财等叙述,表现了胡质智、勇、廉的形象特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3分)

(2)“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动。(4分)

第2篇:《胡建》阅读理解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正丞,贪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藉走卒,甚得其心。

时监*御史为奸,穿北*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

护*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法曰:‘正亡属将*,将*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臧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正丞。(守:担任。)b.三王或誓于*中。(誓:誓言。)

c.建报亡它坐。(坐:犯……罪。)d.大将*霍光寝其奏。(寝:扣压。)

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尉藉走卒。b.于是当选士马日。

c.监御史与护*诸校列坐堂皇上。d.国容不入*,*容不入国。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约其走卒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诛恶以禁邪欲以客往赴秦*,与赵俱死

c.欲民先成其虑也又欲肆其西封

d.或将交刃而誓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对原文叙述、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胡建发现监*御史违反*法,私自做买卖从中获利,影响很坏,于是当机立断,计划周密地斩杀了监*御史。

b.对于斩杀监*御史一事,皇上下诏,认为应该听取文吏的意见,又举了三王的事例,表示支持胡建的做法。

c.从渭城令胡建与帝姊盖主等皇亲国戚的斗争中,可以看出胡建具有不畏权贵、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d.为非作歹的贵戚相互勾结,反诬良臣;大将*霍光一病,权力由贵戚掌握,这一切构成了胡建自杀的原因。

第3篇:林斤谰《胡杨》的阅读题

山民侯道和树林处街坊。他的住房斜了,山墙拱肚子了。寻思砍棵树打个撑子,进林子踅了几趟,相中一棵半抱粗的胡杨。树林黑压压的,白天也钻得出来黑毛野猪。什么树没有?这棵胡杨也不是好材料,只为它挡道树林里没有什么道不道的,可是侯道相它愣挤出来,不站在该站的地方,这不正挡道?这一位自有规矩。

侯道砍这棵树的时候,先使镐刨刨地,果然,那根不四下散开,弯弯地挤出来,长腿长爪,好像盘龙。

这是七十年代末的事儿,老政策计划没退,新政策市场还未*。村干部沉下脸来,拍拍侯道肩膀,说,跟着上区里走一趟吧。这一去,判了八年。

劳改中间,侯道挨了训,受了教育。知道了他处街坊的树林,一百年也长不起来。要是没有了树林,就水土流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真要是流失,还真养不住人。侯道服罪。

后来送到北边沙荒地上,种树。早上背一壶水出去,做着活,嘴里火烧火燎的,也只敢抿一小口。为了种一活一,要深刨。有天,竞刨见树根。这一片荒漠,眯眼睁眼望*望痛了眼珠子,也不见一棵草,柴火金贵,树根是宝。大家细抠起来。原来也是胡杨,也弯曲绕着走,连腿带爪如盘龙。侯道暗叫:有一个挤出来的,这一片原先是黑压压的树林!

八年期满,因种树成活率高,当地留他当技术员,侯道一心先回家看看,谁知到家不认得街坊了,相处的树林没有了。莫非着了魔中了邪?有的树茬儿还在,竞有半米多高的!可见是偷砍、乱砍、抢着砍,愣把黑压压的山地,砍成癞痢头。

侯道心想:当年才砍一棵树,判我八年。如今干部们全都哪里去了?干部全在。侯道有个本家侄子,在区里当干事。侯道找上门去,侄子侯晓说,有木材市场啦,能卖钱啦,归个人啦。您还能赖市场的过?侯道嚷起来:那干部们呢?侯晓叫声叔,说声您还别嚷嚷,干部起了带头作用。侯道说,不嚷,我可告他们。

侯道认真写了状子,拍到侄子面前,说,你要还是侯家的人,给我递上去。

侯道回家等回话,夜晚也睡不安生,忽听外边有动静,推门张望,只见几个青年在砍沟帮护沟的树。侯道气冲血涌,一吼扑了出去,暗黑里一个青年顺手一击,正好敲在头上。青年逃走。侯道捂着血,去找卫生员,上*,缠上绷带。

天一亮,侯道又到区里找侄子。侯晓说好了,这有官司打了,现有血洞。侯道说不打这个血洞官司,我问你那个。侯晓说那个官司立不了案。说着拿出状子,指着批字说:空洞。侯道横看竖看,纳闷道:我告的是树林子,不管山洞子,什么血洞空洞,哪儿跟哪儿啊。

侯晓说:这空洞不是山洞子,说是笼笼统统告一揽子干部,笼笼统统一片树林子,没法判。叔,您消停着醒悟着,侄子马上给您脑袋上血洞立个案,您一边儿睡着。

侯道叹道:侯晓侯晓,从小机灵晓事,怎么就晓不得叔叔这份儿心。

侯晓说:侯道叔叔,您那份儿心没有别的,就是厚道。也就是老到。

说着话,让人把那几个青年找来了,侯晓指着血洞问,公了还是私了?我这就开个调解庭。青年们一咬耳朵,凑了三百块钱,走人。

侯晓回头交给叔叔,正*宣布:听侄子一句晓事的话,拿上盘缠,回北边当技术员去。多也十年八年,少则三年五载,您再回家来。

侯道思摸:那时候官司能立案?

侯晓断言:那时候没有官司好打,大家明白了砍树败家,种树聚宝,您回家敞开来当技术员。

侯道果真上路,拐角地方转身看看光秃秃灰蒙蒙的故乡。这位山民跺了一脚,说了句一般是生离死别交代给亲人的话:等我回来。

19.请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20.简述小说第⑤段的作用。(4分)

21.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1)侯道认真写了状子,拍到侄子面前,说,你要还是侯家的人,给我递上去。

(2)侯道叹道:侯晓侯晓,从小机灵晓事,怎么就晓不得叔叔这份儿心。

22.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侯道的心理变化。(6分)

第4篇:胡杨人家的阅读题*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所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们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就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缩放的黄*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道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经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才我把代媳妇儿当代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1、“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3、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4分)

4、请概括老代的*格特点,并加以分析。(4分)

5、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标题“胡杨人家”既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

b.本文时而使用当前流行语和网络语,富有时代气息,但也显得文风不够庄重。

c.“我”与老代的邂逅,既颠覆了“我”心目中蒙古汉子的形象,又印证了“我”心目中的蒙古汉子形象。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手*格,情节曲折,言辞华丽,又不乏风趣。

e.文末“我”“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还觉得有点儿豪迈”,表现了“我”的豪爽与洒脱。

参考*:

1、(2分)略去谈话内容,突出谈话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上。

2、(4分)抓住典型景物,写出额济纳秋*之美;营造氛围,烘托胡杨人家;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景物鲜明生动。

3、(4分)《再别康桥》 《雨巷》幽默俏皮,引发联想。

4、(4分)淳朴、憨厚、豪爽、大度等,结合文本分析。

5、(3分)不删:具有历史感,文化意蕴更浓。

6、(4分)b??d

第5篇:《胡杨》课后阅读训练题

(1)去新疆,第一个想起的便是胡杨。

(2)小时候,曾经有一本书让我着迷。那上面将塔里木河描写得神奇而美丽。当年苏联专家曾经否定这儿可以耕种。沿着天山山脉脚下的公路往喀什走,过了达坂城不久,便遇上了大片不知名的戈壁,活着的东西除了一股股旋风,剩下的就只有趴在四只轮子上的汽车了。往南走,左边总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右边永远是天山雪水冲积成的漫坡和一重重没有草木的山脉。

(3)汽车跑了两千多公里,总听见兵团人说,只要有水,这儿什么都能种出来。兵团的人还告诉我,胡杨也分雌雄,母的长籽生絮时像松花江上的雾凇。胡杨的花絮随风飘散,只要有水它就能生根发芽,哪怕那水是苦的*的。爱垦荒的王震将他的部队撒到新疆各地,随着一百二十个农垦团的成立,荒漠上立即出现了一百二十个新地名。在墨玉县有个叫四十七团的地方,那是一个几乎完全被沙漠包围的兵团农场,农场的生存条件已到了不能再恶劣的程度。农四十七团的前身是八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进疆后这一千多名官兵便留下来,为着每一株绿苗每一滴淡水,也为着每一线生存的希望而同历史抗争。从进沙漠,五十年过去了,许多人已长眠不醒,在地下用自己的身体肥沃着沙漠。活着的人里仍有几十位老八路至今也没再出过沙漠。另外有一些老战士,前两年才被专门接到乌鲁木齐住了几天。老人们看着五光十*的城市景象,激动地问这就是*主义吗?对比四十七团农场,这些老人反而惭愧起来,责怪自己这么多年做得太少。在他们中从没有人后悔自己的部队没有留在*,也不去比较自己与京城老八路的不同之处。他们说,有人做牡丹花,就得有人做胡杨;有人喝甘露,就得有人喝盐碱水。

(4)兵团人有句名言,活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在那些除了兵团人再无他人的不毛之地,兵团人不仅是活着的界碑,更活出了国家的尊严和神圣。他们放牧着的每一群牛羊,都无异于共和国的千*万马。兵团人耕耘着的每一块沙地,都等同于共和国的千山万水。

(5)在新疆的最后一天,周涛赶来送别。我们没有谈到诗。我们谈酒。

(6)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

(7)和田是绕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折返点。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独自站在沙丘后面,来时的足迹,像时钟上的最后一秒,又像身临绝顶时最后的绳索。仿佛在与末日面对面,人很难再前行一步。兵团人在车上悄然睡去,他们曾经从沙漠这边进去那边出来,塔克拉玛干神话在他们的脚下改写得很彻底,成了日常的起居生活。车行十几个小时后,重又出现的戈壁上突然冒出几棵树干几乎粗过树冠的大树。兵团人说这就是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的次生胡杨林。活的、死的、倒的胡杨零星地散布在戈壁上,没有其他草木做伴,一只鹰和两只乌鸦在高处和低处盘旋。地表上没有一丝水的迹象。胡杨们互相间隔都在十几米以上。作为树,它们是孤独的;作为林,它们似乎更孤独。希望里有雨露,希望里有肥沃,处在半干枯状态下的胡杨,用粗壮的主干举着纤细的枝条和碎密的叶片,像一张张网去抓住没有云的空气中的每一缕潮湿与养分。白云晨雾这种亘古的印象,成了盐碱烙在胡杨树上的灰白*的苍茫与沧桑。

(8)一种树为了天地,长在它本不该生长的地方。

(9)

(10)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有尽头。

(11)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没有尽头。

28.文章第六段“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单独成段,其作用是什么?(4分)

29.题目是“走向胡杨”,行文中直接写胡杨的笔墨并不多,忽而写戈壁滩,忽而写兵团人,忽而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是为什么?请从内容和写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30.本文语言精炼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兵团人不仅是活着的界碑,更活出了国家的尊严与神圣”这句话的内在含意。

31.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形式,试拟写本文的第(9)段。

32.面对五光十*的城市,有人怨天尤人,有人纸醉金迷,甚至有人为了“追星”而家破人亡,而我们在沙漠中生活了一辈子的兵团老八路却“激动地问这就是*主义吗”,进而“惭愧”地“责问自己”。读后你有何触动和感想?请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谈谈你的触动和感想。(不少于50字)(4分)

第6篇:《孙燧,字德成》阅读练习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再迁郎中。正德中,历河南右布政使。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中朝事,幸有变。又劫持群吏,厚饵之,使为己用。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燧闻命叹曰:“是当死生以之矣。”遣妻子还乡,独携二僮以行。

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患建昌县多盗,割其地,别置安义县,以渐弭之。而请复饶、抚二州兵备,不得复,则请敕湖东分巡兼理之。九江当湖冲,最要害,请重兵备道权,兼摄南康、宁州、武宁、瑞昌及湖广兴国、通城,以便控制。宸濠?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逵劝燧先发后闻,燧曰:“奈何予贼以名,且需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闵念四等出没鄱阳湖,燧与逵谋捕之。三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

明年,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宸濠闻,遂决计反。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明日,燧及诸大吏入,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燧大怒曰:“汝速死耳。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缚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

(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    为:向,对

b.九江当湖冲,最要害    冲:通行的大路,重要的地方

c.于是密疏白其状    状:面貌

d.我往南京,汝当扈驾    扈:随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孙燧能积极应对宁王朱宸濠的反叛*谋的一组是:

①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

②请复饶、抚二州兵备,不得复,则请敕湖东分巡兼理之

③逵劝燧先发后闻,燧曰:“奈何予贼以名,且需之。”

④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

⑤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闵念四等出没鄱阳湖,燧与逵谋捕之

⑥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燧不贪生怕死。正德十年他被任命为江西巡抚,是到图谋叛乱的宁王朱宸濠的地盘里任职。接到任命后,他并没有设法推脱,只是叹息说:“这下只能不顾生死了。”

b.孙燧积极防备朱宸濠的叛乱图谋。他先后修筑了进贤、南康、瑞州的城防,分化了建昌盗贼的势力,建议朝廷命令湖东分巡兼管饶、抚二州,建议加强九江兵备和九江道的职权。

c.孙燧不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朱宸濠发现孙燧在对付他,便一面派人贿赂朝中幸臣,企图笼络孙燧,一面向孙燧赠送枣子、梨子等当地特产蔬果,以示好意。但孙燧笑着推却了这些馈赠。

d.孙燧忠贞不屈。正德十四年六月,朱宸濠悍然反叛,并胁迫孙燧随他一起反叛。孙燧坚决不从,怒骂朱宸濠。副使许逵挺身保护孙燧。孙燧、许逵遂一同被缚,遭杀害。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

译文

(2)汝速死耳。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