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乞讨节的介绍

发布时间:2024-02-25 11:56:59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节日——“七夕”节,近年来七夕被称为“东方情人节”这个主题被各大商家无限放大,但是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懂这个从银河两岸闪闪发光的两颗星,到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悲欢离合故事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阅读关于七夕的真正寓意,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根本就不是“情人节”,应该叫做“乞巧节”,起源当然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关于七夕乞讨节的介绍

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任?p所着的《述异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在*古代,七夕与爱情无关。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家里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记载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汉朝的七夕节,有登楼晒衣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把衣物拿到户外晒。但这习俗到了魏晋却开始变了味,成了土豪们炫富显摆的日子,土豪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于是,仕族文人开始把家里的书晒出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

在今天,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在存在着七夕节。七夕的风俗在奈良时代已由*传入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把七夕的日子,由*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不过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农历七月初七。韩国的七夕节,和*一样,都为农历七月初七。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反而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

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第2篇:七夕乞巧介绍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汉族民间初六晚11时祀织女,初七祀牛郎。那么源于乞巧你都有些什么样了解呢?各地的习俗都是些什么呢?下面就随百分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浙江乞巧习俗

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若穿好的,就称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还有说法为中午捕蜘蛛)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乞巧习俗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乞巧习俗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应节食品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1简介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2传说

汉族民间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相隔于天河两侧的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此时民间少女们要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祈求智慧和巧艺;相传织女是织造汉锦的巧手,所以七夕夜空下的云彩特别好看;这个传说自汉魏以来广为流传,农家妇女自幼以纺织为女红,长辈口传手授,晚辈心领神会,这就是汉族文化天人合一的由来。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彩的传统节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留传汉族民间。而“七夕乞巧”品牌便是由此而来,充分体现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和独到的手工技艺,由于“七夕乞巧”的存在,汉族传统文化在源远流长,由于“七夕乞巧”的存在,我们从手中的土布上能够感受遥远的浪漫爱情。

猜你喜欢:

1.七夕乞巧各地风俗

2.上海崇明的七夕乞巧习俗

3.七夕乞巧果含义

4.七夕乞巧习俗的历史演变

6.乞巧七夕的习俗

第3篇:七夕乞巧节的介绍

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为七夕,也称为乞巧节。当晚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牵牛织女二星,七夕以前数日,皆竟夜经天,至阳升而始没,故古人比之为人间夫妻,经年而一相会。《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传说牵牛织女分居天河两岸,每年七月初七,人间喜鹊飞到天河搭成桥让他们相会,谓之鹊桥。杜牧《七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夜凉如水,银河清浅,牛女星辉,仰天闲卧而望,悠然自得遐思无限。《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民间传说,是日午间,放一盆清水于院中,日中生膜,投针则浮。看水中针影,若呈花草形,便以为得了巧,则喜笑颜开。

还有传说,当夜,在瓜棚豆架下,静静聆听,可以听见牵牛织女的情话。五代·和凝《宫词》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看来乞巧节在古代是妇女普遍的节日,无论是帝王之家或是百姓之家的妇女都在过。杨朴《七夕》诗:“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得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几多。”问答之意便有些牢骚了。杜甫《牵牛织女》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看来老先生是不相信这回事的。现在有人把七夕称为*情人节,恐怕有些不妥,一年才能见一次,而且还要喜鹊帮忙,情人们可能都不愿意过这个节吧?

第4篇:七夕乞巧节的起源介绍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的起源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关于七夕的记载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第5篇:七夕乞巧介绍

七月初七称为七夕,民间乞巧当然应该就在此夕。可是,在民俗史上却有过七月初六入夜乞巧的事,而且时间延续多年,地域广及南北。宋太宗把它看作一件大事,竟至下诏令更定,仍以初七为七夕。

这个问题,曾引起古人注意。清初王士祯《香祖笔记》在叙明上述诏令后说,名七夕而用六,不知起于何时。博赡如王士祯?,还是只能存疑,而所表示的疑问,又显然沿承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太平兴国三年七月,诏七夕嘉辰,著于令甲。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且名为七夕而用六,不知何时以然。”王士祯也说是太平兴国年间下诏,而非如另一说所称宋太宗淳化年间;他的疑问表述为“不知起于何时”,与洪迈“不知何时以(已)然”语亦不异,可见他所依据的就是《容斋三笔》。

其实,明代沈德符对“七夕用六”的起始及相关问题有过说明了,只是王士祯并未见到或虽见而不曾注意,晚清俞樾《茶香室续*》是称引了的:“明沈德符《野获编》云:江南李煜以七夕生,至期,其弟从益自润州赴贺,乃先一日乞巧,江浙间俱化之,遂以成俗。直至宋淳化间,始诏更定仍为七夕。然则七夕之用六夕,自南唐始。”末句为俞氏按语。南唐国主李煜(937-978)生于七夕,他在继位后,王室人员和群臣于此日贺寿,其弟李从益居润州(今镇江),因贺生辰须于初七日到国都江宁(今南京),就提前一天乞巧,江南、浙江民间便也照着早一天乞巧,不多几年竟代替旧俗成为新俗。这种情形似乎还由南而北影响到中南地区,李煜失国(975年)、“归为臣虏”以后仍然如此,以至宋太宗为之不安,要用*方式干预,名义上是要恢复旧制,进行正俗,实际上自然是为了消除李煜生辰导致民间变俗的影响。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李煜降宋之初,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尽管有羞辱之意,但宋太祖知道他并无*能量,并不想杀害他,只把他当作翰林学士看待,而在“烛影摇红”下兄终弟及继位为帝的宋太宗却对他不放心,总是提防着他,下诏更定七夕于前,又赐*暗害于后。李煜在东京(今开封)过“臣虏”生活,“时时以泪洗面”,又在所填词里写了故国之思,宋太宗因此忌恨,也不管李煜只是写情而非立誓,仍必欲置之死地。相传他借李煜生辰时机(当是公元978年)赐牵机*,服后即死。生于七夕的人当然不少,死于七夕的也是代不乏人,但是生日即是死期,这个概率极小;李煜以生日受赐牵机*,纵然不想服也不行。他之死岂是偶然,这个传说的可信程度应当认为很高。

李煜死于978年,亦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太宗下诏正俗更定七夕,应在此年七月初,若迟至淳化(990-994)年间,则其“耐心”恐怕等不到这么久吧。

第6篇:关于七夕祭水节的介绍

明天就是七夕节了,每到七夕这天,巴马都会举办“祭水节”。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将会一睹“七夕祭水节”的盛况。

“寻根溯源,水有养育之恩,水启心智,早创农耕,水赐灵慧,巧成蜡染文明……”

曾几何时,在许多老人的记忆里,每个城市的河水曾经清得可以直接捧起来喝,而现在,这曾经的传说也只有在巴马可以真实可以看到……

早在数百年前,在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就有“长绿山神泉仙水可治病”的传说,这种传说逐渐演化为当地特有的“水崇拜”传统,以及与这个传统有关的民俗节日——七月初七祭水节。传说当天取回的泉水可整年保存而久不变质,如遇身体不适,取出饮用,即可祛病消灾、延年益寿。

每遇此节,四方乡民即蜂拥而至,朝山叩拜,取回神仙泉泉水,以求一年安康,故民间亦称“取水节”。

巴马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长寿文化资源,长寿之乡巴马的长绿山神仙泉有着神奇的小分子团水,它以独特的魔力像融入生命一样渗透进细胞壁,带走细胞中的有害物质,促进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能降低人体血粘度、血脂和血压,造就了生命的科学和科学的生命。而成就如此神奇现象的,正是长绿山的熔岩地磁力。

自2006年以来,当地企业巴马丽琅饮料有限公司开始关注本地优质水源和长寿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并成为了巴马县当地水行业的龙头企业,取得了颇多喜人的成绩。

因神仙泉特有的“水崇拜”文化,使巴马丽琅成为巴马优质水源的杰出代表而唯一陈列于*巴马长寿博物馆的殿堂之中,在2011年至2012年,先后获得了“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今年的“祭水节”,巴马丽琅作为活动承办者,将通过祭水节民俗传统作为纽带,把巴马的优质水源输向全国,作为广西的名片,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