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有感400字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4 04:17:49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详细描写黄巾起义(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读《三国志》有感400字范文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统一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第2篇:读《三国志》有感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密切接触的学科,不光因为素质教育时的课程设置,更因为它与我们生活中的交流、表达和思考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既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在分数上得以体现;又指人们对语言这一载体所传达的思想及内涵的理解与领悟,能够在精神上得以反映。

而如何提升语文素养,或许是每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不错,因为相对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都不完善的学生们来说,老师们经过了多年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教育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引导与启发,也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与知识架构;社会生活实践这一途径亦有可取之处。因为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绝非用以空然的“纸上谈兵”,而应在语用上有所实践。在实践中,语文因沟通而愈发精炼,因表达而愈发准确。语文的学习与语文的实践可以*统一,可以相互促进。

因此,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我认为,相较于前两者,课外大量阅读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首先,从三者的比较来看。课堂教学如若有效,大抵不会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被动背诵,应该涵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同学们思考的引导,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得以延伸,只有经过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这一环节,才能真正的参透文本与其背后的内涵,才可以达到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目的。课本的篇目只是一个指引,深度与广度,都需要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获得。

正如《三国志》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阅读甚至可以对同学们形成思考力起到直接且根本的作用。课外大量阅读绝不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补充,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归宿。于闹市中读书,博闻强记,文学素养令人赞叹;杨绛先生每日阅读量达数万字,饱读诗书,成为人人敬仰的文学大师。

就课外生活实践来说,人是需要群体生活的社会动物,我们几乎时时处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之中,课外实践不缺时间也不缺机会。反观当下人们的阅读生态——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在时有时无的惰*中,又有多少人能以阅读为习惯、为己任呢?更何况,在浩荡的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多时间,大量阅读面对着各种注意力分散和挤占的考验。因此,在当下,为课外大量阅读正名,更有其紧迫*和必要*。

况且,课外大量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足够美好和足以提升语文素养的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遇见”,这种遇见,是以文字为桥梁的惺惺相惜,是以纸张为媒介的心灵接触,更是以阅读为契机的思考共鸣。而这些,都让语文素养的提升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育人、求识的目的也恰在于此。

是的,对于语文素养还仍待提升的我们来说,亦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细致阅读来体会文字的质感,通过潜心阅读来锤炼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体会真正的“诗意栖居”与切实的素养提升!

第3篇:《三国志》读后感1000字范文

假期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除了可口的美食和愉快的游戏,最有趣的当属读书啦,假期漫长的时间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书名是《三国志》,这本书有别于《三国演义》,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其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更具特*。

诸葛亮是我国智慧的化身,一生充满了神奇,他躬耕于南阳,长啸《梁父吟》,隐居于隆中,自号卧龙先生。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是我们民间文化的主题,他一生鞠躬尽瘁,一个忠字贯穿他的一生,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从隆中对策到六出祁山,从火烧新野到赤壁鏖战,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为他传奇的一生增添了无限的*彩。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被人记住,并加以传扬,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就是,忠君之事,可以说刘备是为伟大的帝王,他慧眼识英雄,以诚意打动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受命于败*之际,奔走于驱驰之间。”他诸葛亮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王朝,为了刘备的霸业,他兢兢业业事必亲躬。辅佐弱不禁风的阿斗,成就了三十年蜀汉中的兴旺,以至于54岁卒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二就是,聪明才智。诸葛亮可谓是千年不遇的一位奇才,他洞悉实事,未出山之前便已预见了三分天下之格局,联吴抗曹更是英雄大略。他虽无张飞之猛,关羽之忠,可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四把大火在历史上熊熊而立,七擒孟获更是脍炙人口,他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空城计,三气周瑜,舌战群儒,骂死王朗,。。。。。。都成了后世之人顶礼膜拜的典例。

其三,就是治*严明。失街亭,就是他一生抹不去的的痛,但是他果断斩马谡,并上表后主加以自责,这与曹*挥剑割须许有一拼,他所率大*尽管连年征战,但却秋毫不犯,为减轻运输的困难,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了不用活人祭祀,他还发明了馒头,他精炼武器,注意耕织,据说当时蜀锦是当时万人抢购的俏物。

但是他也有人不可逾越的错误,计杀李严,就造成了他内部的极大的不稳定,所以他一死魏然就反了,后继者姜维只能算是一良将,难成大任,已至于蜀灭晋兴。

掩卷而思,心潮起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白发渔樵江渚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诸葛亮,感谢历史,让我们空白的内心有了蔚蓝的风。

第4篇:读《意志》有感400字范文

暑假里,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爱的教育》,书中有好多篇故事。里面的一篇文章《意志》最令我难忘。

故事的主人公斯带蒂是一个呆钝的人,在别人看来他似乎什么也不懂。可是他不气馁,不论白天晚上,不论家里、学校,甚至街道上,他都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旁边的人说三道四,一概不理,有人妨碍他的学习时,他就避开。终于,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他竟获得了二等奖牌。但他并没有得意,反而比以前更加专心了。

读到这里,我惭愧得无地自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经常是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而且学习时常常不能全神贯注。比如,这次学游泳我就一直在打退堂鼓,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呛了几口水,我就不想学了。后来老师让我练习闷水,我又和妈妈闹起了情绪。和斯带蒂相比,我的意志是多么的薄弱啊!

看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不懈,有着坚强的意志,再加上一定的用功就肯定能够实现。妈妈说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斯带蒂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有信心成为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这个暑假我一定要学会游泳。

第5篇:读《三国志》有感1000字

假期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除了可口的美食和愉快的游戏,最有趣的当属读书啦,假期漫长的时间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书名是《三国志》,这本书有别于《三国演义》,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其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更具特*。

诸葛亮是我国智慧的化身,一生充满了神奇,他躬耕于南阳,长啸《梁父吟》,隐居于隆中,自号卧龙先生。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是我们民间文化的主题,他一生鞠躬尽瘁,一个忠字贯穿他的一生,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从隆中对策到六出祁山,从火烧新野到赤壁鏖战,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为他传奇的一生增添了无限的*彩。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被人记住,并加以传扬,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就是,忠君之事,可以说刘备是为伟大的帝王,他慧眼识英雄,以诚意打动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受命于败*之际,奔走于驱驰之间。”他诸葛亮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王朝,为了刘备的霸业,他兢兢业业事必亲躬。辅佐弱不禁风的阿斗,成就了三十年蜀汉中的兴旺,以至于54岁卒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二就是,聪明才智。诸葛亮可谓是千年不遇的一位奇才,他洞悉实事,未出山之前便已预见了三分天下之格局,联吴抗曹更是英雄大略。他虽无张飞之猛,关羽之忠,可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四把大火在历史上熊熊而立,七擒孟获更是脍炙人口,他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空城计,三气周瑜,舌战群儒,骂死王朗,。。。。。。都成了后世之人顶礼膜拜的典例。

其三,就是治*严明。失街亭,就是他一生抹不去的的痛,但是他果断斩马谡,并上表后主加以自责,这与曹*挥剑割须许有一拼,他所率大*尽管连年征战,但却秋毫不犯,为减轻运输的困难,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了不用活人祭祀,他还发明了馒头,他精炼武器,注意耕织,据说当时蜀锦是当时万人抢购的俏物。

但是他也有人不可逾越的错误,计杀李严,就造成了他内部的极大的不稳定,所以他一死魏然就反了,后继者姜维只能算是一良将,难成大任,已至于蜀灭晋兴。

掩卷而思,心潮起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白发渔樵江渚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诸葛亮,感谢历史,让我们空白的内心有了蔚蓝的风。

第6篇:读《三国》有感范文

*书斋,这是一件雅事,重读《三国》,这是我的兴趣,都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西游,我想看三国也是徒为古人担忧,当然,读书是我的最大爱好,而读三国更是我最大的兴趣。

《三国演义》这本书以滚滚长江东逝水起兴,以汉末张角黄巾*对天下大势的影响为开端,埋下了群雄并起的伏笔,这是一个浪花淘尽英雄多的时代,豪强争霸成为必然,在这样的时刻,英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不吝笔墨把他的笔触倾向给了刘备,故事也是从桃园三结义叙述了刘关张三人的身份来历,这样的小说写法可以说中规中距,以后的故事就要围绕他们来发展了。

《三国》可以说是义字当先,这就是小说的灵魂,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按照这样的一条线穿在一起,惺惺相惜结成异*兄弟,这是义的开始,当然到了刘关张三人为了一个义字先后失去了生命,并不是义的结束,他们之间不过是兄弟之义,他们离去之后还有一个义那就是恩义,这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知遇之恩,托孤之义,让诸葛亮舍生忘死、鞠躬尽瘁,这就是贯穿始终的义。

《三国演义》这个名字起得也好,三国演的是什么呢,是义,可是作为看书的我,只看到从黄巾起义到晋的统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当然了看这本书就不能用悲天悯人的心肠,应该随着作者的思路,当然,你会不知不觉的随着作者的思路和喜怒哀乐,我为三英战吕布喝彩,为长坂坡赵子龙疯狂,看到了真豪杰,大丈夫,我被书中人物所感染,很曹*的奸诈,不喜欢周瑜的小气,也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虽然很多人在和《三国演义》叫板历史,但是作为一个出*的文学作品,却能够用它特有的魅力征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这也是任何历史学家始料未及的,因此出现了很多以《三国》演义为起点的解读和品评三国潮流,而这个潮流中以易中天、纪连海为牛耳,他们通过对三国的别样解读,让我们从历史中看待三国,而他们的解读甚至比《三国演义》还离谱,既然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三国演义》那么就不要说我是在讲历史,因此看《三国》我还是喜欢罗贯中的,毕竟文学*很强啊,有可读*,让我看《三国志》根本都没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我也不研究历史,我就是喜欢《三国演义》波澜壮阔的场面,就是喜欢群英会的一个个精彩的情节,喜欢一个个连环计和计中计的运用,如同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段故事,让小说家给写活了,别说罗贯中离三国时期有多长时间,就是在当下,我们的小说就能够如同叙述历史一样么。

读书总是让我思考,看了这么厚重的书,让我励志奋发.读书可以让我心灵接受洗礼,每一次读书都是我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