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理解

发布时间:2024-02-21 23:56:21

陈元方年十一时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2.“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1分)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弱者抚之以仁

1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15.回忆你曾经学习过的陈元方,想想在这篇文章中陈元方显示了什么样的特点(2分)

*

12.③

13.用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抚慰贫弱的人)

1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15.陈元方聪明机智。面对长辈的问话,他镇定自若。对于父亲的功绩,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袁公提出的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他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更加体现了他的机智。(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第2篇:陈元方年十一时文言文阅读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___(只写序号)。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意对即可)

[陈元方年十一时文言文阅读]相关文章:

第3篇:《陈亮集》阅读理解

曲游春

周密

禁烟湖上薄游,施中山赋词甚佳,余因次其韵。盖平时游舫,至午后则尽入里湖,抵暮始出断桥,小驻而归,非习于游者不知也。故中山极击节余“闲却半湖春*”之句,谓能道人之所未云。

禁苑东风外,飏暖丝晴絮,春思如织。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漠漠香尘隔。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柳陌。新烟凝碧。映帘底宫眉,堤上游勒。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歌管酬寒食。奈蝶怨、良宵岑寂,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

这是一首记游之作,笔致极工丽。初就湖上风光写起:“禁苑东风外,飏暖丝晴絮,春思如织。”“飏”字承“东风”来。“暖丝晴絮”带出春风骀荡、明媚和暖的气氛,撩拨人心,惹动春思。“春思”句兴起游湖之念,转进一层。莺歌燕舞,华繁锦族的盛景,用“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两句写出,却别有意趣。“约、期、恼”都是用的拟人手法,显得十分活泼而娇媚。不道春深,却说“翠深红隙”,又艳美,又工巧。“漠漠”句写花香之浓,游人之众,全用侧笔。“沸十里、乱弦丛笛”,状湖上笙歌之盛。“沸、乱、丛”三字颇能传神,把此伏彼起、沸沸扬扬的歌管弦奏渲染得淋漓尽致。煞拍两句复写湖上游舫,酷肖当日之状。《武林旧事》载:“都城自过烧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至禁烟为最盛。两隄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若游之次第,则先南而后北,至午则尽入西泠桥里湖,其外几天一舸矣。弁阳老人有词云:‘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盖纪实也。”观词前小序亦知作者颇得意于末句。此句妙处唯在“闲却”二字。湖面忽由喧闹变为宁静,却在静谧中悄悄漾起怡人的涟漪,这是多么富于美感的境界啊!

换头以“柳陌”绾结上片之“丝、絮”,写堤上男女之游乐。一个“映”字带出绿*长堤上游人的倩影英姿和其喜洋洋的神态。从篇首至此,写的是中午前后湖上情景,以下由薄暮而入夜,次第井然。“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诗人对“梨云”、“杏香”的关切,正衬托出花儿的娇嫩可爱,其效果远非正面描写可比拟。“轻暝”句也暗示了晚寒人归,湖上清寂之意。用笔欲落不落,以“云”字状梨花之淡,“幂”(犹幂幂,深浓貌)字言红杏之繁,以“轻”、“笼”写薄暮之袭人,皆透细中边,妙造毫颠之句。前面着一“怕”字,写出词人对花事之护惜深情,确乎是才人伎俩。接下来,在上下文的悄寂氛围中*“歌管酬寒食”一句,乍看似乎有些突兀,又不谐和。细细玩味,大约有两点用意。揭出游春之旨及节令,此其一。以歌管之繁盛映衬夜晚之清静,愈见静的程度之深,此其二。第二点尤其重要。物事之动态容易摹写,其静态却难以刻画,故须借动写静,方得其真。下面一句又借“蝶怨”写良宵之岑寂,是复笔重描。由蝶怨清冷孤寂,翻出作者意欲夜游之想,是委曲的反写之法。篇末二句静中微动,以湖月空濛的奇幻境界作结。写夜晚之景,盖尽为想象之辞。自想象而向往,遂有“怎生去得”之语。“怎生”,怎么、设法之意。这句与词首“春思”句照应,含依依不舍之情。全词意境清丽,设语工炼,是记游词中的名篇佳作。

第4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陈轸

陈轸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里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犬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苜。轸遂至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

b.不出闾巷而售者售:买入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行道:推祟道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b.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

c.犀首者,魏之*晋人也,与张仪不善

d.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

3.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君将哀而生之乎

c.愿谒行于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吾为事来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4.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篇:《陈太丘与友期》理解阅读

文章选段,完成小题(共8分)

陈太丘与友明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就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君在不()相委而去()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与友期()太丘舍去()

【小题3】.翻译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小题4】.友人已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

【小题1】(2分)fǒuwěi

【小题1】(2分)约定不在等候就走了

【小题1】(2分)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

【小题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6篇:《陈子昂别传》阅读理解

陈子昂别传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也。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

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以进士对策高第。曾献书阙下,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乃敕曰: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拜麟台正字。上数召问政事,言多切直。

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总戎律,台阁英妙,皆署在*麾。时敕子昂参谋帷幕。*次渔阳,前*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及*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以为养。恨国史芜杂,乃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为后史记,纲纪粗立,笔削未终,丁府君忧其中废。子昂*至孝,哀号柴毁,气息不逮。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已。数舆与曳就吏,子昂素嬴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史百家罔不该览该:应该

b.览其书而壮之壮:认为壮美,赞赏

c.激于忠义激:激励

d.哀号柴毁毁:因悲哀过度而损害健康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子昂奇杰过人的一组是(3分)()

①至年十七八未知书②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③以进士对策高第

④地籍英灵,文称伟晔⑤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⑥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子昂曾经跟着的人进入地方学校,感情激昂地树立志向。于是辞去了门客,专心研究古代典籍。

b.陈子昂状貌丑陋短小,但是说起王道霸业这些远大的谋略,君臣关系,非常激昂,从而赢得皇上的重视。

c.陈子昂第二次进谏的时候武攸宜没有亲自接见他,而是让*曹来听他的意见,陈子昂知道意见不合,就闭口不言了。

d.陈子昂怨恨国史杂乱,就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写作为《后史记》,只粗略地确立了提纲就因父亲去世而中止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3分)

(2)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4分)

(3)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以为养。(3分)

*参考:

1.(3分)a(该:完备)

2.(3分)d(①此为缺点;③高第的意思是考中;⑥表现皇上对他的优待,不能体现奇杰)

3.(3分)c(是把陈子昂降为*曹)

4.(10分)(1)幽州人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3分,幽、必、文宗各1分。文宗译为文章宗师亦可)

(2)建安郡王(武攸宜)当时正在寻求英勇战斗的人,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的意见不肯采纳。(4分,建安、斗士、素、谢各1分。建安不译者扣1分)

(3)于是在射洪县的西山建造了几十间茅屋,靠种树采*作为供养。(3分,构、养、定语后置各1分)

译文参考:

陈子昂字伯玉,是梓州射洪县人。杰出超过一般人,形貌卓立不群,起初凭着有钱人家的子弟而行侠仗义恣逞意气。到了十七八岁都没有读书。曾经跟着的人进入地方学校,感情激昂地树立志向。于是辞去了门客,专心研究古代典籍。几年之内,儒家经典、史书、百家之学的各种书籍没有不看完的。尤其擅长写文章,极有司马相如和终*的风度。开始写诗,幽州人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

二十一岁的时候才向东进入京城长安,凭借对策考中进士。曾经向皇帝上书,当时皇上(武则天)是以太后的身份摄政,看了他的奏书而赞赏他,召见他询问情况。陈子昂状貌丑陋短小人缘不好,但是说起王道霸业这些远大的谋略,君臣关系,非常激昂。就下诏书说:梓州人陈子昂,山川献上英俊才士,文才可称光芒四射。就授予他麟台正字之职。皇上多次召见他询问国家政事,他的话很多都很恳切率直。

属国契丹凭借营州反叛,建安郡王武攸宜亲自主持*务,朝廷里的才俊,都参与到武攸宜麾下。当时皇上下诏让陈子昂到武攸宜的幕府担任参谋。*队驻扎在渔阳,前*王孝杰等相继阵亡。全*震惊恐慌,陈子昂进谏,请求分出部下一万人让自己率领作为前锋。建安郡王武攸宜当时正在寻求英勇战斗的人,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的意见不肯采纳。陈子昂身体孱弱经常生病,但是被忠义所激励,曾经想奋力作战来报答国士之遇。自己认为身为近侍的官职,又参与*中谋划,不可以看到危难却爱惜生命苟且容于世上。过了几天又进谏,语言非常切直尽理。武攸宜又拒绝了他,就改任他作为*曹。陈子昂知道武攸宜与自己意见不合,就闭口不言担任下级官吏,只是兼任掌书记罢了。

等到*事行动结束以后因父亲年老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奉,天子优待他,让他保留官职领取俸禄回家。于是在射洪县的西山建造了几十间茅屋,靠种树采*作为供养。怨恨国史杂乱,就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写作为《后史记》,提纲粗略地确立了,写作还没有终了,因父亲去世而中止了。陈子昂*格极为孝顺,悲伤地呼号痛哭瘦损如柴,上气不接下气。陈子昂老家所属县的县令段简贪婪残暴狠毒,听说陈子昂家里富有,就附会法律条文将要陷害他。陈子昂惊慌害怕让家里人交了二十万缗钱,然而段简心里还不满足。多次用车载着他去受审,陈子昂平常就羸弱多病,又因父亲去世而哀伤损坏了身体,拄着手杖都不能起床,外面又被苛政所逼迫,于是死去了。时年四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