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孩子的记忆作文

发布时间:2024-02-15 15:25:17

种菜的女博士在微信上发了相片,是孩子们在她的菜园子里做红薯梗项链的场景,好亲切啊,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红薯,红薯结在土里,藤长在地上,藤上的叶子有很长的梗,高高地将叶子举起来,厚厚的叶子将地面遮得严严实实。红薯梗长得繁盛,村里人喜欢拿来做菜。藤中间部分的梗长得更健壮一些,做菜的梗一般从这里摘,按照老家的做法要去掉叶子,撕掉梗上的筋。撕红薯梗的筋是个细活,常常是一家老小围在一起撕,红薯梗的一侧有一道槽,撕筋的时候需要从有槽的一面撕开,筋很有韧*一般折不断,用指肚从有槽的背面一顶槽中间被挤开个口子,抓住叶子顺着开口往下一撕到底,有时整个一根筋可以被完整撕下,不过弄不好会半道滑脱,或者只撕下一小根筋,还得把梗再折成小段,一点一点把筋撕干净。小孩子没有耐*,撕到完整的就炫耀一番,撕坏了就自顾自地做起红薯梗项链。做红薯梗项链和撕筋是一个程序,不过更需要小心,不能一撕到底,只能一小节一小节撕下约略半厘米长,再从有槽的背面撕下半厘米长,正面一下背面一下,步步小心,一不留神就断了线连不起来。梗被折成许多的小段由两边的筋连着,像被串起来的项链,如果做成一串被成功激励着再接再厉多做几串,一串挂在脖子上,一边耳朵上挂一串,手上还拿着一串,姐弟几个相互显摆。

留给孩子的记忆作文

在*的家里也种了十几棵红薯,长势相当的好,叶子很茂密,隔三差五总可以采下一把,做道辣椒炒红薯梗。2011年去重庆,朋友点了一道炒红薯叶,我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吃到老家的味道,端上来的却是连藤带叶,好像红薯藤的嫩尖,有别样风味。回*我就将自家种的红薯嫩尖给掐了炒菜,挖红薯时老藤的尖也不舍得浪费,全部做了菜。到了海南工作,发现炒地瓜叶是很寻常的菜,也是当地特*菜,其实和重庆一样是红薯藤的嫩尖,用虾酱炒味道比重庆的更有风味。我在一家农业公司主持工作,在公司自己的地里也种了一些红薯,海南有专门长叶子的红薯品种,下面不结红薯,藤不是像结红薯的品种那样尽情往远处长,而是围着根一丛一丛的往外冒,都是嫩尖,可以一茬接一茬采收。海南常年如夏,种红薯不分季节,红薯叶一年四季都有,虾酱炒地瓜叶随时可以吃得到。

红薯是好东西,在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摘红薯梗做菜,到了秋天,一群野孩子偷人家红薯吃,红薯长在土里会拱起土包,土包拱起很大,还裂开大口子里面一定是大红薯,红薯刨出来在草地上擦掉泥土,坐在田埂上就吃,把皮吐一地,被人发现撒丫子就跑。外公看到自家地里有红薯皮,总要站在地里破口大骂一阵,再把红薯藤捡回家。红薯收成很好,收了很多要放到地窖里慢慢吃,放的时间越久红薯越甜。放学回家首先要削一个红薯吃,有时在灶里煨熟了吃,那时红薯是乡下孩子主要的零食。在省城上学,熄灯后大家都要先开一会卧谈会,说到红薯有同学说小时候上学只有红薯当午餐,现在看到红薯胃里就反*水。

红薯承载了很多童年的记忆,做红薯梗项链,吃红薯梗,煨红薯……时代进步了,以前寻常的红薯在大城市稀罕起来,海南的桥头地瓜卖到20元一斤,红薯梗和红薯叶也成为广受欢迎的菜。

第2篇:留给孩子的记忆的油菜花作文

江西的婺源因为油菜花而出名,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乡村到处可见的油菜花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引发都市人从南方到北方一路追逐油菜花开放的脚步。

江南的油菜花横跨秋冬春三个季节,有了秋冬两季的历练油菜花最有资格作为春天的信使,向人们报告春天的信息。江南的春天就潜伏在冬天的背后,冬天势力略微减弱,春天就要展现一下肌肉,毫不客气地一点一点侵蚀冬天的地盘。油菜花就是春天的急先锋,在人们准备年货时,田野里已经三朵两朵开出了油菜花,傲然挺立在寒冬,经受住严寒站稳了脚跟。当人们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时,油菜花已然开遍了田野。有了秋冬两季的积淀油菜花得以持久的绽放,从春节一直开放到清明,不会像芝麻浪得“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虚名,但上开下败,总以新花掩饰旧花的凋零给人虚假的繁荣。油菜花花枝还是那根花枝,繁花还是那些小花,整整一个春季,一同开放一同凋谢。

无端的风雨绝不肯轻易收尽余寒,江南的春天总处在春冬相争中,一会冷雨凄风,一会又风和日丽,阳光和煦走在田埂上满眼尽是油菜花,蜜蜂嗡嗡在花间翩翩起舞,这景致当令人陶醉。乡下的孩子不解风情,每天穿行在花丛中上学放学,对油菜花没有多投入一些目光。等到要拍中学毕业照才按照县里来的摄影师的要求走进油菜花地里摆出各种僵硬的姿势留下中学毕业时的青春纪念,这些相片早已不见了踪影,想来一定是傻傻的淳朴。多少年过去了,我从乡下的小孩变成了大城市的中年人,油菜花也成为都市人追逐的靓丽风景,油菜花依然是早早地开放,依然是顽强地开满一个春季,依然不变傻傻的淳朴,有着中年人一样坦然的平静。

青年时来*上学,食堂菜牌上竟然有油菜卖,原来却是小青菜,老家叫白菜。油菜和白菜确实有些“亲戚”关系,油菜约略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榨菜型、白菜型、甘蓝型,大概是根据小苗的形状来分类的,白菜型的小苗和白菜一样。榨菜型是传统的品种,株型瘦小孱弱,花开得稀疏单薄,感觉不到茂盛,也看不到灿烂,成不了景致,这种油菜的菜籽产量很低。白菜型油菜比榨菜型株型健壮许多,花开得茂盛,连成一片能感觉到厚实壮丽。而甘蓝型的油菜株型高大,单枝的花拿在手上就能感觉到咄咄的富贵气,花枝长而富实,花团浓密滚圆,甘蓝型油菜的产量也是最高。甘蓝型油菜还有一个名字叫“胜利油菜”,据说是抗战胜利后从日本引进的,因此取名“胜利油菜”。尽管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引进,但是直到半个世纪后,等我离开农村以后才在村里普及,老外公对榨菜型油菜还恋恋不忘,总要拿一小块地种些榨菜型油菜,说是要留种。宋代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中就记载了福建人培育出无核的荔枝,但国人固守传统的思想使得我们整体上缺乏创新,即便有了创新也因为保守势力迟迟不能推广,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即便知道不行总不舍得丢弃。

油菜南北方都有,不过开花的时间却相差很大,江南的油菜花春节以后就可以成为风景,7月中去内蒙古草原,沿途的油菜花才刚开放,八月中去河北坝上,竟然还见得到油菜花最后的繁华。

第3篇: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桃花作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首诗大家都很喜欢,而“人面桃花相映红”更叫人喜爱。

每年的4月17日是*平谷区的桃花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平谷赏桃花,今年的春天我终于赶上平谷的桃花盛开,桃园被开辟成观光区,道路两边停满了车,桃林非常的大,汽车穿行期间很容易迷失了方向,很长时间走不出花海。桃花开在枝头稀稀疏疏的,每朵桃花开得比较单薄,不如牡丹那么富丽堂皇,不像樱花那样花团锦簇、那么浓艳。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桃花的喜爱,古诗词以及古文中有大量词句涉及桃花,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树作比兴给即将出嫁的女子以最良好的祝愿。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列传》中引用的古代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直沿用到今,看桃花的人多得在桃树下踩出路来。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的那个远离乱世令人向往的地方也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人们喜欢桃,将桃比作良好的事务,学生多叫“桃李满天下”,个人在情感方面交了好运,叫做“桃花运”……

小时候生活在江南的农村,那时农村的生活虽然穷困,不过家家户户都有较大的庭院,大人在房前屋后种了好多的果树,桃树当然少不了。少年时没有欣赏桃花的雅趣,却喜欢吃桃子,桃子熟时,每天站在树底下仰头搜寻长熟的桃子,早熟的桃子高高地藏在树叶中泛出诱人的红*,要用长长的竹篙撑下来。桃子大批成熟时,爬上树,随手摘下桃子在衣服上蹭几下坐在树上就吃,想吃多少都够。村里人有时来偷桃子,外公是很容易动怒的人,一气之下把桃子全部打下来,装了几大桶,放学回来,我们兄弟几个抱着桶吃,没有长熟的煮熟来吃。桃子虽然多,我们兄弟几个总有分不匀的时候,弟弟年龄最小比较霸道,有一次不知怎的生气了,拿锯子要把桃树锯掉,虽然没有锯断,但桃树元气大伤,树叶打蔫,树上的桃子明显缩水了,桃子皮打皱,不过味道似乎更加独特,没多久桃树还是死了。

乡下的桃树一般都是夹生的,每年春天我们都能在野外找到小桃树苗种在家里的院子里,那时乡下桃树的品种很多,没有经过嫁接和品种的改良,这种桃子我们叫“毛桃”,个子小,味道比较*而且浓烈,有时*得没法吃。家里有棵“毛桃”,桃子长熟后会自己裂开一个大口子,一掰两半,桃子籽很容易取下来,吃起来方便,味道也很好,这种桃子再也看不见了。村里人有的会嫁接桃树,嫁接后桃个头大,味道甜,我们叫“洋桃”,村里人舍不得吃,要拿去卖钱。小时候家里种的都是“毛桃”,各种品种都有,后来父亲从农场亲戚那弄了“水蜜桃”,这种桃子可以长到半斤一个,很甜,与“毛桃”比味道却显得有些单调;水分虽多肉却是软软的一点都不脆。有了“水蜜桃”这样优良的品种,本地的土著“毛桃”无可避免地退出了视线。

离开农村很多年了,各地方的桃子吃过不少,都是优良的品种,没有小时候“毛桃”那个味了;小心地削皮优雅地吃着,小时候爬到树上摘桃子,在身上擦擦就吃的感觉也再也找寻不到了。

第4篇: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打草绳作文

江南的冬天是农闲时节,外公闲不住,总在这个时候打草绳。草绳是用稻草打的,稻草在老家称做“秆”,秸秆的秆。打草绳要用糯谷的秆,糯秆比普通稻草长很多,每年外公都要留一些糯秆备着打草绳。秆先要锤打,家里有块很大的鹅卵石,秆铺在卵石上用棒槌从下到上,每一个地方反反复复地敲打。小孩子好玩,我们兄弟几个都抢轮番去敲打。打好的秆外公夹在两腿之间,一根一根抽出秆芯,其他的抱进厨房做柴火。

打绳子是细活,外公从不让我们插手,他在长条凳下面的横杠上架了根木棍,抽出一小束秆芯,一头系在木棍上,然后顺时针把秆芯螺旋往上一圈一圈拧成一股绳,绳子必须拽紧了,稍微松懈就搅在一起。外公不时续上几根秆芯,绳子越拧越长,就在凳子和木棍之间盘一圈。绳子足够长了再打绳子,外公将拧紧的一股绳子8字形交叉转缠到一根短木棍上,根据绳子的长度从凳子上放出一段绳,拉紧了,将木棍上的一股绳一点一点交叉像麻花一样紧紧绞合在拉紧的那股绳子上,直到另一股绳子尽头,一根绳子就打好了。脆弱的稻草经过锤炼,把它的秆芯拧成一股绳,再将两股绳子绞合在一起,就赋予了神奇的力量,草绳非常结实也很耐用,不管是挑东西还是抬重物都没有问题,如果还嫌不够就打上一股绳,这种三股的粗绳子老家叫做“藤”。除了稻草,还可以用棕树的棕打绳,棕更加结实,可以打成很细的绳子,可以像绷网球拍一样用细棕绳绷出棕床,那时农村人家有棕床是可以用来显摆的。

母亲纳鞋底用的是麻绳,麻绳的材料是苎麻。苎麻这种植物无枝无桠,直直的一根有一两米长,在老家农村到处是。外公割来一堆,趁着新鲜撕下皮,然后用*刮去表皮晾干就是做麻绳的原料。外婆把裤腿*到腿根,将麻撕成一丝一丝的,在嘴里沾上口水,分开为两股放在大腿上,用手一搓,两股麻线就拧好了一小节麻绳,外婆一小节一小节很有耐心地慢慢搓着,不时续些麻线,搓出许多麻绳来。母亲手脚麻利,两股麻线合在掌心,右手从左手上搓出半个手掌就搓成一小节,父亲包粽子用的麻绳也是自己搓的。搓麻绳似乎是很简单的事,不过小孩子没有耐*,到现在我还搓不好。苎麻有很多的用途,还用来织布做衣服,这种衣服称为夏布,据说夏天穿非常凉快,江西的万载县以前就盛产夏布。

以前,老家是个与汉口齐名的商业大邑,进出江西的物质大部分从这里周转,上游山区来的木材在这里捆扎成大木排从水里进入长江卖到各地,捆扎木排用的绳子是竹篾编的,这种绳子土话叫“缆子”。小时候镇上还有缆子厂,缆子厂有很高的亭子,工人站在亭子上打缆子,编好的缆子一节一节往下延伸,一圈一圈盘在亭子下面,编好的缆子还要放到很大的石灰水池子里浸泡一个月才能用。竹子编的缆子很容易点着也很耐烧,小时候我常拿缆子当引火柴。祖上颇有商业头脑,收集一些废弃的缆子,剁成小段,做成“发把”贩到武汉给人当火把,从此起家,再涉足木材的贩卖,逐渐做出偌大的家族生意。

草绳、棕绳、麻绳、“缆子”都是取自纯自然的材料,加工工艺也极为简单。技术的更新,做绳子的工艺和材料都改变了,草绳和“缆子”、麻绳和打绳子的传统技艺逐渐淡我们的生活。

第5篇:留给孩子的记忆之“荠菜粥”日志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荠菜粥”

高压锅卸掉气,打开盖一团热气冲出来,锅里的白粥咕嘟嘟还在翻滚,把切好的荠菜末放进去,稍稍撒点细盐,赶紧搅匀了。清清新新的荠菜香味立刻弥满整个厨房,很快就窜到了客厅。“好香啊”,家人端起碗边用筷子搅边啜吸起来,啧啧有声,小户人家甚无吃相。

荠菜在老家叫地菜。每年的春节是江南最为严寒的时候,但是冬天在江南本来就没有太强的势力,总架不住被春天的袭扰,一时大地回暖,田野里迅速显露出春的景象,荠菜便是这急先锋之一。城里的亲戚来乡下拜年,看到满地的地菜都经不住诱惑要采些回去。小时候,地里的野菜没有现在这么受欢迎,那时采“黄花菜”给猪吃是童年的必做的活计,采地菜来吃却不是我们的任务。长在菜地里的地菜由于受到菜温暖的庇护,偷吃到菜地的养料,格外长得大些,嫩些,遇到这样的好地菜才会顺带采回家做菜。记得小学时老家犯流行病“脑膜炎”夺去了好多小孩子,这种病很可怕,即便抢救及时,也会毁坏人的智力,保了一条命却落得终生痴呆。那时我在镇里的小学上学,每天老师往我们嘴里喷味道怪怪的*水。乡下学校没有*水,村长传达上级通知,要各家用地菜和荸荠一起煮水吃预防“脑膜炎”,这样煮的味道也很不好,因此小时候对采地菜、吃地菜并没有形成特别的记忆。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学、工作,在大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讨生活,连棵野草都难得见,更别说地菜,地菜渐渐淡去了记忆的深处。

生活在*的郊区,一个阳光明媚的晚春周末信马由缰来到十三陵景区,避开人声鼎沸的长陵,发现还有个寂寥、破败的陵蜷缩在村子里。村子有大片的桃林,桃花正在准备开放,着急的已经三三两两开在枝头,在仍显荒凉的桃林里格外引人注目,受了它们的吸引进到地里,却发现了地菜。在江南春节前就有的地菜*四月份还有,很是令人讶奇,在车里翻到了水果*,很兴奋地采了一袋子回去。有了这个发现,每年的春天在*采地菜便成为固定的节目。后来我搬到另一个更远的郊区,附近有枣园,到四月份便到枣园里去找,枣园的地菜很瘦小,黄黄的无精打采,稀稀拉拉的找起来很费劲。怀柔的李老师听说我喜欢采地菜,带大家去了一个好地方,在熟人的果园里,那地菜长得好像是种植的一样,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没有办法一棵一棵的分开,是哪个家伙这么偷懒,将种子全部撒到一起了?荠菜仗着地里的肥力极为茂盛、高大,向村民借了大铁锹,一锹一锹去铲,中间一棵杂草都没有,只要甩掉根上的泥土就可以了,一行几家人都大袋子小袋子装满很多袋,只可惜稍稍来晚一些,地菜都长出了花茎有些老了。好像*地菜生长季很短促,有时去早了还找不到,或者去晚了,都开出了白花不能吃了,什么时候最合适全看老天爷难以把握。*地菜的大小也不像老家那么均匀,枣园里的比一元的硬币似乎大不了多少,孱弱到被人忽略,有一年清明假到平谷去找大棚里的桃,在村民家门前的水沟边看到一棵地菜长得硕大无比,一棵足够做一盘菜。贫富如此不均,或许品种有些差别,我想主要还是土壤的肥力不同吧。

地菜是好东西,可以入*,更是好菜,它的香气清新,吃起来口感也很清新,不管是在江南还是*都是早春奉献的新鲜蔬菜,因此很讨人喜欢,*和老家都有人专门采来卖,甚至开始了人工种植。荠菜有很多的吃法,除了煮稀饭、炒着吃,上海人包的荠菜馄饨也不错。

第6篇:留下记忆给自己

所有我们匆匆遗忘而过的时光,都将会以另一种回忆的方式迎面而来。

——题记

只得说光*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踏上十三岁的阶梯。在这十三年中,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印下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蓦然回首望去,那斑斑驳驳的脚印记录下了我生活中的五彩斑斓。回忆像是风沙,被微微清风吹起,吹到皎洁的月光下,我站在记忆深处,折下一只梅花。

推开第一扇记忆之窗,我看到的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是儿时的风景。月*弥漫了大地,我和奶奶坐在院前,夜,是那么的宁静,只有奶奶的声音和那时有时无的犬吠。我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奶奶说话像是在用心的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我忍不住遐想起来:那广寒宫里的嫦娥,正在捣*的玉兔,还有伐桂的吴刚……奶奶的故事在我的心底埋下一颗种子。

这是第二扇窗,是我拥有六年回忆的小学时光。那时,春天伴随着从南方归来的第一只燕子,第一朵绽开笑脸的花朵,第一棵探出脑袋的小草来了。放学后,一只只风筝便被放起来了,大家跑着、闹着,累了就坐在树下,三三两两的聚坐在一起,沐浴着金*的阳光,无忧无虑的在一起谈天说地。至今我仍忘不了当时那高飞的风筝和大家脸上童真的笑意。六年的学习,灌溉了我幼年心中的种子,它冲破了土层,冒出了嫩绿的小脑袋。

这是最后一扇窗子,推开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熟悉的画面,是现在。如今,年龄的增长让我更加成熟起来。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课间就在走廊里追逐打闹,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而是在堆积如山的作业中奋笔疾书。可这又算得了什么,不过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当年的嫩芽,现已根深蒂固,被汗水和泪水浇灌着,长出两片新芽。

有人说,童年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青春青*的年华是短暂的。因为童年是快乐的,所以童年显得倍加短暂;虽然青春是青*的,但也是天真快乐的时光,便也是短暂的。但是,在我看来,童年与青春都是我们人生最纯真的一部分,虽然时间很短,但却不会忘怀,这种纯真的记忆,早已经深深的融入了我的血液中,与我不可分离。这种烂漫的回忆大抵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是永恒的,被我们小心翼翼的放在记忆的深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时间匆匆,不为任何人所停留,趁着我们这大好年华,抓紧时间,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