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4-02-12 17:55:38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以下是小编搜集的文言文孙权劝学,欢迎阅读。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文言文

宋代:司马光撰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事方面和*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事方面或*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文言文孙权劝学]相关文章:

第2篇:孙权劝学文言文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文言文,欢迎来参考!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事方面和*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事方面或*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第3篇:孙权劝学4

读了孙权劝学后,我感到大有所益,孙权可以吕蒙这个粗人读书,实在是不容易。

但孙权有一个缺点,就是用命令的口气对吕蒙说的,有可能会让吕蒙反感,就像家长对孩子说,你必须怎么怎么样,会让孩子很反感,所以我们应该用商量的口气对孩子交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

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受益,我们从中受到了启发。

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和孩子共同学习,给孩子做一榜样,让孩子懂得学习的好处,积攒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换得将来的.财富,学习上的困难须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懂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在学习的生活中听去别人的意见,不断的创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扎实自己的学习基础,才能规划自己的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让社会接受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在七年下册的语文书中,我们学习了两篇相反的文章《伤仲永》与《孙权劝学》。

《伤仲永》主要讲:方仲永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他拥有超出常人的天赋,七岁所作的诗被全县秀才称赞。然而急功近利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于是,仲永的天赋一天天消磨,最终“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讲的完全相反。吕蒙是吴国大将,但是他却不想学习但孙权想重用这个人才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是不是只是想让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听了孙权的话,”蒙乃始就学“鲁肃到浔阳时与他谈论时夸奖他卿今才略非服吴下阿蒙!而吕蒙回调侃他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方仲永和吕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方仲永天资聪明却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吕蒙因为后天的努力奋斗,超越了人生,突破了自己。

读了这两篇文章我懂了:决定人一生的不仅仅只有天资学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先天得的,只能算是起点,而后天的奋斗却决定人生的超越。

【孙权劝学4】相关文章:

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

2.《孙权劝学》

3.孙权劝学

4.孙权劝学

5.孙权劝学教案

6.《孙权劝学》教案

7.教案孙权劝学

8.读《孙权劝学》有感

第4篇:孙权劝学5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自己严格要求,足够优秀,才有资格给别人提意见。

我曾学过一篇文章——《孙权劝学》,让我受益匪浅。《孙权劝学》出自司马光的著作《资治通鉴》。在老师的引导和我个人的思考下,我发现这篇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孙权劝学》中,孙权作为吕蒙的顶头上司,劝说吕蒙多读读书,使得吕蒙从一介武夫,成为了一个能文能武的大将*,个人修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只是吕蒙自身的学习能力强,又能虚心地听取别人意见的结果。但我却认为,劝说吕蒙的人是关键,劝学的是孙权。可以试想,若当初孙权不拿自己的亲身经历摆在吕蒙面前,吕蒙怎么可能轻易地改变?促使吕蒙改变的,正是孙权勤奋好学的榜样。因为孙权有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成功的履历,才能够成功劝说吕蒙。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就拿我个人来说吧,在班级,我是团支书,若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又怎么能让同学们心服口服?在家里,我是弟弟的好姐姐,若我不会照顾别人,不够优秀,我又怎么成为弟弟的榜样?在社会,我们是青少年的一分子,若我们不努力上进,又怎么让大家不看低我们青少年?

我认为,不管在哪里,不管作为什么人,我们都应该像孙权一样,在教导别人之前,先做好自己。

《孙权劝学》让我真真切切地明白,先律己,后才能诲人。

【孙权劝学5】相关文章:

1.《孙权劝学》

2.孙权劝学

3.孙权劝学

4.孙权劝学教案

5.《孙权劝学》教案

6.教案孙权劝学

7.读《孙权劝学》有感

8.读孙权劝学有感

第5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全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事方面或*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古义:推脱。(蒙辞以*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司马光是猪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解释争议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可能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第6篇:《孙权劝学》文言文鉴赏

导语:《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下面是文言文赏析,欢迎参考!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