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狗十三观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9 08:44:42

我小时候也养过狗,有一次,夜幕降临了它都还没回家。我就面朝大山、面朝河岸,大声地喊它的名字。边喊边哭,想着它是不是在山上被老虎吃掉了,后来一想我们那边的山里是没有老虎的,就放心了;但是可能大山里有蛇呀,会不会被蛇放倒了,一下又好难过。

差不多喊了1个多小时,我都做好它已经挂掉、已经失踪的思想准备了,它竟然趁着夜*,跑回来了,身上还带了些污泥,想必是受了什么苦,可我又猜不出,一时间哭得稀里哗啦的。

影片狗十三观后感范文

我妈也很央就我,在我喊的过程中,没有阻止过我,到现在我还有点感谢她。

我有很多小情绪,经常得不到照顾。

一旦被照顾到了,就会铭记、感激。

幼儿园放学后,我们在田边摘李子。一个斯文的大哥哥,发现几颗金黄*的李子,连着长在一个枝头上,他冒险爬上树,把那枝丫摘下来了,再从树上跳下来的时候,李子散落一地,所剩无几,我们几个小朋友,就哄抢地上散落的李子。抢的时候我还心惊胆颤的,因为别的大哥哥从树上打下来的李子,哪怕是普通的李子,要是被人捡了,他们都会厉声厉*地呵斥,让人交出来,稍不注意还会打人。

他却笑呵呵地,让我们不用还了,就拿着吃吧。20多年了。

那天同事婚宴,酒席上,大家推杯换盏,喝到最后都去敬老板的酒了,我没有去,独自窝在角落,看他们谈笑风生。

有人特地好心过来教我,快去给大佬敬酒。我说他们都喝了很多了,可能也不想再应酬了,算了吧。教我的人说,你管他们喝多少干嘛,你要去敬了才是关键。

我转手拿起酒杯,又犹豫了,内心有些抵触,觉得喝酒也应该是你情我愿的事情,特意去敬老板感觉有点谄媚,最后还是决定,不要去敬酒了。

放下酒杯后,又出现了转机。老板特意叫到我,端着酒杯,唠了几句,我倒上了更多的酒,双手端起杯子,杯口低于老板,一饮而尽。我很感激,感激大佬不嫌弃,主动拉我一把。

然后我退下了,有些无所适从,坐在椅子上,埋下头。有人过来关心我,是不是酒精过敏,我内心差点哭了,有人能懂。这是我不擅长喝酒的一个原因,而且我的体质,喝酒多了是更容易得食道癌的。

前几天回老家,小侄女也回来了,她被要求喊一些不知道该喊什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的长辈,但是没有人第一时间教她怎么喊。那种场面我是感同身受的,我不是不喊人,我是不知道怎么喊,但是有时候我都急得火烧眉毛了,我爸妈还总是略带责怪的语气说我,要知道喊长辈,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我,面前的这个长辈,该喊什么。

小侄女有报周末的舞蹈班,所以后来还被要求在长辈面前跳个舞,她不好意思,但是长辈们央求不休(虽然只是开玩笑,但是在小孩子看来可能就是为难,我能体会),我说,不用跳,懒得跳喔,我们好好吃饭。她很开心。

后来吃饭的时候,她要我坐她旁边,后来还说,舅舅,我们两个拍个照嘛。我们都很开心。

别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

我妈妈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上次回家我才知道,她每次查话费余额都是打人工客服,根据语音提示按了很久的号码,都问不到话费余额。我分分钟给她装了个营业厅app,演示了几次给她看怎么登录,然后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电话账号的套餐使用情况。她很开心。

今天她登陆营业厅app后,没看到余额,微信截图给我看了,语音说了一堆,按照我提示,还是没弄明白。然后我们用另一个手机开视频,对着她手机,我说一句,她*作一下,弄到最后,发现好像是运营商bug,这两天可能暂时看不到。我说可以发短信来查询,也很简单,也免费。然后我自己用短信的方式查了一遍话费,截图发给她,她还是说麻烦,算了不弄了。最后还说了一句:“我不想再麻烦你了。”

我才回想起来,我今天的态度不好,因为当时忙着要去洗澡、忙着要回别的事情,有点急躁,不像以前那么温和耐心。

是我没有照顾好她的小情绪。

以前她可是有什么软件不会用,都会打电话问我的。那种耐心讲解一个简单的问题的画面,很温馨。然后我又打了电话回去,道了歉,相互之间嘘寒问暖说了些,最后道别时我妈说:要是以后,你和你姐姐有一丁点给我脸*看的事情,我都不会去你们家玩。我说:哈哈哈哈,不会的不会的。

以前看到一句话:我们总是把坏的脾气给了最亲的人。我便希望以后,我能给最亲的人最好的脾气。

第2篇:电影狗十三观后感800字

她叫李玩,一个十三岁的少女。一个离异的家庭,一个陌生的父亲,两位慈祥却不懂自己的老人,一场单调无味的校园生活。这,是她原本正常平凡的轨迹。却因为它,一条狗,逐步改变……

那是一条继母为讨她开心买来的狗,那是一条被父亲强改自己不喜欢的兴趣班时令她心烦的狗,那是一条只会乱叫打扰她的狗……可那条狗却,不知怎的,一直围着她转,任她如何踢,如何赶,它都不走。妥协,让它进房间;妥协,喂它吃狗食;妥协,允它上床睡……深爱物理,为它取名爱因斯坦;每日为它拌狗食,与它共散步;早上,它送她出门,晚上,它迎她回家,她盈着笑,它摇着尾……一起度过了多么美好的时光……那段时间,爷爷奶奶见她久违的笑着,笑着……直到那一天……

直到那一天,它走丢了……她不顾一切,冲出家门,她大声喊着它的名字,疯狂,激动。不管巷子里多黑,她冲进去;不管城市多大,她拼命跑;不管行人多多,她见一个问一个。不惜推到年迈的爷爷,不惜顶撞生气的父亲。印了无数份传单,跑遍每一个角落……再次陷入绝望……那一日,听闻爱因斯坦找到了,她疯跑回家。不是它,不是它!继母父亲爷爷奶奶对她笑脸盈盈,骗她,连最亲密的姐姐也骗她……

她彻底叛逆。学会了混夜店,学会了喝酒,学会了夜不归宿,学会了离家出走,更极端,更歇斯底里,更让爷爷奶奶捉摸不透。疯过了,哭过了,终于选择接受现实,走向那条不再乖顺的“爱因斯坦”,对它也不再温柔……

大概慢慢明白了这无奈,这现实。被爸爸暴打含泪说出“我错了”,对父亲的道歉显得如此冷漠而*冷。学会了面对,终于决定好好学英语,终于取得了进步,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夸奖,终于可以得到一个愿望……不知,看场天文展那么难,不知,再次碰到酒那么容易。不知,竟然突然有了一个弟弟,不知,他抢留不住。获奖后,父亲笑眯眯的答应我去见它可等来的……

接受了,在那个男孩说喜欢自己时说出了“反正还会再有下一次”;接受了,在叔叔强烈邀请吃招牌狗肉时张开了嘴;接受了,当弟弟的生日时全家为他祝福,当聚集所有人目光的人不再是自己时默默离场,对姐姐说着“没事”,脸上的微笑却不能再苦*。接受了,那日在街上看见了心心念念,日夜思念的真正的爱因斯坦时不再回头。错过了它,转过下一个街口,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爱因斯坦,你知道吗,或许你还是原来的你,可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了。第一眼将你认出,又何尝不想抱抱你,溜溜你……可是,或许我再也没有资格了。当我吃下了那一块狗肉,当我接受了你的“冒牌”,当家中的宠爱已经不是在我身上汇集,当寻你的启事慢慢破损,当我不再是我……

在车里问父亲,“当初,你为什么和妈妈分开?”父亲哭了起来,《再回首》歌声响起,或许,一切,再难回首。

我叫李玩,在悲与喜,痛与爱,虚伪与无奈,假意与真心中,终于接受了成长。走了自己仅剩不多的爱。

第3篇:《狗十三》观后感

在全程低气压中看完《狗十三》,一边吐槽剧中父亲的专断,一边感谢自己的父母没有那么强权,内心还在悄悄反思有没有因为自己的情绪“*”过能宝。

还好,她挨过的为数不多的几巴掌(屁股上)都是有理有据的。

电影里的冲突,从报哪个兴趣小组开始。我很不理解,报哪个兴趣小组就能学好哪一门课吗?为什么老师会因为兴趣小组的事请来家长?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就乖巧懂事,所以我的父母没有被老师叫到学校接受过“教育”,但我知道,在老师面前,家长一般都会认怂:老师说的永远都是对的。所以当李玩不愿意修改兴趣志愿时,她的爸爸用了强权。

李玩生气地跑了出去,这个时候如果爸爸跟她解释一下:高考不能偏科,报了英语兴趣小组趁机把英语成绩提高一下,挺好的,喜欢物理可以继续学习嘛。如果顺便道个歉,当然更好。可是爸爸没有道歉没有沟通,而是给李玩钱。

*的世界里,钱能解决一切,给钱胜过千言万语。可是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份道歉,一份尊重。

给钱没能哄好李玩,爸爸送了一只狗。对于这只狗,李玩是拒绝的。可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小狗的乖巧粘人吸引着她,他们很快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在爷爷奶奶眼里,爱因斯坦只是一个畜x,可是李玩把她当成了自己。对于有些*而言,孩子也只不过是一只宠物:心情好的时候,恨不得捧上天,心情差了就拿他出气。在*的世界里不如意,就在孩子面前找回威风。

可是宠物对于孩子,却是玩伴甚至知己:陪她一起开心,陪她一起哭泣。即使心情不好,李玩也不拿爱因斯坦撒气。所以当宠物狗走丢时,全家人都觉得无所谓,一只狗而已。只有李玩,发了疯的寻找。

我一开始也无法理解李玩的歇斯底里,直到后面看到她是单亲家庭,又是留守儿童,才明白她的痛苦:对于父母她仿佛可有可无,爱因斯坦是她唯一可以完全拥有的东西。

小狗的依赖让她感觉到了被需要,她把对父母亲情的爱,寄托到了这只小狗身上。可是现在,爱因斯坦被弄丢了。

如果爷爷知道道歉,而不是觉得自己的腿摔伤了就没有错了。

如果爸爸懂得沟通,而不是弄碎李玩手里的啤酒,再把她痛打一顿。

如果后妈没有,用另一只狗来冒充爱因斯坦,还借题发挥说李玩是对她有意见。

李玩也不会封闭自己。

她慢慢接受第二只爱因斯坦,想与家人和解。她的心依然柔软,所以在看到老师打死蝙蝠后赶紧把栅栏上的爱因斯坦抱回。然而生活没有因此手软。

她陪弟弟玩,弟弟不小心摔了下来。虽然后妈没有责备,却再也不掩饰对她的防备。

弟弟打伤奶奶时,父亲没有像当初对她一样责备甚至殴打,而是抱起弟弟轻声安慰。

她找同事诉苦安慰,表姐带着父亲来“捉拿”。

她再一次认清了*的虚伪,再一次关上了还未完全重开的心门。

孩子像宠物一样,谁对他好他就会对谁温柔。所以被弟弟激怒的爱因斯坦,在李玩的安抚下平静下来,而经常捉弄爱因斯坦的弟弟,在拉臭臭时被爱因斯坦咬伤。

如果爸爸没有一言不发的把第二只爱因斯坦送走。

如果爸爸及时告诉她爱因斯坦在收容站。

如果爸爸没有借口给她庆功其实在宴请生意朋友。

她也许还是那个李玩,那个敏感任*但善良柔软的李玩。可是没有如果。周围的一切都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蹂躏她,让她成长。

后妈的训斥,爸爸的失约和双标,表姐的背叛,甚至是男同学的移情别恋,都让她对这个世界完全失去信心。她再也不会信任任何人。

知道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李玩本该愤怒,可是她对爸爸说谢谢。

在街上遇到爱因斯坦,再一次见识到*信手拈来的谎言,她跟对方说对不起。

她说,好怕当时爱因斯坦认出她来扑向她,还好没有。其实她多么希望爱因斯坦认出她,把以前的李玩带回来。可是爱因斯坦也已经被新主人驯服,就像被驯服的自己。

爱因斯坦,永远的离开了,楼上那位没伤害过任何人的“鸟人”也被当成精神病抓起了,李玩和过去的最后一点牵扯,断了。

影片最后,李玩的弟弟,4岁不到就学会了察言观*。李玩冷漠地看着弟弟在滑*场里摔倒哭泣。这些她曾经经历过的,她的弟弟正在经历。

电影结束,低气压却没有散去。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长大的,乖顺的或者迟钝的孩子受的折磨少一些,成长的过程得以顺应天*。那些个*鲜明的孩子,有的被打磨的再没有棱角,有的则穿上了防护衣。如今他们也变成了父母,是不是正在重演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虽然孩子似块璞玉,唯有雕刻才得以成形。然而孩子也是个*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是不可能被大人完全左右的。

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更多的是陪伴而不是掌控,除非她的路偏离的太过分,我们都不应该施加强力。爱她之前,先学会尊重。不要因为她个子小,就无视她的意愿。

能宝喜欢跳舞,周六带她在舞蹈班试课。其中有几个动作她边做连哭,“妈妈,我不行……”我很想上去抱抱她,跟她说她做的很好,可是却只能隔空给她打气。

课程结束,我和能爸问她,真的想学习跳舞么?即使有些动作做起来会有些疼,也能坚持?她想了一会,然后郑重的点头。这应该是一次成长:知道自己想要的,并且愿意付出努力。也许以后,她会因为跳舞的事情掉很多眼泪,也许会因此想要放弃。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尊重她的意愿的情况下,助一把力。

在她的成长之路上,会有很多选择。我们要守住家长的界限,尊重她帮助她,在她想要放弃时给她一些提示,尽可能的让她自由生长。

第4篇:狗十三观后感

看完电影,我有点忘了它讲了啥。因为电影的内容离我有点远。

在我的生活中,家长是体贴温暖的,他们眼中的我也没有那么叛逆。很多时候,我并不懂事,而我的家长似乎也从来没有用“懂事”来要求我。

我的妈妈,看起来,和我的智商情商都差不多。比如,最近的我迷上了辩论。妈妈就会和我一起看《奇葩说》,看大专辩论会,还会给我讲她经历过的辩论赛。有时候,我的观点过激了,或者我的胜负欲太强烈了。妈妈也会通过对辩题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来打动我,会讲很多故事来影响我。这不,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终于不那么在乎输赢了。很多时候,我都激动的要命了,词不达意的挥舞着拳头要争吵起来,而妈妈总是不温不火,渐渐地,我就会被她“传染”了,也就把那些执念忘记了。

和电影里的小女孩不一样,我的家庭是充满温暖的。

每一个人的家庭生活都是一部青春成长电影。

我从来没有挨过打,也没有被忽略过。在我们家里,大家有话就说,有时候,我的观点也能被采纳。

你要是以为妈妈溺爱我,那你们就错了。妈妈是很溺爱我。真好!哈哈!开个玩笑了,妈妈还是比较有数的,谁让她读了那么多书呢。不过,这倒是和电影里那个张哥的人设有点相似。哈哈!

哦,对了。看完电影,我要把《时间简史》买回来了。我真的很喜欢物理!我要研究平行空间!我要学物理!

好了,我就凑了这么一篇观后感。因为,我和李玩太不一样的。

我去网上买书了,再见!

第5篇:狗十三观后感范文

要用多少的泪水,才能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浇灌成懂事稳重的大人呢?

一夜之间长大的李玩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哭不闹;接纳了突然出现的弟弟;用成绩成为家人的骄傲;路上遇见自己丢失的“爱因斯坦”也没有追着去要回来只是一个人躲到墙角掉眼泪;逼着自己喝下会呕吐的牛奶;在酒桌上对人微笑,面不改*吃下了别人夹来的狗肉……

这一变化让长辈们惊喜:娃长大了,懂事了。

可没有人会去想,这个“懂事”,蕴含着害怕,沉默,妥协。

影片中的长辈们,麻木且傲慢,依仗着年纪和辈分的权威,一针针地刺下,用心上淌满的血,生生将一个小孩变得隐忍和讨好,成为他们所喜欢的“懂事”的人。这是多少人成长过程中触目惊心的残酷啊!“我是为你好”的背后,究竟是有几分真心,还是全都是伪善呢?

这是第三次看《狗十三》,看一次难过一次。正如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一样,不是只有大悲大喜的动荡才能换来大彻大悟的成长,只要心中有胆怯,身边不存有信任,很快的,就可以丢失自我,变为一个合格的、无趣的*。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一个“群体”里,不论这个群体是家、学校还是交际圈,最弱小、最无力反抗的那个存在,总会成为所有攻击和负能量的承载体。

他们不敢反抗,不敢倾诉,甚至于不敢哭出声音。他们把大人或群体里其他人之间的冲突当作是自己不够乖、不够懂事,把所有的错都一把揽到自己身上。总以为只要自己表现好了,这个群体就会和和睦睦。

或许是受到伤害的那天,又或许只是看似平常的另一天,他们悄悄变了,勤劳懂事,听话顺从。他们不再向群体中的别人索求生存以外的其他需求,而这些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更合群,懂得调节,以此来让这个群体更开心一点,多一点不会散的保障。

任何人都没有必要去学着长大。有的人一辈子被呵护着,有的人感受到生活和身边人事的*冷与疼痛,已经被逼着长大了。

早早学会了察言观*,用“懂事”来将自己那颗还未长大的心脏快速催熟。

我妹妹从小就欲望爆棚,从几块钱的泥巴,到几百块钱的电子表,几千块钱的演唱会……她喜欢的很多,想要的很多。我很羡慕她,即便她仍有些愿望实现不了(比如她想去埃及挖一挖金字塔下面有没有宝藏),但终究不会像我一样,因为曾经没有说出口、没有得到而有所遗憾。

至今对我仍有杀伤力的两个词,是“拖油瓶”和“负担”。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别说有人这么说我了,就连我自己,也时时觉得自己是我妈的拖油瓶和负担。

如果没有我,她会活得多好啊。

如果没有我,她不会因为生了女儿又舍不得女儿被欺负而跟我生父离婚;如果没有我,她就算要再次结婚说不定还能不考虑家庭而更疯狂的恋爱;如果没有我,她可以省下好多给我治病、交学费、买各种东西的钱……我真是糟糕极了。真是一无是处。只能拖累她。

所以直到现在,我也很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

怕被嫌弃,就选择一个人。

怕被辜负,就宁愿不付出一腔深情。

特别特别小的时候,我渴望拥有一只大大的毛绒玩具熊。那时候心很小,误以为有一只大大的玩具啊,就可以得到所有的世界。后来啊,我哥给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只大熊,那天晚上我抱着它,一下子就哭了。

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幸福到拥有了世界;相反的,是突然意识到再也不会轻易拥有似乎得到世界的感觉了。

我从小就很懂事。叛逆期因没钱而开始,也因没钱而结束(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为了给自己为数不多的欲望买单,为了呵护我妹有的每一个欲望,我早早兼职,坚持去做自己觉得有价值还能赚钱的事。想要去为压制欲望的童年的自己报仇,想要给我妹撑起一片永远不需要压制自己的天。

懂事本来应该是人生疲惫之后才衍生出来的病毒啊,为什么要出现在最应该放肆和任*的年纪呢?

到了现在,我时常感觉自己成了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已经没有什么欲望了,也没有任何特别想要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你要知道,有追求和欲望,才是年轻的价值。所以我对我妹最大的期许跟祝福,就是这一生,都可以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欲望而活。

电影里的李玩,再也不会发脾气了。她笑着接受所有的“本不喜欢”,笑着隐藏起一切的“我想要”。这正是最让我难过的一幕。

从今以后,她的愤怒要怎么去表达?又该如何去释放她的欲望呢?面对不快,面对被长辈和老师强行扭转的梦想,她是否都说不出半个“不”字了?本该向外爆发的负面情绪却被*向内压抑,其伤害,恐怕与自残无异吧。

看阿摩斯。奥兹《我的米海尔》的时候,记住了一句的话:

“我要是石头做的就好了,坚硬而安宁,*冷而又现实。”

你喜欢这句话吗?我不喜欢。或许很多所谓“懂事”的孩子都不会喜欢。

“坚硬而安宁,*冷而又现实”,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生存方式,可以让人避免太多或许会有的悲伤、失落、寂寞和绝望。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他们的世界里,妥协、顺从与迎合从此就会成为解决冲突的唯一方式了。即使这冲突的来源并不是自己。

每一段合群的关系中,都会有至少一个默默委屈的人。他们往往选择改变自己、甚至是伤害自己,以此来讨好和成全别人,从而维持住表面的平静。但你知道的,妥协从来都不快乐。

会有失落,会有无助,会绝望,会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但表面看上去,情绪没有丝毫波动,甚至可以去安慰和劝阻别人,生生憋住自己的眼泪。

“你不难过吗?为什么感觉你这么平静呢?”

心非草木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我想把自己变成一颗石头很久了。

第6篇:《狗十三》的观后感范文

去看了《狗十三》,哭得断气,事实上我看什么都能哭得断气。看电影还是得一个人去看,约了人就有偶像包袱就要忍住眼泪,如果还化了妆那更不能哭,看场电影卸个妆那还了得。

刚开始觉得李玩挺讨厌的,就像青春期的你我一样,吃饭时捧着个碗坐电视机前看电视,不吃的东西吐掉。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以为那就是全世界。更有代入感的是电影里那个旱*场跟我小时候常去的超像,装满了自以为很酷的杀马特少年,抽着烟。

少女李玩以为,家人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们爱的形式或许粗暴,但爱的投放对象一定是她。李玩的狗——爱因斯坦丢了,爷爷遛着去买菜的时候丢的。和全天下其他的少年少女一样,她拼了命找它、冲着家人生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音乐排解苦闷。而家人处理的方式是,找一条长得像的狗来告诉她爱因斯坦找到了。她很生气。她说狗找不到了可以一起慢慢找,为什么要弄一条假的非说是真的。我认为这里所讲的是“爱的方式”。*的家长们,他们不愿意和一个伤心的孩子朝夕相处,他们不愿意处理你的情绪,不愿意去理解一个孩子,不愿意花时间沟通。你看起来不好的时候,他们总是想以一种最简便的方式,糊弄或者*之类的,迅速地让你“好”起来。

少女李玩离家出走了,找堂姐的男友喝了酒,堂姐的男友把她送回家。“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他说。回家后,她爸打了她,大哭之后,他们又和解了。

到此为止,电影也还是温情的。后半部分就太残忍了。

李玩的叛逆来自于她的爸爸和爷爷奶奶都爱她,而李玩的懂事来自于,他们也有可能不爱她。他们告诉她,她的后妈和她爸爸有了孩子,他已经一岁了。

她爸答应带他去看天文展,因为一个饭局而没能去。她爸因为她喝酒而打过她,饭局上却叫她敬酒;她的弟弟有妈妈保护着,而李玩只是一个被防备的外人;爷爷奶奶陪着她弟弟玩儿,弟弟顽劣,打了奶奶推了爷爷,却被全家人宽容了;她的弟弟打了狗,狗咬了弟弟,狗被丢弃了;为了不破坏气氛,她在她爸爸的饭局上吃了狗肉。“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那个男孩儿说完这句话,李玩人生的真相突然飞快地砸中她。没有人等她,没有人等她造出铠甲,她只能被砸得头破血流。

后来她拒绝了那个爱她的男孩儿,我相信她也爱他。他在脖子后边儿纹了“玩”,她把世界地图画在橙子上送给他。后来在路上遇到了走丢的爱因斯坦,她掉头走了。变成一个大人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有些东西再好,再喜欢,也没有办法拥有。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做好失去的准备,或者直接放弃。

电影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地方。

一个是李玩她生活富足成绩优秀,她的成长不是建立在什么死了亲人破了产这种戏剧*的悲剧上,而是极其细腻地叙述了一个少女意识世界的根基如何不动声*地倒塌,这很难。

还有一个是电影对所有人物都留有余地。爸爸毕竟没有把狗真的送去狗肉店,毕竟对让她喝酒感到心虚,毕竟为自己没有做一个好父亲而落泪。后妈毕竟还与她保持表面的和平。这些人太像生活中的成年人了,所以好像都值得原谅似的。但对我个人来说,“平庸之恶”也是恶。就好像电影里李玩问“这个单词怎么读?”“hypocritical,伪善的。”她重复地念道“hypocritical,hypocritical,hypocritical,hypocritical。”

还有一个细节。一天李玩回家的时候,楼下停着辆救护车,一个胖子被捆在担架上运上救护车,他的手臂上别着“大队长”的标志,他嘴里发出鸟叫的声音。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李玩和她堂姐说:“楼上有人养鸟,每天能听到鸟叫。”堂姐说:“不可能,什么鸟晚上叫啊。”

在电影的结尾*揭晓,那个李玩想象中的鸟,只是一个被困在童年的精神病人。

可事情总是这样。我们的周遭,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在你毫无保留的时候*推开你,当你有了戒心,懂得距离,它才会过来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