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读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08 15:18:20

饱读诗书的人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崇尚。我们从小开始就被家长老师灌输我们要经常读书,要多读书。毫无疑问,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多读书可以增长更多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读书读书,读书不是简简单单地去读,不是毫无选择,毫无目的地去盲目的阅读。读书,是一种学问。读了叔本华的《论读书》后,对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有了一个新的感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同样地,在读书领域来说“读而不思则惘”。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是在接受着作者的思想。

我们走进了书本,就如我们成了书里的主人公,一切都随着书里说的走。当我们看完以后,留下的也只会是很浅的印象。这样,我们读书就没有很大的意义。叔本华说“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心神领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就容易稍纵即逝。”也就是说,我们读书应该要思考,如果自己不去思考,这样就不能够很好地领会书中的内容。如此读书便没有多大深刻意义了。因此,我们读书,不能是仅仅停留在读,除了读,更多地还要去思考,去领会。书的内容才会真正地被我们所吸收和消化。每一个作者,每一本书都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我自己也曾经试过在某段时间里因为读某位作者的书居多,所以写作的手法和方式会有点模仿那位作者。

叔本华论读书读后感

我想这种情况也正是叔本华在文章里说的,读了书以后受到了启迪。但是,如果我们缺少了那种天赋,我们就只会是学习了一些别人的陈词滥调,成为浅薄的模仿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只是一个单纯的浅薄模仿者呢?希望不是吧。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读某个作者的作品时能得到有益的东西从而受到启迪,发挥我们的才能。作为一名读者,我们要读书就要去读一本好书。而不是没有任何选择*去读。书海中有各种各样的书,稂莠不齐。我们要读,就应该去选择一本有益的书去读。叔本华在文章里说到“坏书是灵魂的毒*,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读得坏书多了,我们的心灵便会受到污染,会使我们有错误的判读错误的想法,读这样的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读书的目的是好的,因此我们也要把书读好,读好书,我们才是真正能发现书中的黄金屋。从而受益。

现在又许多现代人都喜欢看电视,从电视里去看名著。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同时也有不少人喜欢看于丹,易中天等人品名著,评名著。这样便是节省了看名著原著的时间又可以去了解名著。人们忽略了原著,而去看一些评论名著的书。如此的读法,只会是让自己陷入一种愚蠢的境况中。毫无意义。温故知新也是读书中很重要的一点。“买书后又能一丝不苟地阅读,是很好的;然而一般人往往买而不读,读而不精。”买书不是为了摆设,如果仅仅为了摆设何必去买书?我认为,这是对书的不尊吧。读书,要读得深,读得精。对于重要的书籍读一遍后再读一遍时,我们会得出不同于第一次读的时候的见解。对于我们而言是很好的。

叔本华的《论读书》带给我不少启示,而以上也是自己的读书论。对读书,如何读书,有了新感悟后相信以后在读书过程中必定能有更大地进步。

[叔本华论读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第2篇:《叔本华自述》读后感范文

作为一个平凡而且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平凡的人,本以为只能读一些小说或是科普杂志之类的,没想到有一天还会去看哲学思想,还发现不是全不懂。只能将此归功到我热哲学的心。

下边以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对叔本华思想的一点小见解、对叔本华看待个体的感受来讲。

万事开头难一点没错,最前边的两页书怕是花光了我所有的耐心才读完,到了后边感觉还阔以。读了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些人确实是了不起,能达到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但还有一丝小确幸,伟人怎么了?不照样是人吗,照样有局限*。好!那就具体谈一下这俩感觉得来源。

首先,万物都有意志这样的说法把我给惊到了,敢于重新定义一个旧的概念本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其次,能建立一个自己对社会乃至万物的认识体系,无疑就是伟大的,无畏是非,所以这个人了不起。在这里我不具体引用他的那些看法,只因对错本就是相对的。

接下来讲一下为什么觉得他有局限*,其一就是他对女*的偏见和歧视,与那个时代巨大部分的人一样,将男*放到了更高的位置上;其二就是他对死亡的看法,他认为自然只注意种群的生死,而不在意个体的生死,并告诉大家要平和的看待这件事情,以及关于人们畏惧死亡,他认为并不是因为害怕痛苦,说实在的我特别怕死,因为我特别怕痛。

虽然有些地方有不同看法,但是大体上我还是非常赞同他的思想的,像是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通过细节来观察一个人、活在当下(暂不管他说的死亡是虚无的我不太赞同)、历史只能部分的反映现实,故事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些现象,以及我宁愿相信的命运。

不得不说,我在他这里找到了很多安慰,我待人处事的一些方法得到了肯定,我想要相信的东西也好像是真的,像是我曾一度喜欢说一句话“生前何必贪睡,死后自会长眠”,后来我想到了灵魂(我相信存在),那身体死亡之后灵魂会不会死亡就很难说了,我开始质疑死后会不会长眠,

细思极恐,我开始觉得我还是要多睡一下的,熬夜什么的还是很可怕的,但是叔本华告诉我睡觉和死亡其实是很像的,差别只是一个醒的过来,一个醒不过来而已。瞬间还有一种心落地的感觉。

还有就是老生常谈的“人生来就是痛苦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跟这个人的想法很接近,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我在精神上喜欢上了这个人。

最后简要谈一下他对个体的看法。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主要是唯物主义,感*理*都有,偏理*,包括别人对我的评价也是这样。

但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不是的,我其实是一个感*的人,好像是唯心主义,意识到之后,内心有一点小失落,在看到他描述一个人的死亡是,那种云淡风轻、无关紧要的态度,让我愤怒了,当然我也深刻意识到我的这种情绪也许是不对的,但我控制不住,我把一个人的生死看的很重要,社会乃至世界都是有一个、一个的生命组成的,不能说一个生命不可或缺,但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这里,每个人的诞生或是消亡都会影响世界,只是大小而已,对于死亡释怀无疑是一种好的状态,可是对于别人的死亡太释怀难免让人寒心,一个人若是知道他死后其他人都没所谓想着都觉得悲哀。

第3篇:叔本华:读书要有选择

少读坏书决不会嫌太少,多读好书决不会嫌太多.坏书是伤害精神的毒物.

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因为人生短促,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为第二次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的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读者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二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

第4篇:叔本华的读书名言

1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

2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3对于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4坏书是灵魂的毒*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

5没有别的事情能比阅读古人的名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这样的书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刚强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

6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第5篇:关于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后感范文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资本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参阅!

150年前,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请教恩格斯“折旧”的问题。恩格斯说,工厂应对设备更新换代对利润的影响就是使设备(机器)在新一代设备(机器)面世前,折旧为零。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设备(机器)连续运转,以运行时间累计完成,而赶在设备更新所需要时间之前。这就是“折旧”应对设备在未完成折旧之前,而出现新的设备带来“利润”影响的方法。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折旧”的对话,设备折旧与设备更新已经形成竞赛,一方面购入设备的工厂要赶在新设备面世前折旧完成,发挥设备100%的应有价值,连续不断地运行设备,以实现设备折旧的年限改为实现设备的“累计运行小时”,对“寿命”有了不同角度的重视,“流水线”应该与此有关(卓别林电影有了新认识)。

另一方面,“设备生产企业”也会竞赛“设备使用企业”,以保持“领先”,维持原有“使用年限”平衡,即加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缩短新设备研发周期,在旧设备累计运行时间完成折旧前,推出新设备以促使使用企业购买效率更高的更新产品,产生“淘汰”旧设备,而不是“报废”旧设备。

设备使用与设备更新双方的“竞赛”促进了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是保持领先的前提。英特尔认同将“手机研发的最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就知道了手机的未来。列宁说过,赶超发达国家,首先是人才的赶超。无不表明“研发”新设备(机器)是产业链顶端。因此,当今世界的竞赛是“研发”的竞赛,是“人才吸纳”的竞赛……

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折旧”对话为我们提供了折旧影响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理论基础。

知识分子阅读,不仅是指其特有的阅读态度和思考方式,更重要的还有包括读物的选择。在众多出版物中,哪些读物的知识价值最高而且是主流的,许多人都很难确切判定“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所选择的均为对人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的代表之作,这些著述一直都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大脑,使人类的思想更为生动、睿智,并被一代学人视为最理想藏书。

这些著述大都篇幅宏大,难以适应当代人阅读的特有习惯。为此,在凝炼编译、准确压缩的基础上,以图释的方式对书中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精彩补述,既突出了原作者的精要思想,又回避了让更多读者犯难的学究气。一切尖端的思想都能轻松理解,一切深奥的知识都可以变成今天的常识,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好好认真学习此书。

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资本论读后感四

第6篇:论读书 读后感

论读书读后感

《论读书》读后感

关于读书,古人有许多言简意赅的好句子,如:“书中字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因由人读书的目的不同、读书的心境不同而感受到的读书的意义变有时大相径庭了。

读了熊十力老师的《论读书》后,我颇有感触。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极具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之基础.在本书中,他提倡读书要有“孤往精神”,,这正是对于他的那个时代痛下针砭。

书深不见底,里面中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因为书里凝聚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感情。正如阿列克榭嗜书如命最终挣脱了小市民的庸俗氛围最终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巨匠高尔基;爱德蒙?唐泰斯在伊芙堡的*暗地牢中潜心学习十四年之久,最终成为了气宇轩昂的基度山伯爵。书的长河流遍古今,流经的地域广阔而繁多。书中的领域囊括了所有人类已经探索的和向往探索的东西。这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书让人得到了充实和帮助,但书的意义是远不止此的。

对于教师来言,读书更是有深远的意义,一是针对自身而言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素养,二是针对学生来言的,教师要从自己的读书经验中总结出一些适合学生的读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师是幸福的,但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矗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愿我们咀嚼着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热爱读书,高效读书,快乐读书,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不断创新自我,真正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