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03-17 20:30:59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他们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无法预设,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这时老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体验,并引导好他们用这些体验去理解体会文本和中心。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的童话故事,课文写了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板,这一段变化历程,学生读起来生动有趣。并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通过谈话导入,质疑激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由朗读文本,有所感悟。

然后分小组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学能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今天我执教了《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第2篇:三年级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课文无论是种子钻出泥土,成长为一棵大树,还是大树被砍倒后被人们做成手推车,做成椅子,铺成木地板,“很好”二字一直贯穿其中。要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这种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快乐的心态很重要。

因此,教学中抓住含有舒服的词语的句子反复读、感悟、体会,效果还不错。《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意在让学生感悟信守承诺的重要,两篇课文的不同点因为学生年龄小,说不全面,需要好好引导。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但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沈大安老师在《略读课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一文中明确指出:“略读课文教学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粗略’、‘应用’、‘自主’。”专家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为我们的探索指明了方向。相对于精读教学而言,略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更简明,方法更简单,过程更粗放,自主学习更充分。我想,略读课文的教学的追求是在精与略之间行走,重其所重,略起所略。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改变精读教学环环紧扣的线*推进,采用大*阔斧的板块式推进,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粗略地、非精细地读,但在粗略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有所发展。

第3篇: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但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他们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无法预设,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这时老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体验,并引导好他们用这些体验去理解体会文本和中心。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的童话故事,课文写了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板,这一段变化历程,学生读起来生动有趣。并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通过谈话导入,质疑激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由朗读文本,有所感悟。然后分小组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学能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今天我执教了《9*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9*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第4篇:《那一定会很好》名师教案及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要求:

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

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

3.ppt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

ppt出示练习题。

那一定会很好

舒服种子被泥土包裹

钻出地面

长成一棵高大的树成长快乐

砍倒做成手推车

拆了做成椅子

成为美丽的木地板服务他人

也快乐

教学反思:

课文无论是种子钻出泥土,成长为一棵大树,还是大树被砍倒后被人们做成手推车,做成椅子,铺成木地板,“很好”二字一直贯穿其中。要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这种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快乐的心态很重要。因此,教学中抓住含有舒服的词语的句子反复读、感悟、体会,效果还不错。《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意在让学生感悟信守承诺的重要,两篇课文的不同点因为学生年龄小,说不全面,需要好好引导。

第5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缩、努、茎”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大树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发生的变化,懂得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会随着成长的过程而发生着不断变化的。

突破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大树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发生的变化。

突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含有“很好”的句子,同时抓住“那一定会很好”这一主线进行研读,准确找出“树”每次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进而体会其内心对于“很好”意义的不同理解。

难点:懂得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会随着成长的过程而发生着不断变化的。

突破方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树”在经历了“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这一成长过程中对于“很好”意义理解所发生的变化来理解;另一方面,还要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比较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刻主旨。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创境激趣法,通过话题交流、想象体验等形式创设趣味交流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童话故事,也有效地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抓主线组织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引导学生边读边感知“树”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对“快乐”的理解所发生的前后变化。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课文的充分预习,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和思考深入到课文中,通过抓“树”的内心情感变化,实现对文章内容即主题的理解;延伸理解法,在感知“树”对“快乐”的理解所发生的变化联系到自身的认知变化,更好地深化文本认知。

师生齐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拼音扫清认读障碍。

课时巧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一:

一、话题交流,引入学习

1.板书“很好”,指导学生朗读词语,说说对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教师补充(比好还好、非常好),同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看到美丽的风景、劳累过后休息……)。

2.引入课题: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很好”的感知,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棵树对于“很好”的理解是怎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3.指导学生朗读课题,注意读出“一定”的朗读重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由熟词“很好”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唤醒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引出对“一棵树”关于“很好”感觉的遥想,自然激发探究故事的积极*。

导入二:

一、想象体验,引入学习

1.质疑想象:孩子们,你们渴望长大吗?(渴望)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说说为什么渴望长大(长大了就可以更加自由了、长大了能够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教师引入:有一棵大树,跟你们产生了一样的想法,它一直渴望长大,做一棵能够自由行走的树,它的愿望实现了吗?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中去看个究竟吧。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想一想课题在朗读时需要读好哪些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感知提醒他们注意强调“那一定”三个字的朗读重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通过交流“长大”这一话题,让学生由自己的真实愿望想及“树”的感受,自然激发了探究了解故事的兴趣。

二、了解故事,明确主线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自主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出示部分读错的生字并予以指导,重点指导读准:“努”的声母是“n”;“茎”读后鼻音,且是第一声。

(2)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归纳(主要讲述了一粒种子在逐渐成长为大树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成长的快乐),同时引导他们深入到课文中,根据“种子——大树——不同变化”这一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教师适时归纳: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子被泥土紧紧包裹,非常渴望能够站起来。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种子努力长成大树后,渴望能够做一棵行走的树。

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写树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对“快乐”的体验也随之发生变化。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一共几次出现了“很好”这一词语。

(1)学生自读思考问题,并将含有“很好”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一共出现了4次),教师引导他们从文中准确找到“很好”一词所在的句子,课件出示:

a.“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b.“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c.“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d.“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3)引导学生齐读句子,试着比较四个句子出现形式的异同(这四个句子都表现出了树渴望拥有的“很好”的感觉,只是后面三个句子都是以“要是”开头的假设句),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课文以“那一定会很好”为主线,串起了种子到大树再到慢慢变老这一生命过程。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夯实了朗读基础,也通过抓句子的方式逐渐明晰了课文的线索,为进一步感受“树”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交流,感受成长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从开头的“种子”到结尾时的“木地板”,文中的“树”前后都有哪些经历?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板书: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同时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每个成长阶段在课文中所在的段落。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中含有“很好”一词的四句话,看看“树”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种想法的。你从中体会到它怎样的情感?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种子的想法:

生:种子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它被泥土裹得紧紧的,感到很难受的时候。

师:如果你就是这颗小种子,你最希望做什么?

生:我希望赶快挣脱泥土,自由自在地冒出来呼吸空气。

师:你有过种子的这种感受吗?

生:有,就是被爸爸妈妈管得特别紧的时候。

师:这样的时候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我特别想赶紧长大,然后就能离开家到外面去了,那样他们就管不了我啦!

师:你好像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小时总想快点儿摆脱父母的束缚,觉得那样就自由了(板书:小时候)。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大树产生了怎样的想法,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抓住“做一棵会跑的树”体会大树长大后对“很远的地方”的渴望,同时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体会其迫不及待的心情。

(3)品读课文第7-12自然段,看看当“树”在经历“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这个过程,对“很好”的体会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他们抓住“跑起来的时候、呼呼的风声”体会“手推车”觉得“跑来跑去”是一种快乐,“慢慢变老”时觉得能够“坐着休息一会儿”是一种快乐,而“越来越”老时则觉得“躺下”是一种快乐(板书:长大——慢慢变老——越来越老)。同时引导他们明确“树”对于“快乐”的理解是随着成长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从小到现在,对于“快乐”的理解是否也像故事中的“树”那样发生了变化?教师及时点拨,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成长。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以“树”的前后情感变化为突破口,边读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内心对于“快乐”的不同感知,提升了品读感悟能力,也初步明确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

1.质疑讨论:孩子们,故事的作者只是在写一棵树的成长故事吗?

2.教师小结:其实文中的“树”是我们人的真实写照,我们不也一样吗?小时候渴望长大、渴望自由,长大后总是喜欢满世界地跑来跑去,觉得那是一种快乐。但是,当我们慢慢变老后,才发现原来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平静安定地生活着。正因为我们在不断地成长,所以对于“快乐”的定义也就必然地发生着变化。

板书设计:

9.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小时候——长大——慢慢变老——越来越老)

第6篇:三年级上册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下面是三年级上册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但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沈大安老师在《略读课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一文中明确指出:“略读课文教学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粗略’、‘应用’、‘自主’。”专家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为我们的探索指明了方向。相对于精读教学而言,略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更简明,方法更简单,过程更粗放,自主学习更充分。我想,略读课文的教学的追求是在精与略之间行走,重其所重,略起所略。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改变精读教学环环紧扣的线*推进,采用大*阔斧的板块式推进,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粗略地、非精细地读,但在粗略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有所发展。

今天我执教了《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