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4-03-10 21:31:54

导语:土家族农民常常挂在嘴上的“子”,有些是无法转换成书面语言来表达真实意思的。不熟悉这些语言,有时还真的不懂得他们所表达的真实意思。

土家族农民常常挂在嘴上的“子”,有些是无法转换成书面语言来表达真实意思的。不熟悉这些语言,有时还真的不懂得他们所表达的真实意思。

有关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我是地地道道的土家族人,土家族应有自己的语言,但到底什么才是正宗的土家族语言?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能够界定。或许是阅历太少吧。倒是觉得“子”在当地土家族农民之中,有它的一些有趣用法,就权作是土家族农民的语言,或者叫方言罢了。

“房子”、“车子”、“票子”曾风行一时,尽管带“子”,但在当地农民的口中使用的频率却极低。原因非常简单,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相比太慢。这些“子”土家族农民还不敢奢望。

对牲畜的称呼带“子”,如“鸭子”、“鸡子”、“猫子”、“狗子”等。和其他地方、其他使用汉语的民族没有什么区别;用具也是如此,如“*子”、“椅子”、“杆子”、“铲子”……

所不同的是对人或事的褒贬称呼,褒义的当面可讲出来,也好理解,贬义可就比较难理解了,甚至有些说法无法准确地转换成书面语言。如对一个有能耐的人,评价他(她)叫“搞架子”,承担主要责任(或起主要作用)的叫“老(扛)硬杆子”,借助(依靠)某人或某方面的力量叫“捎架子”,对某一具体事情所表的硬态,叫“拍坛子”,负担或者额外负担叫它“拖保子”……

贬意的统称是“日古子”,对不正经话,也可当面评说:这话完全是日古子话。至于评价谁是无能耐的人或做的不应做的事,叫日古子人或日古子事,往往是背后给予评价的,也可以说是个“殃乎子”……

评价其行为方面的,真就有点特别了。只说不做的,他们叫只会“煽调子”;先说后做但有始无终的,他们说是“涮坛子”;不顾实际情况贪大求全或过余浪费的,他们叫“绷壳子”,即“展虚面子”;讨好某人的行为叫“捧胯子”或“*钩子”……

看来,老百姓口边的“子”真不少,可谓啥“子”都有,联糸到具体某个人的身上,啥“子”显得多?真的还很难定论,当然每个人都能套上几个“子”。

还是多与这些老百姓打交道,收集他们中间语言流传的“子”,闲时也来套套自己吧!

第2篇:土家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在石门土家山区,常常可看到两个唢呐手领着一队花枝招展的送亲人儿招摇过市,引出不少眼热的青年男女欣赏走在前面的大红艳装姑娘。这个穿大红袄的女子就是新姑娘无疑,因为石门土家女子出嫁结婚都要穿大红衣,称“露水衣”。

这件大红衣是新郎特意为新娘准备的,多是大红棉袄、出嫁前夜新娘穿戴好新装后,把大红棉袄套在上身,敞襟不扣。据说穿着它可以避邪,婚后幸福无边。

湘西北土家族女子出嫁一定要穿一件大红袄?这与土家族先祖巴楚崇火,尚赤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本身折射出在土家族地区曾流行过“*权”风俗。

什么是“*权”?就是女子在结婚之前,初次的*必须与丈夫以外的男子进行。谁享有“*权”?据专家介绍:执行*权的人各有不同,一般为祭司,僧侣或术士,如印度的某种族和柬埔寨便是;有些部落的社会,由酋长或族人执行,如新西兰和加纳利岛的土人便是;欧洲在封建时代,则由君主、诸侯、领主执行这一习俗。更有些地方把这种权利让给新郎的亲友,如澳洲及日本的古俗,或给族中的长老……但湘西土家族的“*权”执行者则是“土老司”或土王。据介绍,明洪武年间,湘西俄梯城俄梯土王无道,不但要土民年年进贡,还要实行新婚“*权”。王姓首领墨拉秘密邀约土民提前在腊月二十九过年,然后在腊月三十向俄梯土王拜年,轮翻进献猪羊果酒,乘其不备将他杀死。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后,“*权”也逐渐废止,土家女儿从此免除一大灾难。但出嫁女子经过“土王庙”时,不论背着或坐轿都必须下来步行,男方还必须准备好一个猪头,一只鸡,敬土王,九叩八拜祈求土王保佑婚姻吉利。如果不敬土王失了礼,婚姻就不安宁。

那么这个*权是怎么来的?谢彬的《云南游记》说,云南有请宗教人士为少女“开窟窿”的习俗。又据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载,“室女应于每岁四月内由僧道为之去童身。”又如“……印度的某种族,到近时为止,把由僧侣行使*权一事看做荣誉,特别是僧侣年纪老的,愈受尊敬,以由那些秃头的僧侣去施行这个*权为感激呢。”僧道为什么享有这种“权利”?他这种“权利”是谁赋予的呢?既然让他享用“*权”,让他尝了新,为什么还要“感激他?”原来僧侣、土王的“*权”并不是他固有权利,是神对人拥有的权利,他们只是代表神来行使权利的。既然僧侣土王是神灵的代表,那么人们把女子最珍贵的东西敬献给神当然会得到神的保佑了。得到了神的赐福献贞的女子当然要感恩戴德了。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面的时代早已进入封建时代,土司地区还处在原始氏族统治时代,氏族统治的土王依靠自己的绝对王权对自己的属民任意统治包括“*权”,因而“*权”的最初意义献贞于神来祈福的方式变成了氏族土王的所有权了。土家族新郎眼看着忠贞于自己的新妇要无端地让给土王去“尝新”,当然心生怨恨和反抗,自然就有了前面故事中反抗“*权”的牺牲。

第3篇: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地区至今保留古老的习俗―――射虫,定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节头一天为射虫日,如今年农历正月二十五为惊蛰节(公历3月5日),正月二十四即射虫日。射虫日这天晚上,在田地边用石灰画一把弓箭,意指射杀所有的害虫。蛰是藏伏的意思,指动物在冬天藏伏起来。虫类是种类最多的昆虫类动物,冬天藏伏起来,叫入蛰,春天天气变暖,开始苏醒,这时正是雷天气,古人认为是雷声惊醒了它们,因此定了惊蛰这个节气。

虫类苏醒,对农作物的危害大,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好的办法对付它们,幻想用神力和某种利器消灭之,故产生了画弓箭射虫的习俗,意欲把害虫消灭在萌动之中,不让它生殖繁衍,以免损害庄稼,贻误农事。

这种习俗还可能与土家族的祖先巴人的历史有关。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说到巴人首领廪君务相率部落沿夷水(清江)西迁时,有这样的记述: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恩施市有盐水溪,历史上曾设盐水县)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有学者论证在今恩施境内)。虽然此虫非彼虫,但由此可见恩施土家族祖先早有射虫的经历,其间应有一定因果关系。

第4篇: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在石门土家山区,常常可看到两个唢呐手领着一队花枝招展的送亲人儿招摇过市,引出不少眼热的青年男女欣赏走在前面的大红艳装姑娘。这个穿大红袄的女子就是新姑娘无疑,因为石门土家女子出嫁结婚都要穿大红衣,称“露水衣”。

这件大红衣是新郎特意为新娘准备的,多是大红棉袄、出嫁前夜新娘穿戴好新装后,把大红棉袄套在上身,敞襟不扣。据说穿着它可以避邪,婚后幸福无边。

湘西北土家族女子出嫁一定要穿一件大红袄?这与土家族先祖巴楚崇火,尚赤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本身折射出在土家族地区曾流行过“*权”风俗。

什么是“*权”?就是女子在结婚之前,初次的*必须与丈夫以外的男子进行。谁享有“*权”?据专家介绍:执行*权的人各有不同,一般为祭司,僧侣或术士,如印度的某种族和柬埔寨便是;有些部落的社会,由酋长或族人执行,如新西兰和加纳利岛的土人便是;欧洲在封建时代,则由君主、诸侯、领主执行这一习俗。更有些地方把这种权利让给新郎的亲友,如澳洲及日本的古俗,或给族中的长老……但湘西土家族的“*权”执行者则是“土老司”或土王。据介绍,明洪武年间,湘西俄梯城俄梯土王无道,不但要土民年年进贡,还要实行新婚“*权”。王姓首领墨拉秘密邀约土民提前在腊月二十九过年,然后在腊月三十向俄梯土王拜年,轮翻进献猪羊果酒,乘其不备将他杀死。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权”也逐渐废止,土家女儿从此免除一大灾难。但出嫁女子经过“土王庙”时,不论背着或坐轿都必须下来步行,男方还必须准备好一个猪头,一只鸡,敬土王,九叩八拜祈求土王保佑婚姻吉利。如果不敬土王失了礼,婚姻就不安宁。

那么这个*权是怎么来的?谢彬的《云南游记》说,云南有请宗教人士为少女“开窟窿”的习俗。又据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载,“室女应于每岁四月内由僧道为之去童身。”又如“印度的某种族,到近时为止,把由僧侣行使*权一事看做荣誉,特别是僧侣年纪老的,愈受尊敬,以由那些秃头的僧侣去施行这个*权为感激呢。”僧道为什么享有这种“权利”?他这种“权利”是谁赋予的呢?既然让他享用“*权”,让他尝了新,为什么还要“感激他?”原来僧侣、土王的“*权”并不是他固有权利,是神对人拥有的权利,他们只是代表神来行使权利的。既然僧侣土王是神灵的代表,那么人们把女子最珍贵的东西敬献给神当然会得到神的保佑了。得到了神的赐福献贞的女子当然要感恩戴德了。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面的时代早已进入封建时代,土司地区还处在原始氏族统治时代,氏族统治的土王依靠自己的绝对王权对自己的属民任意统治包括“*权”,因而“*权”的最初意义献贞于神来祈福的方式变成了氏族土王的所有权了。土家族新郎眼看着忠贞于自己的新妇要无端地让给土王去“尝新”,当然心生怨恨和反抗,自然就有了前面故事中反抗“*权”的牺牲。

第5篇:土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土族*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族的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土族在全国有192573人,他们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和甘南地区、西宁市及其它州县也有少量土族散居。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土族的先民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组成村落,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以后逐渐变成从事农业而定居了。土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有十几户或几十户组成。土族人家庄廓的大门方向依山势而定,安大门时特别注意选择照山,也就是大门必须对准正前方最高大、最雄伟、最完整的山,若没有理想之山,则立照壁,以为屏障。

土族人家的院中,住房的位置根据大门的方位和*阳五行、八卦等确定。家境较好的人家的主房,盖的是正脊五檩、二架七檩的大房、前后出檩的过厅。房屋木件大都为画栋雕梁。其它住房都是土木结构的小平房。高寒地区的土族,除了夏天,人们大都睡热炕。热炕有两种,炕面用泥做的叫泥炕,炕面用木板做得叫板炕。

土族*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定居以来,起初从事畜牧业生产,以肉食、乳品为主食,转为农业生产后,传统的游牧民习俗仍然保留着,如喝奶茶、喝酥油茶,吃酥油炒面,吃大块肉、喝大碗酒。因青海东部海拔高,气候干旱,农作物只能种植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油菜等。

土族*特别注重礼节,人们相逢时互相问好致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亲友之间相互拿上自己做的食品拜节。家里打庄廓、盖房子、安大门、生孩子出满月、姑娘出嫁、娶媳妇都要邀请亲友来贺喜。土族*热情好客,说是“客来了,即福来了”,对长辈及贵客尤为尊敬。在节日里或责客来时,在大门口先敬客人三杯酒,叫做“进门三杯酒”,然后请客人进门引至正房炕上按年龄或辈份大小就坐,主人要敬客人三杯酒。叫“吉祥如意三杯酒”,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三下也可。此时主妇恭恭敬敬地把做好的饭菜用木盘端上来,劝客人享用。在客人出门时,要敬三杯酒,叫“上马三杯酒”。

春节是土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前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就开始准备,打扫房屋、缝制新衣、杀猪宰羊、烙、炸蒸馍等。春节一般要过十多天,除夕那天,把院落房屋打扫一遍,贴上钱马、春联、年画,然后吃年饭。晚上有的讲故事。有的饮酒唱歌,直至通宵达旦。大年初一,男人们登上高山煨桑、“放鹿马”(“煨桑”,汉藏合壁词语,意为烟祭。“鹿马”是一种印了飞马的五*方块纸,在山顶迎风飘洒,表示顺运)。小孩、妇女就开始穿节日盛装,待东方朦朦发亮时,家族间、邻友间相互拜年。过年期间,男女老少集中在较宽敞的巷道或打麦场上,转轮子秋,踢毽子,打毛蛋(羊毛绒球),跳安召舞,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结束。

除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土族人家过得也比较隆重。五月初五那天,人们喝雄黄酒{青稞酒中放雄黄},吃凉粉、凉面。男女老少都要穿节日盛装,系“锁儿”(用彩*丝线系在脖子、手腕和脚腕),儿童还佩带香包。中秋节提前一两天做大月饼,月饼表面上要用面做上各种图案,月饼以大而美观为佳,做的月饼一定要给亲朋好友赠送。中秋节晚上要在院中间摆上方桌,献上月饼和瓜果,点上青油灯,煨桑,迎接月亮出来,现在接月亮的习俗已慢慢消失,以全家大小团圆欢乐为主。

土族的婚礼仪式,自始至终都是用歌声来表达内容的,犹如一部辉煌的歌剧,又像一部舞剧,“安召”优美的舞姿贯穿始终。土族婚礼是本民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及民族特*方面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灶神左右家人兴衰,龙神释风降,因而把吉凶祸福与神明的好恶紧紧联系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种。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

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祭中柱。

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称之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争吵多、病多、即家运不好时,常常举行这类祭祀活动,希望把恶神交给“替神”,让好运归自己。仪式一般在家中举行,全家人参加,要用一整天的时间。

普米族凶吉兆预测:普米族一般都相信预兆,有时根据预兆行止,或采取某些防范措施。普遍相信的预兆有:梦兆,如孕妇梦见*、*、剑、矛、虎、豹要生男孩子,而梦见蛇、鱼、虾则要生女孩子:物兆,如喜鹊叫为报喜,乌鸦、猫头鹰、狐狸夜间在房附近叫为报丧;人事活动兆,如上眼皮跳为凶兆,下眼皮跳为吉兆。

依据传统的习惯,普米族的婚礼多选择在冬天农闲的季节举行。具体的婚礼形式各地不一。

普米族的婚姻制度:1、一夫一妻制度。2、民族内婚制。3、严格外族通婚制。4、自由婚恋制。

宁蒗地区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抢婚”是相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若无其事的外出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

抢得之后便高声呼喊:“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也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

兰坪、维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礼则是在“对歌”声中进行的。从新郎去女方家接亲,到新娘步入洞房的整个过程中,《出嫁歌》、《梳妆调》、《认亲调》、《开门调》、《送亲调》、《聚会调》等欢乐的歌声连绵不断,整个婚礼喜庆、欢乐、吉祥。

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从新婚之夜开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内不能发生*关系。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并长住于此,过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后,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几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后,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时,新郎新娘方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总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却仍要设法返回娘家。

当她怀孕后,娘家便通知男方举行坐家仪式,从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旧的习俗,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甚至七回八转。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间认为,如果一迎二娶后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种婚俗,当地人称之为“三回九转婚”。在这种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即使女方愿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规矩办,否则,就会遭众人耻笑。

普米族的绘画主要是用于宗教活动,也只有喇嘛能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如画老虎、豹子等挂在门上,作为避邪之物。供在锅庄前的灶神“宗巴拉”,是喇嘛绘制的。有经堂的人家,往往在经堂内绘有壁画;以白灰为底,在上面以黑线条作画,有雷公、老虎、豹、牛等,所用颜料有白灰、黑*锅灰和红粉等;最简单的是在墙上画些白点,表示着天上的群星,象征着吉星高照。

第6篇:彝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每到最重要的节日的时候,彝族的大大小小的人们都需要盛装打扮出席。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最主要的食物应该就是一些玉米、土豆等。以下是小编为你推荐彝族的风俗习惯_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