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4-03-02 07:31:41

生活就犹如汪洋大海,看似平静却波涛汹涌,看似一望无际然而只有几百平方属于你;看似碧绿透明然而它的内部确实那么斑斓,深邃。

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中,我知识一个小小的丁香鱼,不经意间已被鲨鱼吞了,浪涛中被卷到岸边。生活中深邃的大海中不时会感到孤单无助。渺小无力,甚至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大海的怒吼真的那么可怕吗?我总是不停的问自己,难道小丁香鱼就不能跃出海面欣赏白云的姿容吗?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000字

史铁生轻轻地耳语:信念、毅志能撑起你的天空、托起你的梦。

命运就是这样,在你生命最狂放最精彩的阶段给你帮头一击。年轻的史铁生就这样被命运轻轻地敲了一下,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稳健的步伐不见了,地上只剩下车轴的痕迹。快乐的笑声戛然而止,传来的只有绝望孤注的眼神。一颗热烈为梦而疯狂的心泯灭了,然而残烬中隐隐闪烁着对未来的向往与坚信。在绝望与坚信中他终于走出了*霾。

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即使生活的痛苦使你绝望,生活的重压压弯了纤细的腰。你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即使生活早已欺骗你,别人早已放弃你,你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坚信小小的我就是自己的主线,坚信总有一天我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丁香鱼的世界总少不了父母的爱。即使小丁香鱼已远游他方,即使她已茁壮成长,远方的父母总会投来关切的目光,传送温馨的问候。小丁香鱼,你在追梦的时候会不会回头看看远方的故乡,远方的父母?曾经迷惘的史铁生告诉小丁香鱼,为了他们你要变得更坚强,为了他们你要走得更远,请不时回头看看远方的山,远方的水,远方的亲人。

荒凉的地坛总少不了一个佝偻的背影。夕阳的余晖总散落在爱的身旁。当自己感到孤独时,请轻轻扭头,你总会发现身后有个身影正默默的站在一个角落。将感恩的心回赠给父母吧!

大海波涛滚滚而我们终会乘风破浪,大海深邃不见底而爱的阳光总会穿透它给我们温暖。丁香鱼虽然渺小,但拥有顽强毅志,坚定信念,以及爱的支撑,它也能畅游大海,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第2篇: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000字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

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似乎便有了*“……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

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背影,整个场景似乎充满着世纪末的气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己生存的意义。双腿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但是身体,似乎连心灵也没勇气前行了。谁经历了这般挫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少的园子,则仿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不过。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自在,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己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己的灵魂。正因为此,只有在地坛,他才能释怀,才能毫无保留的敞开心胸,把那轻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给了地坛,而思绪,则能像郁达夫的《感伤的行旅》中写的那样“overthehillsandfaraway”

于是乎我开始羡慕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大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可以寄托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忧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

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为何,每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楚: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第3篇:我与地坛1000字读后感

史铁生之所以能写出《我与地坛》这样一篇倾世绝作,我认为是他经历了太大的苦难。正如因癌症16岁就离开人世的轻狂少年子尤所说,人都应该到医院去住一段时间。只有经历了真正的苦难,在一个类似地坛一样清静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经的遭遇,只有被命运逼到了生命的边缘,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义——生死有何区别,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怎么面对苦难,怎么自我救赎。史铁生倒是应该感想命运为她安排的苦难,不然,他怎么会对生命的奥秘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么会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隽永的文笔,怎么会活得如此清醒、坦荡?

我没有经历过史铁生经历的深重苦难,当然也不会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种东西,我们共享,全人类共享,那就是欲望。

欲望,是孩子小时候渴望长大、渴望游戏、渴望零食,是许多人工作后渴望业绩、渴望地位、渴望权力、渴望名声,是每个人渴望亲情、友情、爱情……欲望是对目标、理想实现的渴望,人们为了它而努力追求,它是人前进的动力,是人活下去的动力。

人们用“欲壑难填”形容人的自私、贪婪。确实,因为无限膨胀的欲望,*知法犯法,奸商不择手段。但这不是欲望的错,是实现欲望的手段有问题。只要不侵犯到别人实现其欲望的基本权利,追求自己的总没有错。我们不能说要扼制人的欲望,因为“消灭欲望的同时也消灭了人*”,因为人生就是实现目标以满足欲望的过程。

有多少人遁入空门后看破红尘,自杀升天,远至古代的君王,近至现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他们失去了人*的最本质——欲望,因此生死对他们而言并无区别。看破红尘的他们认为,人最终难逃一死,人生最终会变为一片虚无。可是他们只看到了人生的结果,而没有看到人生这个过程的精彩。每个人都在追求结果,但每个人都活在过程中。

目标是我们想象中遥远而美丽的彼岸,而欲望是我们的发动机,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有意志与一路上所有的惊涛骇浪搏斗,同时创造出一次美丽的航行。即使彼岸遥不可及,即使彼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欲望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强大的动力让我们创造一个人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过程,一旦产生,一旦被经历,就无法被抹去,无法剥夺了。这样,我们面对死亡也不必恐惧,因为人生之过程的精彩不会随着生命的逝去化为乌有,它已融入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无悔,让我们坦然。

第4篇: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范文一:

他携着他的《我与地坛》,出现在我的语文课程中。在刚刚看到文章标题时,还以为又是什么词藻华丽写景类的文章,后来才知道,这样洗尽铅华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运上的,是他经历风风雨雨之后的心灵独白。

初读,带着不以为然的心理。然而看到他朴实却不乏真情的文字,我在心里开始叹服。“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生命长河,只有时间才是永恒。当他摇着轮椅走进地坛,浸没在夕阳中,恍然想到自己的命运,会是一种哀叹,更是一种沉思。他那样深刻地剖析生与死,思考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这些是我们疾走在尘世中的人所无暇顾及的。这也许是让人害怕或绝望的问题,想清楚了却是豁然开朗。正如他因为地坛而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也这样去想,会不会苦闷的生活中滋生出乐趣,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出奇迹呢?

再读,我也开始思考。随着他眼前的风景与人事。他说,“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们的生活是在由一点一滴积累至无穷地活着,其实死是早已注定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满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价值与寿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这使我想到了远方的一个老婆婆,86岁了,身体一直很健康。我与她本不是亲戚,而我母亲称她为奶奶,她帮着外婆照顾孩提时的母亲。几年前,母亲带我去看她,那时候我开始记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我的眼泪一发不可收拾。她被儿子儿媳厌弃,自己一个人住在小屋子里,没有地砖没有电器,只有一张床,一个炉灶,一张小桌和一堆茅草。可她依旧是豁达的,我看着她脸上的沟壑,那是八十六年风雨留下的痕迹。她笑的很明朗,虽然有那么一点点无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铁生一样,也会在桑榆之时想自己活着的意义,想自己的悲哀与困苦,她也想过放弃,可是她都熬过来了,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着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听闻她得了癌症,且是晚期,也许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坚信,历经风雨后的顽强与坚韧会让她依旧豁达地走完人生。

再回顾自己的生活,烦恼遍地。如果我选择一一拾起,只会更加困惑与迷茫。人生是有限的,我为什么要纠结于让自己难受的事,而不是多想一想以后的美好呢?沧海桑田,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倾覆或是流离,我们要随遇而安,像史铁生那样,悲伤后,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出发。这些也许现在我们还无法做到,但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现,曾经的悲伤不再那么悲伤,曾经的回忆里亦充满了欢乐。一切都是既定的,行走在世上,朝朝夕夕繁华与沧桑入目,是罪孽,亦是福祉。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范文二: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

——题记

决定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并且后来喜欢上它是在去年九月份,我写完我的散文《苦缘》之后,发现自己在《苦缘》中的叙述语调和史铁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后来,就时常会去翻读,在细细的体会与咀嚼间,恍然才明白过来:在生命面前,原来自己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从不敢轻易地去掂量生命的斤两,而史铁生却以他端坐在轮椅上静默庄严的形象深刻地诠释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和话题。我想,在那个历尽苍桑,等待了史铁生四百多年的古园子里,史铁生一定曾那样专注地凝视过自己被夕阳拉得斜长的影子,一个无言的转身,便看见了苍茫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而此刻,生命,就像是在风中纠缠的发丝,风越大,它便越发地坚韧起来。

死亡,并不遥远,它曾那样真切地掐过史铁生的喉咙!而他到底还是走过来了,尽管也曾彷徨和迷茫。“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生命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生命啊,原只是一个循环的悖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证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细细地想来,生命原是这般地偶然,仿佛是花瓣上的一粒晨露,阳光强烈的时候,它必定要以蒸发的形式消失。

史铁生是一个智者,至少在这场生与死的辩论中,他赢了。当“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的那一刻,我看见史铁生从那轮椅上稳稳地站了起来,而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灵魂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在母亲面前,他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只是在许多年以后,母亲不在了,他才一点一点地意识到了当年自己是多么的冷酷和无知。“他被命运击昏了头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他于是又一整天一整天地去那园子里*。母亲走了,没有留下什么隽永的誓言,惟有关于生命和爱的思考。史铁生懂得这些的时候却失去了爱他并且理解他的母亲,他知道已经晚了,来不及了,他能做的,惟有紧紧地抓住生活丢给他的绳索,一步一步地攀上生命的顶峰!

是的,生命于他而言,并不简单。可是,他以他简朴而真诚的文字告诉我们所有的人:活着,好好活着!竭尽所有能迸发出你生命的光辉!

第5篇:《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这篇《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围绕“母爱的伟大”,写出了作者对《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深切感悟,读来给人一种真情的流露,眼前浮现一种画面感,仿佛母亲陪着史铁生就在我们身边,很温馨,很感人。

读完《我与地坛》,内心感触颇多,不免为对史先生坎坷的人生与史母的母爱所打动。

史铁生在人生之花即将绽放时失去了双腿,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即将走向高峰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选择拒绝了死亡。是母爱唤起了他的坚强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等待施肥的土壤,而母亲已在这片土壤上洒了第一把希望的种子。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没错,死是最容易,也逃脱不了的。然而,体肉肤发,受之于父母。用自己的手去了结自己的生命,是不尊重生命的体现,更是对父母最沉重的打击。死了之后,一了百了,然而活着的人,却要为此伤心欲绝,肝肠寸断,当真是不值。

或许,史先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支撑他如此乐观地存活下来。

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母爱的伟大。

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史母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是乐观豁达,等待史铁生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史铁生变得暴躁,对生活一度失去信心,然而纵然如此,他的母亲从未对他失去信心,依旧无微不至地照料他。其实,史铁生是痛苦的,但是,作为一个残疾儿子的母亲,却要承受比自己儿子多出几倍的痛苦。

史铁生的母亲却依旧乐观,她知道自己一旦倒下,自己的儿子就一定没有活下去的信心,为此,她坚强着,坚挺着,用自己作为榜样,支撑着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史母细心周到的关怀,以及乐观通达的精神的引领下,史铁生选择了写作,选择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曾经倔强地伤害过母亲的儿子,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用自己如今的成就来向伟大的母亲忏悔,可是,造化弄人,一切都为时太晚,母亲那曾经的音容笑貌,永远地离开了他。

母爱,让一位失去双腿的年轻人重拾生活的信心;母爱,支撑着史铁生的写作事业走向成功;母爱,在史先生的人生轨迹上从未消失;母爱,向我们*没有什么是母爱所不能战胜的;母爱,很伟大。。。。。。

尽管史先生与史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史铁生的经典作品,那掺杂着对母亲的忏悔以及对母爱崇敬的一篇篇文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阅读,去思考,将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坚强,乐观!

第6篇: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