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徐达传阅读练习及*

发布时间:2024-02-28 07:07:35

文言文,完成1~4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元帅。

明史徐达传阅读练习及*

寻拜.征虏大将*。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徐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b.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c.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d.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多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一般晚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直呼其名。不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取名定字。

b.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分别负责教*文、武及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c.右丞相,古代官职,丞相之一。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及明初有中书右丞、中书左丞。从历史上看,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但也有例外。

d.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又指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本文取前者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率领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元帅。

b.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继续巴结,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

d.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派徐辉祖前往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徐达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①太祖谕诸将御*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达。(5分)

②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5分)

参考*:

1.b(参见译文)

2.a【解析】“不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错。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三国时,不一定遵循。曹冲未冠死去而有字)。

3.a【解析】原文是: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部帅时

4.①太祖和众将领说,治理*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地,称得上有将*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将*徐达。5分(谕:告诉,和……说。御*:治理*队,统帅*队。持重:谨慎稳重。为将之体:有将*风范,有将*的样子。各1分,句意1分。)

②率*归朝之日,(徐达)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生,整日交谈,和睦融洽(或气氛*)。5分(单车就舍,延礼,雍雍如,补出主语各1分,句意1分。)

第2篇:明史·徐达传阅读*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徐达常遇春传》,有改动)

注:①定远,地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世业农业:以……为职业

b.达薄其人薄:看不起

c.明年二月,病笃笃:(病)重

d.不矜不伐矜:怜悯,同情

2.以下四组话,分别直接表现徐达“刚毅武勇”和“中正无疵”的一组是(3分)()

a.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②以达兼太子少傅

b.①与常遇春皆为*锋冠②有布衣兄弟称

c.①达挺身诣德崖*请代②单车就舍

d.①诸将奉持凛凛②延礼儒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率领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

命为统*元帅。

b.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继续巴结,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

d.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派徐辉祖前往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他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5分)

译文:

(2)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者。(5分)

译文:

参考*

1.d

2.c

3.a

4.①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首先参加了队伍。不久,(徐达)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又跟随太祖夺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

②徐达在谋略上特别擅长,所到之地不惊扰百姓,如果得到(或“抓到”)壮士,就用恩义结交他们为自己使用。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

【翻译】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世世代代从事农业。徐达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神武勇猛。太祖为郭子兴的部帅的时候,徐达二十二岁,前去投靠太祖,一见面感觉谈话很投机。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要率领二十四人过去,第一个被选上的就是徐达。不久,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接着又夺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郭子兴捉住了孙德崖,孙德崖的*队也捉住了太祖,徐达挺身而出,前往孙德崖的*队请求替代太祖,太祖才得以回归,徐达也没有被羁押。跟从太祖渡过长江,攻下采石,夺取太平,和常遇春都是*队里冲在最前面的人。接着打败并活捉了元将陈登先。另外带兵夺取了溧阳、溧水,随太祖直下集庆。太祖亲自驻守集庆,任命徐达为大将,率领各路*队向东攻打镇江,占领了镇江。徐达的*队号令严明整肃,城中太平安定,秩序井然。徐迭被授予淮兴翼统*元帅。

不久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或间谍,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至此,太祖和众将领说,治理*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地,称得上有将*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将*徐达。

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每年春季出征,冬末召还,形成规律。徐达回来就上交将印,被赐予假期,皇帝设宴接见痛饮,有布衣兄弟之称,而徐达更加恭敬谨慎。皇帝曾经很平和自然地说:“徐兄的功劳很大,没有安定的居所,可以把旧邸赏赐给你。”旧邸是太祖做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徐达坚决推辞。一天,皇帝和徐达到了旧邸,强行将他灌醉,又给他盖上被子,抬到正室的床上。徐达醒来后,惊慌地跑下台阶,俯首跪在地上自呼死罪。皇帝看着他,心里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有司在旧邸前建造府第,在府第牌坊上写上“大功”两字。胡惟庸于是就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让他设法对付徐达。福寿揭发了胡惟庸的计划,徐达也不追究,只是时常对皇帝说胡惟庸果然倒台,皇帝就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皇帝的诏书前往慰问,不久被召回。第二年二月,徐达病情加重,接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皇帝因此停止上朝,亲临丧礼悲恸不已。

徐达言语简短思考缜密。在*中,号令一出决不更改。诸将在他面前保持畏惧的样子,而他在皇帝面前却恭敬谨慎得像不会说话一样。善于抚慰人,与部下同甘共苦,兵士们没有不感谢他的恩德,愿意以死报效的。因此所到之处都能取胜。约束部队十分严格,他平定大都两个,省会三个,郡邑上百个,街巷市井和平安定,百姓不因战事受苦。回到朝廷的日子,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生,整日交谈,和睦融洽。皇帝曾经称赞他说:“受命出征,成功凯旋,不自夸,不为自己吹嘘,不爱女*,不取财宝,正直无暇,如同日月一样皎洁明亮,只有大将*一个人而已。”

第3篇:明史·徐恪传阅读*

明史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c.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明清时地方*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安民”而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5分)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5分)

*:

4.d.

5.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6.a(应为“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

7.①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它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达敕令(或“颁布诏书”)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以”“降”“切”“易”4个得分点。)

②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携”“抑”“为……所”“行”四个得分点。)

【参考译文】: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

弘治初年,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黄河改道逼迫开封,有人建议迁藩府三司到许州,徐恪说不便,于是停止。四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旧例,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按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其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罢止。

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它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其同党秘密向皇帝诬陷他。过了一年,宫中直接下旨将徐恪改调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说:“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没有听说有内宫直接下令得官的。臣生平不敢由别的途径晋升,请求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受命。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十一年,因考核政绩入京城,得病,于是辞职,(不久)去世。

第4篇:明史·张问达传阅读*

明史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参考*

4.【*】b

5.【*】c。(弄混了“殿试”与“典试”,典试,主持考试。)

6.【*】a(原文是“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

7.【*】

(1)翻译: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

5分:采分点“赀”(钱财、财货)、“率”(大都、大多)、“近幸”(皇帝身旁的人)“辄”(总是,表强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2)翻译: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

5分:采分点“秩满”(官吏任期届满)、“至是”(到这时)“乞休”(乞求退休)、“疏十三上”(上了十三道奏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

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语词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不久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

天启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这时,万历年间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张问达等人规定: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封荫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只追赠他们的官职。(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

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当政。御史周维持*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寀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崇祯初年,赠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

第5篇:《明史赵率教传》阅读练习及*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颇多击伤。

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前立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府由是粗立。(5分)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栳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5分)

*:

4.b(根据前后文的语境以及一些虚词,同时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

5.d(“屯田”有*屯与民屯之分.以*屯为主。)

6.c(“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错,他事实上想分满桂的战功,因为他本人没有参与。所以说“不计名利”也是错误的。)

7(1)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编次”、“缮雉堞”、“粗立”各1分,句意2分)

(2)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既解围”、“亲援”、“有隙”各1分,句意2分)

翻译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后来受*劾,被罢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率教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的事务。

天启元年(1621),辽阳被打下,率教偷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第二年,王化贞放弃广宁,把关外的城镇都撤退干净了。率教向经略王在晋申请,表示他愿意去收复前屯卫城,就带领三*个家丁去了。蒙古兵当时占据着这片地盘,率教不敢贸然进去,走到中前所就停下了。那年,游击鲁之甲遵照枢辅孙承宗的命令,解救了六千口难民,到前屯安置,把蒙古人全部驱逐到郊外。率教才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后来承宗命偏裨小将陈练率领川、湖士兵来帮助他,前屯卫城的防御力量才巩固了。率教所召募的流亡百姓有五六万之多,从其中选择年轻力壮的编入*队,都进行了*事训练。余下的分给耕牛、种子,大力进行屯田,率教亲自督促、示范,以致手脚上面都长了月强子。承宗出关到此视察时非常高兴,把自己所乘坐的车子赠给率教了。

六年二月,蒙古因为宁远被大清兵包围,乘机进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带兵抗击,斩敌一百多首级,夺取马匹二百,把蒙古兵追赶到高台堡才回来。捷报送上后,熹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为都督同知,实际上的总兵官,让他接替杨麒镇守山海关。不久评定功绩时又升为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当时满桂驻守宁远,名声也很大,跟率教很要好。等到宁远被围困,率教派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前来援助。满桂嫌他们拖延时间来晚了,拒绝让他们入城,因为袁崇焕从旁解劝,才放他们进来。宁远之围解除后,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

五月,大清兵包围了锦州,率教与宦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环城固守,发射大*,死伤了不少清兵。

双方相持了二十四天,大清兵的包围才解除。第二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策马西行,三昼夜就进抵三屯营。总兵官朱国彦不肯放他进来,率教只好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在遵化开战时,率教被飞来的箭射中身亡,全*覆灭了。庄烈帝听说后极为伤心,给率教进行了丧葬仪式,并建立祠堂公祭。

率教作为一名战将,他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勤身奉公,劳而不懈,和满桂一起被人看作良将。他们两个人死后,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第6篇:明史李文忠传阅读练习及*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从援池州,破天完*,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j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从右副将*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奉诏会大将*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j:同戮。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谒:拜见

b.去新城十里而*去:离去

c.宴劳弥日。弥:终

d.次马邑次:驻扎

6.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李文忠骁勇、有谋略的一项是()

a.①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②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j①之,文忠不可。

b.①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

②初太祖定应天,以*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

c.①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

②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d.①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②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

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了三溪,又打败了李文忠,杀掉了陆元帅,焚烧了他的营垒。

b.李文忠治*严厉,*纪严明,有士兵拿了百姓一口锅就把他斩首示众。

c.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十分喜爱和器重他。

d.他虽然被解除兵权,他依旧关心国事,直言进谏,触犯龙颜,遭到皇帝的斥责。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十九,从援池州,破天完*,骁勇冠诸将。(3分)

(2)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奉诏会大将*徐达攻庆阳。(3分)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参考*:

7.a(又打败了李文忠,杀掉了陆元帅,焚烧了他的营垒错,是李文忠打败张士诚,杀掉了陆元帅,焚烧了张士诚的营垒。)

8.⑴(李文忠)十九岁,跟着(太祖)救援池州,打败了天完*,他的骁勇在诸将中排名第一。(得分点:破、冠各1分,补出太祖1分。)

⑵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挥常遇春的*队,奉命会同大将*徐达一起进攻庆阳。(得分点:卒、代、将各1分)

⑶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得分点:定语后置、名词作状语、用各1分,语意通顺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率*在东门抵抗,他派出其他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的*队,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张士诚又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打败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敌*的营寨。

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领二十万*队进攻新城。李文忠领?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第二天早晨会战,李文忠召集诸位将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成败在此一举,我不敢吝惜一死而躲在三*的后面。李文忠手拿长矛率领几十个骑兵,从高处飞奔下来。大*也跟在后面击鼓呐喊,敌*于是大败。捷报传来,太祖十分高兴,把李文忠召回身边,终日设宴慰劳他。

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的身份跟随右副将*常遇春出塞进攻元*,一直迫近上都,把元帝都吓得逃走了。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挥常遇春的*队,奉命会同大将*徐达一起进攻庆阳。*队行*驻扎在太原,听说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李文忠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奉皇上的命令来进攻元*,*营之外的事情如果对国家有利,我们可以单独灵活处理。现在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我们应该趁便救援他们。于是率领*队出雁门关,驻扎在马邑,打败了元*的小股*队,进*到白杨门。天上下起了雪,*队本来已经宿营了,李文忠又命令*队向前移五里,把积水阻住坚固防守。天亮的时候,元*的大部队到了。李文忠派出二支部队迎击,和元*殊死作战,他估计元*疲劳了,才派出精兵从左右进攻,大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