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湖伟观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24-02-27 11:08:0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江湖伟观

题江湖伟观诗歌鉴赏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景物。(2分)

(2)第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1)残柳、老荷。(2分。各1分,只写柳、荷、风不得分)(答“柳老”“荷残”不给分;*一定是名词状态,作动词*描述也不得分)

(2)第三联,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4分。表现手法各1分,景物特点准确2分)

(3)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③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4分。一点2分,2点3分,3点4分。凡只答情感如:忧愤,凄凉,爱国,而没有分析,都只给1分。)

第2篇:江城子秦观诗歌鉴赏

诗人秦观的《江城子》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翻译】

早春的西城外,杨柳如丝般的轻柔,牵动游人离别的忧愁,扑簌簌的泪难收。还记得当日多情,曾为情郎一系归舟。碧野红桥边的踏青泛舟已成过去,如今感伤人不见,江水空自流。

美好的时光不会为少年停留,离恨悠悠绵长,简直是无止无休!柳絮飘飞的落花时节,我又登上了江楼。即便是眼前浩浩的春江都变做泪水,也流不尽我这无尽的离愁!

【赏析】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阅读训练】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3.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6.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古代写愁的名句很多,请写出用相同修辞手法写“愁”的诗句。(1分)

7.秦观这首词中感慨颇多,简述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8.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4分)

【参考*】

1.“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3.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情感。

4.示例一: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用春天不断上涨的江水比喻泪水之多,忧愁之多,将抽象的伤感之情描述得具体可感,充分表达出作者无限感伤的情怀。

示例二:这两句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春天不断上涨的江水表现泪水之多,忧愁之多,直接表达出作者无限感伤的情怀。

5.柳*,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评分标准:答出“青春易逝”“离愁别恨”各1分,结合意象分析1分。)

6.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评分标准:手法1分,具体解析1分,情感1分。相同修辞的名句只要用比喻和夸张(主要是比喻)写愁,书写正确,均给分。)

7.伤春之情,离别之愁,物是人非之感,叹老嗟卑之愁。

8.*一:这是一个极其深动巧妙的比喻,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的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二:化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翻出一层新意。

第3篇:江村诗歌鉴赏训练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

(1)【参考*】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2)【参考*】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3)【参考*】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第4篇:江南情诗歌鉴赏

江南的夜*有多美。像一壶琼浆玉露温暖我的心窝,像一阵风吹散所有的不愉快。

月下江南是一副泼墨山水画。画里柔骨是江南人的风貌。起伏的丘陵,桧柏苍苍四时不凋。远处望去,是美人嫣然一笑的眉黛。

罗星密布的河流,水光晃动,是一条碧玉无瑕的玉带。水草袅娜地晃动,炫动着古典歌舞。

江南的海边是多情的。七八点渔灯,是最美的人间星辰。大自然的馈赠与人的智慧相融一体,付出总有回报。

江南人世代的努力,成就今天的繁华闹市。一望无际的路灯,是劳动创造的卧龙。

四通八达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一幢幢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崛起。谱写一曲盛世华章,吹响了时代的号角。挥洒出江南人的豪情,拼搏进取的魄力。

江南的建设,离不开江南人,也离不开外来民工。天还没大亮,就啃着馒头。穿着泥灰斑驳的衣裤,陆陆续续地走进工地。

江南的`微型企业很多。茶馆商铺林立。每个职员都用心经营。不仅为自己,也是为大家。

江南的雨是温润的,甜蜜每个人的心田。江南是承受着雨露的花瓣。而祖国就是那一片片甘霖,滋润神州的每一尺每一寸土地。

人人都说江南好,山美水美劳动者最美,汗水改变着江南,也美丽了江南。

江南的夜*有多美,江南人的心有多美。澎湃,我的心胸。鼓舞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江南的夜*,不仅是江南人的梦,更是每一个*人的梦。我们都是普通人,做着普通的事。每个人做着平凡的事,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

江南离不开祖国,祖国离不开我们这些平凡人。因为我们是平凡人,注定我们有着不平凡的使命。

江南的夜*真的好美,祖国也美。我们也感受到美好的生活。在我心中的江南,四时都是春。姹紫嫣红的花开,开在每个平凡人的心里。

江南,我爱你!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人。

【江南情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1.江南情,寄篱下诗歌

2.潘红莉诗歌及诗歌鉴赏

3.诗歌鉴赏:中秋篇

4.诗歌鉴赏的题目与讲解

5.王维诗歌鉴赏

6.我想诗歌鉴赏

7.你的幸福-诗歌鉴赏

8.《绝句》诗歌鉴赏

第5篇:《渡湘江》诗歌鉴赏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鉴赏

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第6篇:江南曲诗歌鉴赏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江南曲作品赏析【注释】:

江南曲:乐府《相和歌》曲名。瞿塘贾:在长江上游一带作买卖的商人。

【简析】:

写妇女候夫不归的怨,从潮水的升落有期和瞿塘贾的重利轻别离,联想到当初不如嫁给一个弄潮儿还会按时回家。怨恨发得很奇,也可见怨之深。

---------------------------

这是一首闺怨诗。在唐代,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思征夫词;一是怨商人语。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社会背景的。由于唐代疆域辽阔,边境多事,要征调大批将士长期戍守边疆,同时,唐代商业已很发达,从事商品远途贩卖、长年在外经商的人日见增多,因而作为这两类人的妻子不免要空闺独守,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必然要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抒写她们怨情的诗也就大量出现了。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所讲的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实,所用的语言却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会发现,有的诗句要借助于刻画和烘染,而有的诗句却正是以平实见长的。它们往往在平实中见情味,以平实打动读者。这是因为,其所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感染力量,其表现手段愈平实,愈能使读者看到事物的真相和原形,从而也更容易吸引读者。这两句就收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而且,就一首诗而言,在布局上要平、奇相配。诗人之所以在上半首中叙说力求平实,是为了与下半首中即将出现的奇想、奇语形成对照,取得平衡。

下半首“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两句,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根据上半首的内容,如果平铺直叙写下去,也许应当让这位少妇抱怨夫婿的无信,诉说自身的苦闷;但读者万万意料不到,诗人竟然让这位少妇异想天开,忽然想到潮水有信,因而悔不嫁给弄潮之人。这就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更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少妇的苦闷心情。其实,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

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认为李益的这首诗与张先《一丛花令》中“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诸句,都是“无理而妙”。钟惺在《唐诗归》中评这首诗说:“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黄叔?n在《唐诗笺注》中说:“不知如何落想,得此急切情至语。乃知《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是怨怅之极词也。”应当说,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这里,因盼夫婿情切,而怨夫婿之不如“潮有信”;更因怨夫婿情极,而产生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的非非之想。这一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过程,正合乎这位诗中人的心理状态,并不违反生活真实。

唐代有些名诗人善于从民歌吸取营养,特别在他们所写的绝句中有不少风貌接近民歌的作品。这首诗就富有浓厚的民歌气息。它的诗题《江南曲》,本是一个乐府民歌的旧题,是《江南弄》七曲之一。诗人选择这一题目来写这样的内容,其有意模仿民歌,更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