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2-26 10:35:09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桃花源记》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1、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2、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终于喧宾夺主了。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彩。

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其构思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其情节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其语言用词精到,生动可感,耐人寻味。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想《桃花源记》,它会使你喜→疑→惊→迷;评《桃花源记》,你会被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叹服。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来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1、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2、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3、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成篇。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

⑴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⑵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⑵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⑷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⑸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⑹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⑺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2、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③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⑴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⑵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⑵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

⑴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⑵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⑶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⑷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⑸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⑹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

⑺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第2篇:《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虽以时间为顺序一一写来,但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下面是其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和评价陶渊明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意,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进行归类,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口译课文。

2、教师准备检查练习,打印出来,以备使用。

【教学内容】

1、检查字词的理解。

2、朗读、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没有?那我们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猜:世外,人世外;桃源,美好的地方。合起来就是人世外的美好的地方。这个桃源在哪呢?它就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笔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的文字,去看看这桃源。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⑴学生朗读课文(单人分段读)

其他同学进行读音、停顿指正。然后齐读。

⑵下发练习,检查词语和疑难句子的理解。(练习附后)

2、学生再读课文,准备复述课文。

要求:

⑴语言要准确。

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些。例,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三、探究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从课外中找依据:

1、你觉得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或者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个社会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之。

3、既然是虚构的,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你觉得原因何在?

(或者你读过后,有什么体会,想法)

4、文章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

1、宁静、祥和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剥削,人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俨然的古今异义。黄发垂髫的修辞方法]

2、虚构的。

第3篇:《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桃花源记》教学设计5。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5》。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一,(1)发现桃花源。

二,(2—3)进入桃花源。

三,(4—5)离而复寻桃花源。

六,学生齐诵1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缘:沿着。夹岸:两。落英:落花。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复,再一次。穷:尽头。

2,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交代人物,时间,及沿途的美好景*。

3,教师问:

(1)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彩的?

学生讨论。

总结: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优美。

(2)文章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讨论总结:

吸引读者,令人心驰神往。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4,背诵第一节。

七,学生齐读第二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仿佛:看得不真切。若,好象。才,仅仅。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悉。全,都。

强调:豁然开朗,阡陌,交通(词的古今义),往来种作,黄花垂髫(修辞格)

2,找学生概括地二节内容(讨论)

总结;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

3,学生思考:

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疏导:阅读注释(1),联系课文的主题。

总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齐背第二节。

八.总结第一课时:

线索,层次,1-2节的内容及词语。

附:1,板书设计:

缘溪

第4篇:《桃花源记》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1、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来学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

3、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3、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

明确: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3、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4、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说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2、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二、合作探究

1、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4、乃不只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出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朝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5、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

明确: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6、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

明确: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幻想。

7、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三、品味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成语。

2、背诵并默写全文在家庭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第5篇:《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桃花源记》教学设计5。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5》。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一,(1)发现桃花源。

二,(2—3)进入桃花源。

三,(4—5)离而复寻桃花源。

六,学生齐诵1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缘:沿着。夹岸:两。落英:落花。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复,再一次。穷:尽头。

2,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交代人物,时间,及沿途的美好景*。

3,教师问:

(1)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彩的?

学生讨论。

总结: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优美。

(2)文章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讨论总结:

吸引读者,令人心驰神往。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4,背诵第一节。

七,学生齐读第二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仿佛:看得不真切。若,好象。才,仅仅。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悉。全,都。

强调:豁然开朗,阡陌,交通(词的古今义),往来种作,黄花垂髫(修辞格)

2,找学生概括地二节内容(讨论)

总结;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

3,学生思考:

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疏导:阅读注释(1),联系课文的主题。

总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齐背第二节。

八.总结第一课时:

线索,层次,1-2节的内容及词语。

附:1,板书设计:

缘溪

第6篇:《桃花源记》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