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阅读*及原文翻译精选

发布时间:2024-02-19 22:46:18

先母邹孺人灵表

汪中

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阅读*及原文翻译精选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父处士君鼐,母张孺人。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张孺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

及归于汪,汪故贫。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过半。

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贫,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袢??谇坠剩?嗜詹坏靡皇场9樵蚪遛混兜兀?慷?购藕??缸酉嘤担?蛔砸馊?茫?燃?抗猓?蛐廊挥猩??伞e手腥胙Ч??我账姆剑?灾赂手贾??D赴俨〗还ィ?嗬?暝拢?怪虏黄稹N睾敉丛眨?/p>

母忠质慈祥,生平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劳,中苦饥乏,老苦疾?;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呜呼!生我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痛哉!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

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注】①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②疾?(chèn):恶病。③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缉屦以为食缉:缝

b.稍致甘旨之养甘旨:美好的食物,后特指奉养父母的食品

c.人事之湮郁湮:堵塞

d.直岁大饥直:一直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先母辛勤*劳的一组是(3分)

①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②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

③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④携中及妹,?袢??谇坠?/p>

⑤母百病交攻,历岁月,竟致不起⑥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祖母祖籍无锡,明朝末年迁到江都,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时聪慧,空闲时偷听她父亲讲课,能背私塾中的书。

b.因为伯父要卖掉祖屋,汪中的祖父无处居住,先母非常不忍心,就请求自己的父亲另安排房子奉养他。

c.先母由于年轻时*劳辛苦,中年饱受饥困,晚年遭遇疾病,在作者稍有成就时,母亲却饱受疾病折磨。

d.先母虽然过世,但作者一想到母亲一生的辛劳,悲痛不已,写下这篇灵表希望汪氏后人能够永远记住母亲。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常使姐守舍,携中及妹,?袢??谇坠剩?嗜詹坏靡皇场#?分)

(2)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5分)

参考*:

4.d(直:遇到、面对)

5.a

6.b

7.(1)白天常常叫姐姐看守房屋,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疲困)地到亲戚故旧处乞讨,大抵(一般)整天得不到一顿饭食。(“?瘛薄ⅰ??薄ⅰ奥省薄⒔榇式峁梗??分,句意1分)

(2)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对于血肉之躯(生命)呢?(“论”、“摧剥”、“销”、“血气”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先母名维贞,祖先是无锡县人,明末迁居江都县,同宗共七支,其中六支都绝了后代,因此家谱亡失。外祖父名鼐,是个不曾作官的儒生,外祖母姓张。外祖父当年在家中设私塾教学生,先母空暇时就在屏风后听课,因此私塾中所教的书都能背诵。外祖母早死,外祖父衰老虚弱,母亲尽心奉养,抚育两个弟弟有恩,家事料理得很有条理。

等到嫁给汪家,汪家本就贫穷。先父原是入赘的。伯父要卖掉住宅,祖宗神主没地方安置,先母说:“哪有做媳妇而不奉祀公婆的?”就请求外祖父拨另外的房间供奉。后来伯父、叔父几人,都来一起生活,先父体弱多病,无力谋生。先母生了两男两女,家中没有男仆婢女,喝的吃的穿的,都由先母一人供应,一个月里有大半日子不能安睡。

先君子过世,伯叔父们更贫困,日子久了就离开各自谋生去了。先母教几个女学生,同时*做鞋子维持生计,还希望保得住孩子们。碰上大饥荒,穷到一无所有无凭藉可活命。迁移到北城,住的只有三席地方,左面没墙壁,用草席来遮蔽。白天叫姊姊看著家,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地到亲戚家乞讨,常整天吃不到一顿饭。回来就在地上铺著稻秆睡觉,冬天夜里冷得叫出声来,母子相拥,想不到能安全度过,等到看见早晨阳光,就高兴地有活下去的指望。到我中了秀才,到各处游学讲艺,稍能准备些鲜美食物奉养母亲,而母亲已得了各种疾病,缠绵岁年,竟然去世。唉,真是悲痛啊!

先母天*忠诚、质朴、慈爱、祥和,一生没有诳言妄语,对待晚辈有恩惠,多方照顾体念。当我小时,同族亲戚没有怜恤的。母亲九死一生,流离转徙,抚养孤儿,以至於成家立业。先母体质本来强健,一向不看病吃*。总计先母活了七十六岁,少时苦於*作劳累,中年饱受饥荒贫乏之苦,老年苦於疾病缠绵折磨。加上天伦的乖离,人事的不顺利,她的一生,很少有过一天的欢乐。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血肉之躯呢?所以母亲虽是中等之寿去世,绝不能说她天赋的寿数就只有这些。唉!母亲生养我的恩情,初丧母亲的哀痛,本是人人一样的;家庭得以重新兴起,可是母亲却被累积的劳苦折磨死了,不相识的路人都会伤感,何况儿女呢?真是悲痛啊!先母在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初一日逝世,合葬在先父墓里,她的哀子汪中泣血立此石碑,写此墓表,说:

唉!这是汪氏节母的坟墓。她经历千辛万苦抚育后嗣,希望后人保护这坟墓与树木。

第2篇: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原文及译文赏析

先母邹孺人灵表

汪中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父处士君鼐,母张孺人。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张孺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

及归于汪,汪故贫。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过半。

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贫,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於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稍致甘旨之养。母百病交攻,绵历岁月,竟致不起。呜呼痛哉!

母忠质慈祥,生平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劳,中苦饥乏,老苦疾疢;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呜呼!生我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痛哉!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

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注】①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②疾疢(chèn):恶病。③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缉屦以为食缉:缝

b.稍致甘旨之养甘旨:美好的食物,后特指奉养父母的食品

c.人事之湮郁湮:堵塞

d.直岁大饥直:一直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先母辛勤*劳的一组是(3分)

①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②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

③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④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

⑤母百病交攻,历岁月,竟致不起⑥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祖母祖籍无锡,明朝末年迁到江都,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时聪慧,空闲时偷听她父亲讲课,能背私塾中的书。

b.因为伯父要卖掉祖屋,汪中的祖父无处居住,先母非常不忍心,就请求自己的父亲另安排房子奉养他。

c.先母由于年轻时*劳辛苦,中年饱受饥困,晚年遭遇疾病,在作者稍有成就时,母亲却饱受疾病折磨。

d.先母虽然过世,但作者一想到母亲一生的辛劳,悲痛不已,写下这篇灵表希望汪氏后人能够永远记住母亲。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常使姐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5分)

(2)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5分)

参考*:

4.d(直:遇到、面对)

5.a

6.b

7.(1)白天常常叫姐姐看守房屋,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疲困)地到亲戚故旧处乞讨,大抵(一般)整天得不到一顿饭食。(“傫”、“匄”、“率”、介词结构,各1分,句意1分)

(2)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对于血肉之躯(生命)呢?(“论”、“摧剥”、“销”、“血气”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先母名维贞,祖先是无锡县人,明末迁居江都县,同宗共七支,其中六支都绝了后代,因此家谱亡失。外祖父名鼐,是个不曾作官的儒生,外祖母姓张。外祖父当年在家中设私塾教学生,先母空暇时就在屏风后听课,因此私塾中所教的书都能背诵。外祖母早死,外祖父衰老虚弱,母亲尽心奉养,抚育两个弟弟有恩,家事料理得很有条理。

等到嫁给汪家,汪家本就贫穷。先父原是入赘的。伯父要卖掉住宅,祖宗神主没地方安置,先母说:“哪有做媳妇而不奉祀公婆的?”就请求外祖父拨另外的房间供奉。后来伯父、叔父几人,都来一起生活,先父体弱多病,无力谋生。先母生了两男两女,家中没有男仆婢女,喝的吃的穿的,都由先母一人供应,一个月里有大半日子不能安睡。

先君子过世,伯叔父们更贫困,日子久了就离开各自谋生去了。先母教几个女学生,同时*做鞋子维持生计,还希望保得住孩子们。碰上大饥荒,穷到一无所有无凭藉可活命。迁移到北城,住的只有三席地方,左面没墙壁,用草席来遮蔽。白天叫姊姊看著家,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地到亲戚家乞讨,常整天吃不到一顿饭。回来就在地上铺著稻秆睡觉,冬天夜里冷得叫出声来,母子相拥,想不到能安全度过,等到看见早晨阳光,就高兴地有活下去的指望。到我中了秀才,到各处游学讲艺,稍能准备些鲜美食物奉养母亲,而母亲已得了各种疾病,缠绵岁年,竟然去世。唉,真是悲痛啊!

先母天*忠诚、质朴、慈爱、祥和,一生没有诳言妄语,对待晚辈有恩惠,多方照顾体念。当我小时,同族亲戚没有怜恤的。母亲九死一生,流离转徙,抚养孤儿,以至於成家立业。先母体质本来强健,一向不看病吃*。总计先母活了七十六岁,少时苦於*作劳累,中年饱受饥荒贫乏之苦,老年苦於疾病缠绵折磨。加上天伦的乖离,人事的不顺利,她的一生,很少有过一天的欢乐。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血肉之躯呢?所以母亲虽是中等之寿去世,绝不能说她天赋的寿数就只有这些。唉!母亲生养我的恩情,初丧母亲的哀痛,本是人人一样的;家庭得以重新兴起,可是母亲却被累积的劳苦折磨死了,不相识的路人都会伤感,何况儿女呢?真是悲痛啊!先母在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初一日逝世,合葬在先父墓里,她的哀子汪中泣血立此石碑,写此墓表,说:

唉!这是汪氏节母的坟墓。她经历千辛万苦抚育后嗣,希望后人保护这坟墓与树木。

第3篇:阅读*及原文翻译阅读*及原文翻译

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射,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长从河东*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从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出入若神,益知名。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都知兵马使。始逾月,擢本*节度使,诏以其*当一面,光颜乃壁?匏?C髂辏?笃圃羰鼻?3酰?舫垦蛊溆?哉螅?诓坏贸觯?庋栈倨湔ぃ???锿蝗朐糁校?赐?辉伲?谑豆庋眨?讣?渖砣玮?W永柯眵壁晌奚钊耄?庋胀θ羞持??谑鞘空?埽?裟死1薄5贝耸保?钫虮?凡淌?嗤停?喙瞬豢锨埃?拦庋障劝茉簟J迹?岫刃?恐罹??刮?茏谘裕骸肮庋沼露?澹?亓⒐Α!?/p>

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郾守将邓怀金大恐,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颜许之。贼已北,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待。

都统韩弘素蹇纵,*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蔑之。乃饬名姝,教歌舞、六博,襦褐珠?,举止光丽,费百巨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惊视。光颜徐曰:“我去室家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

光颜*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锋,故数立勋。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所不逮

逮:赶得上

b.光颜乃壁?匏?/p>

壁:构筑营垒

c.相顾不肯前

顾:照顾

d.贼已北

北:败走、败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从河东*为裨将

*,水为之,而寒于水

b.光颜勇而义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天子于光颜恩厚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d.乃厚赂使者还之

臣乃敢上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李光颜勇猛、善用计谋的一组是

①数搴旗蹈*

②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

③光颜挺刃叱之

④悉画雷公符、斗星

⑤誓不与贼同生

⑥其下乐为用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平定剑南时多次拔取敌旗,攻取敌营,出入神速,名声很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刺史等。

b.*蔡州时,敌*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李光颜只身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往返冲突,于是全*士气大振,击溃了敌*。

c.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甲上全都画上雷公符、斗星,写上“破城北*”,使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最终不战而降。

d.都统韩弘诚心诚意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的部队,李光颜却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

②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

参考*

9.c(顾:观望)

10.c(c项,介词,对;a项,动词,担任/动词,成为,形成;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11.b(⑤只是表明了李光颜的决心,⑥表明李光颜善于安抚士兵,士兵乐为其用)

12.d(“诚心诚意地进献”有误,都统韩弘是因为厌恶李光颜忠勇有力,想用美人计来瓦解李李光颜*队的斗志,不料被李光颜识破)

13.①(李光颜)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将”“反”“矢”“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杀,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然”“妻子”“蹈”“奈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李光颜,字光远。葛旃小时候把骑射技术教给他,常常赞叹他的天资敏捷矫健,自己赶不上他。长大后李光颜跟从河东*担任副将,*李怀光、杨惠琳,立下战功。跟从高崇文平定剑南,多次拔取敌旗,踏平敌*,出入神速,名声更响。被提拔兼任御史大夫,历任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蔡州,李光颜以陈州刺史的身份充任忠武*都知兵马使。刚刚过了一个月,就被提升为本*节度使,皇帝诏令用他的部队独当一面,李光颜便在?匏?构筑营垒。第二年,在时曲大败敌*。起初,敌*凌晨逼近李光颜的*营列阵,部队不能冲出去,李光颜就毁掉营垒的栅栏,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他的儿子拉住他的马缰绳劝他不要深入敌阵,李光颜拔出大*叱退他,于是士卒争相奋战,敌*才溃败了。在这时候,各路藩镇的部队驻兵包围蔡州十多处,都互相观望不肯向前,只有李光颜先打败敌*。当初,裴度宣谕抚慰各路藩镇的部队,回朝后,对宪宗说:“李光颜勇敢而且忠义,一定会建立功勋。”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李光颜在郾城击败敌*,打死十分之三的敌*,统计他们的铠甲共有三万,全部画上雷公符、斗星,并且题字说:“破城北*。”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郾城县令董昌龄趁着这种形势劝邓怀金投降,并且来到李光颜处请求说:“城中士兵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抵押在贼人手里,如有不经战斗就投降的,将诛灭全族。请您攻打城池,我举火把请求援助,援兵到了,您打败他们,我就把城池献出来。”李光颜答应了他。贼兵败逃后,董昌龄奉献伪县印玺,邓怀金率领所有将领穿着平时的衣服打开城门等候。

都统韩弘平素傲慢骄纵,私下挟持叛贼,自显威风,并厌恶李光颜对朝廷忠心尽力,想方设法枉曲、毁坏李光颜的名声。于是修饰美女,教会她们歌舞、弈棋等技能,并精心打扮,使她们举止光鲜靓丽,耗资百万,派使者把她们送给李光颜,说:“李公为了君王而在野外风餐露宿,我恭敬地进献一些侍奉的人,慰劳您征战的辛苦。”李光颜约使者第二天早晨收纳侍奉的人。李光颜于是*将校,大摆酒宴,引领使者带着侍奉的美女进来,一个个曼妙清秀,举止优雅,全*将士吃惊地注视着。李光颜慢慢地说:“我离开家已久,是为国家分忧,实在没有什么用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杀,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替我感谢韩公:天子对我李光颜恩德厚重,我发誓不和贼兵同生!”指着心脏说:“即使死了也忠贞不贰。”于是呜咽泪下,几万将士都感激流涕,于是厚赏使者,让他们返回,于是李光颜部队士气更加高涨。

李光颜秉*忠义,善于安抚士兵,他的部下都乐意被他任用。许州*队强劲勇悍,常常担任各路*队的先锋,所以多次建立功勋。

第4篇:方孝孺《戆窝记》阅读*及原文翻译

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负气自高,昌言倨*

负气:恃其意气

b.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

惩:戒止

c.君居其名、师其道

师:学习

d.以其节之足尚也

尚:同“上”,上升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的一组是()

①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

②皆负气自高,昌言倨*

③狐鼠之盗?其进退以为恭肆

④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

⑤有志者不累乎用舍

⑥立谏诤,风厉在位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便提出:“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可谓振聋发聩、先声夺势,也定下了全文激昂的基调。

b.作者表明仰慕古之戆者的心迹,

表达了欲与“长孺”、“子布”结交而不可得的遗憾。最后,

表达了对同乡的赞美之情,并且想要造访倾谈。

c.作者对流俗所谓的“戆人”作了定义,他们不取合当世,不阿附权贵,遇到事情就争论不休。

d.作者以“甘脆之味”、“姜桂之和”来分别喻“材智之士”和“气节之臣”,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别有韵味而又富于理趣。

1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4分)

②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3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也。

参考*

②果真能得到戆直的人出来响应他的请求,那么国家大治就可以希望了。(诚,治,冀)

(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也。(我听说,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

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居乎家、行乎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以戆名其窝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d.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以其无礼于晋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4分)

②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3分)

③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2分)

参考*

1.a

2.1常常因为运用才智的人奔跑追逐的太快了,(他们)谋求奇异的事情窃取名声,用来取悦君王,最终招致无穷的祸患(以,用,悦,卒,致)

2果真能得到戆直的人出来相应他的请求,那么国家大治就可以希望了.(诚,治,冀)

3.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的志向,可惜他到了晚年还不能被任用.

参考译文:

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气节的伟大而并非才智的出众。天下不曾缺少有才智的人,但当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常常有一些运用才智的人奔跑追逐得太快了,寻求新鲜奇异的事儿,编出花言巧语以讨取君王的欢心,最终往往招致无穷的祸患,可是有气节的人却不这么做(不亲附君王)。有气节的人傲气风发,让人可敬可畏(疏远),而有才智的人灵活聪慧,让人可喜可佩(亲近)。让人可喜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容易引起纷乱,所以要想在祸乱还未发生之前制止它,就必须得让有气节的人来做不可。

汉武帝时的汲长孺,吴国的张子布等人,都自负正直,敢坦然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理直气壮地面对对方,一点儿也没有为了迎合某些事物而屈服、退让的意思,对于君王的威严、权势不为所动,遇到事儿总是毫不留情地当面劝谏或争论(不好的地方)。这就是俗说的“戆人”(迂愚而刚直的人,在一般人看来是傻),但是朝廷依然委其以重任,狐鼠之盗一类的小人往往通过观察对方的行动是进是退来决定应该对其恭敬还是侵犯,故又怎能仅仅用才智来使他们真正认可和屈服呢!一个人若使人敬畏,正是因为他有不屈不挠的气节。一个国家可以数十年不用有才智的人,但绝不能一天不用有气节的臣。就像是甜美酥脆的食物,即使很长时间不吃,也不会得病,但是对身体有好处的生姜和肉桂却不能不吃。君王如果没有令人可敬畏的有气节的臣子在旁辅佐,那么想要没有危险和失败发生就比较难了。

我年少时仰慕古时的“戆”人,想与长孺、子布这样的人交朋友,但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便想着广结天下之士,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说我“戆”的人有不少,但是我所仰慕的“戆”人却还未曾谋面,但是我却还没见到一个仰慕“戆”者的人,难道有节义之士只有在现在这么少了吗?还是相遇而欣赏的方法本来就有所不同?如今天子戒止近代以来的流弊,树立直言规劝的风气,鼓励在位的人,让他们能够对政事发表看法,果真能得到戆直的人出来响应他的请求,那么国家大治就可以希望了。

同乡的潘理甫,七十多岁了,用戆命名他的家,难道是仰慕长孺这类人吗?从那个名字里从而知道他的志向,怜惜他年老而不被任用。然而有志向的人不在乎被任用与否,呆在家里,在乡下行走,与被国家任用有哪里不同呢?假使长孺、子布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将闻名于当时,流传于后世,怎么能消失沦落成与一般人相同呢?你储存他的名声,学习他的道理,谈论事情必定有卓然超越一般人,这也是我所仰慕的人,我希望能到你家拜访,并且与你一起讨论。

第5篇:《田间先生墓表》阅读*及原文翻译

田间先生墓表

方苞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①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选自《方苞姚鼐集》)

【注释】①大父行:祖父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孔子庙,观者如堵

堵:墙壁

b.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

经济:财力

c.治诸经,课耕以自给

治:研究

d.力能镌之,必终碣焉

碣:立碑

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钱澄之“志节”的一项是(3分)

①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

②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

③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

④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⑤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

⑥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参加乡试返乡的途中,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为了见到作者兄弟,

钱澄之天刚亮就拄着拐杖前来拜访。

b.钱澄之为人刚直,曾经直言羞辱一位到安徽巡行考察的魏忠贤的余党,这位御史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只好把他释放了。

c.方苞父亲闲居在家时,常常说起前辈们的高风亮节。而方苞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先生。方苞觉得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可谓不约而同。

d.方苞仰慕钱澄之的美好的志向节*,晚年为钱澄之写了这篇墓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钱澄之的敬仰与怀恋之情。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3分)

(2)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3分)

(3)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4分)

参考*

5.(3分)选b(经世济民)

6.(3分)选c(①不能表现钱先生的“志节”;③非“直接表现”;⑥记述不了解钱澄之的“潜德隐行”,并非真正说他的志节。注意:④“冀接武于东林”,意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体现钱澄之为正义而斗争的志节)

7.(3分)选b(“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表述不当)

8.(1)(3分)钱先生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维”

“干”“去”各1分)

(2)(3分)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焉”“笃”各1分,句式1分)

(3)(4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志”“俾”“告”各1分,句式1分)

(各句翻译句意不通顺的,要酌情扣分)

附:《田间先生墓表》参考译文

先生姓钱,名澄之,字饮光,是我祖父辈的人。在我尚未成年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带领我们兄弟到安庆参加乡试,返回桐城,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第二天天刚亮,先生就拄着拐杖敲门进来。我的父亲很惊讶。钱先生对我父亲说:“听说你的两个儿子都是如同我辈一样读书做学问的人,我想见识他们的志向,担心失之交臂。”我的父亲喊我出来拜见先生,先生回拜,我的父亲长跪着搀扶先生,激动了很久。从此,先生每次游历吴越之地,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先生出生在明朝末年。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御史,是魏忠贤的余党,他到安徽巡行考察,排场盛大,去拜谒孔子庙,围观的人很多(像一堵墙)。诸生正出门迎接,先生忽然冲上前,攀上车拉开车帷,大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御史非常惊讶,命令停车,先生已经把小便泼到了他的衣服上。先生慢慢地整顿好衣冠,毅然挺立,无所忌讳地直言羞辱御史。御史侍从的骑卒近百人,都相对而视,不敢行动。御史正庆幸自己从魏忠贤案中脱身,担心自己的名声传扬出去,随意地把先生当作精神病给释放了。先生因此名闻天下。

在这个时候,几社、复社刚刚兴起。钱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情最好,于是组成“云龙社”来联合吴淞一带的文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钱先生形貌伟岸,自负有经世济民的才华,经常想要在国家危难中建立功名。等到(参与南明隆武、永历*抗清,失败后)从闽中归来,于是隐居田间,研究各种经典,教书以维持生活,八十二岁去世。他所创作的《田间诗学》以及文集流传于世。

我的父亲闲居在家时,经常喜欢谈论前辈们美好的志向节*,来说给我们兄弟听。然而所能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浚先生。杜浚先生寓居金陵,天天到我们家,教导我们屏除俗学,专心研究经书、古文,和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等到我的哥哥猛然醒悟有志于此,可是各位先生都已经去世了。我常常后悔独自学习而无所取法,并且我的哥哥中年也去世了。我每每想起父兄和各位前辈的话,未尝不内疚自己有负于平素的志愿。

杜浚先生去世的时候,我都有所记述,可是钱先生的同宗后代远在先生的故乡,先生平生人所不知的德行,无法知晓,而现在我这不才之身,也离死期不远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尽力镌刻,一定能立碑。乾隆二年十二月望日前第五天,后辈方苞写下这篇墓表。

第6篇:方孝孺《豫让论》阅读*及原文翻译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①,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解:①赵襄子出外,豫让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然后自杀。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治于未然治:太平

b.照耀简策简策:史册

c.豫让臣事智伯臣:称臣

d.曾无一语开悟主心曾: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b.而疵之智谋忠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今无故而取地于人当其欣于所遇[]

d.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豫让的评论,说明了真正的忠臣烈士应该具有*预见*,敢于犯言直谏,防患于未然。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例如郄疵虽然没有享受“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c.文章在结构上采取了层层深入的写法。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第二段中对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第三段充分论证了豫让之死实不足取。

d.本文说理透辟,评论也有分寸,抑扬得体。作者虽然认为豫让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胜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⑵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参考*:

16.c(做家臣或用家臣的身份)

17.a(a介词,用;b表转折,表承接;c从,对;d才,竟)

18.d(“赞赏有加”错误)

19.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断对2处给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⑴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割让给他土地来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

⑵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

译文:

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险,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衣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使自己附在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哎!

赏析:

方孝孺对豫让的评论,则别有卓见,既深于司马迁的认识,又无矫枉过正之偏颇。他认为,真正的忠臣烈士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具有改治远见,敢于犯颜直谏,防患未然;而不应计较个人恩怨,或在祸患发生之后,凭血气之勇,怀死名之义,以沽名钓誉。据实说理,剖析透彻,评论抑扬得体,颇有见地,文章层层深人,具有很强的逻辑*。

首段提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准则,以为中心论点而提拿全文:“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子未形,保治子未然,仰身全而主安。”这就是说,真正的忠臣烈士,应当竭尽自已的智谋,向君主提出忠直的劝告和好的方略,把祸患消灭在未形成之时,把*的因未消灭在萌芽之时。否则,“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须命于既致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则为君子所不取。

第二段,联系豫让立身事主的言行,加以分析评论。运用故转故纵手法,先肯定豫让为智伯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文士也”。然后提出异议:“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意即豫让的死确乎是忠诚的表现,可惜他对待死的方法还存在不忠的成分。何以证之,一是他自我摧残和自杀的动机是为了自已名垂后世,而不是为国为民——“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二是缺乏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立身事主皆从个人恩怨出发,但求取于等价,而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当赵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时,豫让则颇为自是地争辩:“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基于以上两点,方孝孺发出了“让有余憾”的感慨。方孝孺通过豫让的言行以窥见其灵魂,认识达于深层而胜过司马迁一筹,文章贵乎“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正是《豫让论》难能可贵之处。

这段剖析论证,具有举重若轻,水到渠成之妙。这是由于作者着于洞见豫让的思想症结以及司马迁对豫让认识的不足,着意引豫让的言行加以剖析,词不泛没,语不虚置,而无隔靴搔痒、空发议论之弊。

第三段则更深人一层,明确指出:“国士,济国之士也”——国士,是拯救国家的有识之士。用这个尺度来衡量豫让,即使对把他当作国士的智伯,也算不得竭忠尽智的忠臣,为了阐明这个观点,作者先以段规、任章为例,说明他们立身事主,从不考虑个人恩怨,尽管韩康子、魏献子没有把他们以“国士待之”,但他们都竭忠尽智,力劝其主,纵智伯之欲“以骄其志”,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事智伯,智伯也不曾把他当作国士看待,但他看破韩、魏的险恶用心,便竭力劝谏智伯,不要见利忘乎所以,因小失大。虽然智伯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郄疵已奉献出他的智谋并对智伯进行忠谏,尽了臣子之责而问心无愧。豫让则恰恰相反,“当智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作为豫让,他并没有申明义理,使智伯知所警惕,更没有反复力谏。倘若真是事君为国,三谏不从,就应提前自死在这一天。智伯虽顽冥不灵,也会被豫让的诚意所感动,或许能够醒悟,而有治国长策。然而,在这个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豫让却“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这不配作国士。智伯败亡了,却禁不住一时的血气冲动,逞匹夫之勇,情愿把自己归附到刺多一类人之中,文中两次反诘“何足道哉”,探沉感慨,表明了作者的意向。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段用比较的方法,更雄辩地*,智伯虽把豫让看作国士,豫让却愧对智伯,未能真正“以国士报之”。

行文至此,作者已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阐述得十分透辟,使读之者深思而获启益。然而豫让毕竟与厚颇无耻之徒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文章结尾指出:“虽然,以国士而论,让固不足以当之;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这就作到了抑扬得体,评论公允,而不失之偏颇。这段结尾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言简意赅,“语不多赞”。

此文在结构上采取了层层深入的写法。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并不直接提到豫让。第二段中把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第三段才是全文的重点,他不但论证了豫让之死为不足取,而又为其设计了一整套的对智伯进行规劝的方案,可称周到之至。结尾时又做了一点补充,这就使得全文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