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答元珍》阅读*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4-02-18 15:05:20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戏答元珍》阅读*及赏析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当时任峡州*事判官。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①首联的“春风”和“天涯”均有所比喻。说说这两句诗的内在含义。

答:“春风”比喻朝廷的恩典,“天涯”比喻自己受贬远离朝廷。内在的含义是:大概朝廷是不会关注到我这个远贬的人了,重新有所作为的希望很渺茫。

②颔联中“犹”字和“欲”两字用得好,包含着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联想。试联系作者感情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答:“犹”是“依然”的意思,写出风雪摧残不了美好事物。“欲”字是想象之辞,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希望。

③尾联写了两种花,分别是洛阳花(牡丹)和野花。末句与上文“二月山城不见花”有呼应效果。

④尾联两句有因果关系,诗人用两种花做比喻,实际意思是说因为我充分享受过春光(见过大世面),所以(不必为眼下小小挫折而嗟叹。)

1.“冻雷惊笋欲抽芽”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两联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

1.运用了拟人手法。前两联描写了虽然已是二月,但偏远山城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残雪压着枝条,树桠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于料峭春寒中却依然见出盎然春意,颇然生机。

2.第三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听到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抒发了诗人远谪山乡,寂寞苦闷之情。第四联由上联的寂寞愁闷一转而为坦然豁达,充满了向上的希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运用了拟人手法。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2.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会抛弃智臣的,故在另一首《戏赠丁判官》七绝中说“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而此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他的怀疑,也不失为一种清醒。但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依附的关系,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自择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三:

3.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寓意?(6分)

4.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5分)

参考*:

3、(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2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早春的雪压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2分)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2分)

4、*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遭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观点2分,分析3分)

*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上的不如意。(观点2分,分析3分)

赏析:

《戏答元珍》是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欧阳修对*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上的感慨。

第2篇:《晚起》阅读*及赏析

原文

晚起

饶节

月落庵前梦未回,松间无限鸟声催。

莫言春*无人赏,野菜花开蝶也来。

1诗的前两句表现了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此诗与孟浩然《春晓》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前两句,但后两句境界迥然不同,两诗的境界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

1.表现了僧人自由闲逸的生活。(2分)庵前的晓月已经落山,朝阳就要探出头来,人还在香甜的梦中,松林里已经传来一阵阵雀噪,催人梦回了。(3分)

2.《春晓》给人们展现的虽然是一幅春天雨后早晨的绚丽图景,流露的却是诗人春光流逝的淡淡怅惘。(2分)《晚起》则是通过野菜花开蝶飞来,表现大自然的春*自有大自然中的生命品尝。(2分)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世界,这两句诗,是在更高的境界上来夸说自然的胜地了。(2分)

赏析:

《晚起》一诗与孟浩然《春晓》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前两句。但后两句境界便迥然不同。

庵前的晓月已经落山,朝阳就要探出头来,可是人还在香甜的梦中。作者不说僧家生活的自由闲逸,而其情境已蕴含其中了。可是松林里已经一阵阵传来雀噪,催人梦回了。无限,是说鸟声无限,但是树多才能鸟多,也就隐示着松林无限。一语关合两面,言简意丰。

诗人被鸟声催起身,漫步到庭中来享受一下晨曦,野菜已经开放鲜艳的花朵,招惹得蝴蝶翩翩飞来。诗人闪过一个念头:不要说春*无人赏玩,那野菜花儿一开,蝴蝶不就追逐来了吗?即使诗人不来到庭院里,还沉酣在梦乡中,那也没有关系,大自然的春*自有大自然中的生命品赏。诗人认为,这山林僻地的住景,并不是因为远离尘寰,便辜负了它的清姿,使它无谓的自生自灭。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世界,它是不乏自己的知音的。这两句诗,是在更高的境界上来夸说自然的胜地了。两句的次序有意地做了颠倒,如果按顺序来说,应是“野菜开花蝶也来,谁言春*无人赏”。那样便显得平弱乏力了。颠倒一下,使驳诘语居前,证语居后,便拗折有势,这是章法上的妙处。

第3篇:《泛淮》阅读*及赏析

泛淮①

陈师道

冬暖仍初日,潮回更下风。

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

平野容回顾,无山会有终。

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

【注】①陈师道因遭*劾,贬至颍州任教授。本诗作于泛淮赴途中。

14.这首诗押韵的字共有几个?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扣题,写泛舟淮上,冬日晴暖,顺风顺水。

b.颔联从视听觉角度写景,营造了明丽清逸的意境。

c.颈联遗憾江淮平原没有山,影响了诗人的兴致。

d.本诗四联起承转合,语言质朴洗练,淡而有味。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

14.(1分)c

15.(3分)c

16.(4分)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心情是舒畅的、愉悦的。虽是贬官途中,但出行遇晴暖冬日,又正值退潮,舟行顺利。诗人坐在船上,从澄澈平静的水面看到鸟飞云中的倒影,颇有意趣。(2分)

从后两联看,诗人似乎摆脱了贬官的*影,旷达超脱,自得其乐。江淮无山,视野开阔,终老于此,岂非乐事?想到这里,诗人随意吟啸,不求工巧,但求自适。(或,从后两联看,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难驱心头愤懑。虽说江淮无山,视野开阔,但一个“聊”字还是难掩不平之意。诗人也只能倚樯吟诗,聊以xx罢了。)(2分)

二:

?注?元初期,陈师道因苏轼等人的举荐,任徐州教授。三*岁时,由于他私送被贬杭州的苏轼,为朝中党人上书*劾。由徐州教授改任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教授。从此他断送了晋升的机会。本诗即作于泛淮赴颖途中。

⑴诗中“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2、“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

(1)鸟飞碧云中,与云彩共映于淮水,犹如在水中飞翔,形成了一种明丽清逸的意境;诗人坐在船上,橹声伴着人的低语,本来局促的小船,寂寞的旅行,因此平添了无限意趣。(4分,每个分句2分。解释合理即可)

(2)这两句诗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因受小*劾而生的不平(无奈)之意,同时又表现出诗人的坦荡的胸怀和超脱豪迈之气。(两种感情每种2分,意思对即可)

作者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赏析:

陈师道三*岁时,由徐州教授改任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教授。这次调动,是由于他私送被贬杭州的苏轼,为朝中党人上书*劾。从此他断送了晋升的机会。按说,此番泛淮赴颍,他的心情是很不好的。但从这首五律来看,又不尽如此。

这次淮上之行,正赶上冬晴,天气本来暖和,加上初日照临,又遇退潮,顺水顺风,诗一开篇描写的旅途气象,是和平、宁静、温暖,诗人的心情也是畅适的。次联“鸟飞”、“人语”,更是一幅江淮水国图。鸟飞碧云中,与云彩共映于淮水,犹如在水中飞翔。“鸟飞云水里”五字,不仅说尽顺水行舟,水天一*的景致,而且令读者感到诗人那种鸟飞鱼跃的自得之趣,形成了一种明丽清逸的意境。对句“人语橹声中”,更饶佳趣。诗人高坐船上,橹声哑哑,人语嘈杂。本来局促的小船,寂寞的旅行,因此平添了无限意趣。这一联,上句绘形,富于画意;下句写声,富于人情。两相融合,使诗情从第一联的温暖畅适变得更加明丽开朗。

颈联转出心情,仍是因景见情手法。“平野容回顾”,说楚地平阔,四野无山,使诗人得以伸展视线,回顾故乡彭城(徐州)。乡愁淡淡,尽在一顾之中。一个“容”字,下得极好。这里虽非故土,但平野亦自多情,容他恣意回望。对句“无山会有终”,说江淮平原虽然“无山”,好像没有林泉胜景,但他必将有终老故乡之日,不至于毕生奔走天涯。十字写回顾之情,终老之愿,总是从“平野”、“无山”的眼前景逗出,句句不离泛淮所见。

一点淡淡的乡愁,一缕终老的心愿,刚刚给画面投上一小片*云,马上又被一声长啸驱开了。“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作者坦荡的胸怀,驱散了薄雾轻愁。他靠着船桅,吟啸自得,心地顿宽,自有一种超迈的逸气。如此心境,如此风光,正可任情吟啸,不必计较诗句的工拙了。

这首诗从风和日暖一路写来,便有一股温暖平顺之气;到“鸟飞”、“人语”,更有一种怡然之乐,颈联偶然点了一下乡愁及平生之愿,也随即排遣。表面上,这位失意而执着的诗人,对仕途坎坷已是欣然自适,毫无遗憾的了。其实不然。诗人那种不平之气,全在尾联一个“聊”字中透出。聊,姑且之意。原来,于朝中小人的中伤,他终究未能完全置之度外;只是“姑且”以旷达超迈之气,驱散心头的浊雾。但他既说“姑且”,一肚皮不平之意自在言外。

所以说,诗情是在“聊自逸”的反面。他并非完全忘情,而是站得高人一头,不作苦*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过人的修养,也可窥见他写诗时深刻的构思。这首诗所写水上风光,固然鲜明清丽;写不平静的情怀,也十分含蓄。其运思之幽深,意境之超脱,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美。陈师道的诗,好在一个深字。其心与神俱,排遣俗虑之处,有一种傲岸之气激荡于字里行间。这首诗正是《后山集》中洗净陈言,淡远有致的佳作。

第4篇:《长门怨》阅读*及赏析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注释:长门宫,冷宫的代名词;昭阳宫,泛指得宠官妃所居之处。

1.这首诗描写了长门宫里什么样的环境气氛?第三句中的“不学”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

2.诗人把“长门”与“昭阳”对照着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宫妃什么样的情感?(5分)

参考*

1.描写了长门宫不眠的长夜漫漫,秋雨凄凄,环境*冷的悲凉气氛(3分)。“不学”二字,将失宠宫妃的泪痕不断与君恩断绝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比,揭露出皇帝的无情无义。(3分)

2.将“二宫”对照,点明打入冷宫与备受宠爱的天壤之别,对照鲜明,冷暖判然。全篇无一“怨”字,但句句写怨,情景交融(3分)。表现了宫妃失宠后既怀念此前的受宠生活又对皇帝寡情绝义的哀怨愤恨之情(2分)。

赏析:

刘皂《长门怨》组诗共三首,此乃其一。诗借长门宫里失宠妃嫔的口吻来写,全篇不着一“怨”字,但句句在写怨,情景交融,用字精工,将抽象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不失为宫怨诗中的佳篇。

首句“雨滴长门秋夜长”,通过写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诗人着意选择了一个秋雨之夜。夜幕沉沉,重门紧闭,雨声淅沥,寒气袭人,这是多么寂寞凄清的难眠之夜啊!长门宫里的好,天天度日如年,夜夜难以成眠,更哪堪这秋风秋雨之夜!“滴”字用得好,既状秋雨连绵之形,又绘秋雨淅沥之声,绘形绘声,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内心本就愁苦的妃嫔,耳听滴滴嗒嗒的雨水声,不由得产生一种“秋夜长”的感觉。这里,由景而生情,情和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

“愁心和雨到昭阳”。昭阳,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与冷宫长门形成对照。长门宫里的妃嫔辗转反侧,思绪纷繁,很自然地想起昭阳殿里的种种情景来。她们想了些什么,诗人没有点破,但联系“愁心”二字看,最基本的还是怨恨。昭阳殿如今依旧金碧辉煌,皇帝仍然在那里寻欢作乐,所不同的是昭阳殿的主人已经更换,皇帝又有了新欢,过去得宠的人们被搁置一边,她们被损害的心只有伴着秋雨才能飞到昭阳,这是何等可悲的命运啊!着一“和”字,蕴含丰富,有秋雨引发愁思,愁思伴随秋雨之意,愁心和秋雨完全揉合在一起了。

三、四两句是全诗感情的凝聚点。诗中女子由往日的欢娱想到今日的凄凉,再由今日的凄凉想到今后悲惨的结局,抚今追昔,由彼及此,不禁哀伤已极,泪如雨下。“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后一句当然是夸张,但这是紧承前一句来的,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幽禁深宫、怨愁满怀、终日以泪洗面的失宠妃嫔的形象。“不学”二字,将失宠宫妃之泪痕不断与君恩已断联系起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把皇帝的寡恩无情给揭露出来了,熔议论、抒情于一炉,直率而又委婉。这一笔不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提高了作品的思想*,不仅写出了怨,而且也写出了怒。白居易的《后宫词》有云:“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正面抉示主题,宣泄人物感情,写得很直率。刘皂的“泪痕不学君恩断”,其直率有如白诗,其余味却胜于白诗。

第5篇:《别离》阅读*及赏析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改变了送别诗缠绵难舍的老调,显得别具一格。

b.“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通过对比写出了充满豪情的离别者形象。

c.“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总束前文,点明离别不值得感叹的原因。

d.此诗通篇抒情,格调高昂,境界雄奇。“带情韵以行”,给读者以壮美的感受。

2.简析:颈联“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在诗歌中的作用。(4分)

参考*:

1.d(3分)

2.共4分。承上启下(2分)。“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1分)。这一联,紧扣“离别”,更为尾联题旨升华蓄势(铺垫)(1分)。

作者: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赏析: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第6篇:《罗敷歌》阅读*及赏析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

。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④

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②书鸿:传书的鸿雁。③水调:曲牌名。④罨画,*彩斑杂的彩画。

1.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秋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4分)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参考*

1.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1分)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1分)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2分)

2.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对前后四句的概括各2分)

赏析:

主题情感

这首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怜楚客悲秋思”,直点悲秋情绪,为全词定一基调。按楚客,指宋玉。宋玉,楚人,其《九辩》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自怜,自我怜悯之意。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正因为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四字言简意赅,渲染得恰到好处,非常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思”。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这两句承前: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思念。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试想,笼罩在一片悲秋思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思。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况值黄昏时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配合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首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好在词人虽无心赏景,而景*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感受而有所改变。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意无意之间非常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调*、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按水调,曲牌名。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本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但妙在化用得天衣无缝、融合无间,它借助于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罨画,*彩斑杂的彩画,这里指装饰鲜丽的建筑物。玉楼,仙人所居之楼,这里为青楼的美称。十二,状其多也。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幸名声的扬州地面,联想到杜牧的诗句。更因黄叶西风的感召,涌发出无限悲愁之感,复由自然联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欢情,深感任何美妙繁华之景的短暂易逝。昔日欢聚的美好时刻,现在看来,有如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故往日的欢会,无论当时觉得如何美妙,对照今天的离散来说,真有不堪回首之感。“空更空”三字,寄托着词人无限人世聚散无常的悲慨之情,其怀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泄。

此词前半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半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其思想情绪之表达,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发,用语平淡中显自然,疏雅中见?丽。其深沉厚重的感情,借助于浑融圆整的意境得到了抒发,颇体现贺词情思缠绵而又精于组织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