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的于园的阅读练习*及翻译

发布时间:2024-02-18 01:49:23

于园

【基础复习】

张岱的于园的阅读练习*及翻译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于园在瓜州步(水边停船之处)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动词,建筑园子)也。非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担任“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殷勤招待)之(人称代词,我们)。

园中无他奇(特殊的,罕见的),奇在磊(垒,堆砌)石(用各种各样了石块堆砌民假山)。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栽种)果子松数棵,缘(顺着,沿着)坡植牡丹、芍*,人不得上,以(因为)实奇。后厅临(临近)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峭的山沟),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栏杆)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覆盖,丛生),禽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

瓜州诸(众,各)园亭,俱以(凭借)假山显(显扬,有名声),至/于园/可无憾(心感不满)矣。笔记

二、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瓜州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

【课文要点】

1.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发作者游园的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2.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

参考译文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叫做五里铺,它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那么就不会用钥匙打开门来迎接客人。葆生叔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的主人处处殷勤招待我们。

于园中没有其他的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有两丈高的石头假山,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人不能到上面去,因为这里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厅临近池塘,池塘里有奇异的山峰和陡峭的山沟,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起头来看莲花,反而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沟壑盘旋而下,好像螺蛳盘旋形的外壳,这里因为*暗深远而奇特。再往后还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横跨在小河上。水阁的四周,矮小的灌木生长茂盛,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人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坐在阁子中,这里的境界使人感到舒坦、碧绿、幽深。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注释

1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临长江。

2步:同“埠”,水边停船之处。

3葆生:张联芳,字尔葆,山*人,官扬州司马。葆生叔父,善画好收藏古董。

4同知:知府的佐官,分掌督梁、缉捕、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文中为担任同知。

5园:建筑园子。

6所园:所建筑的园林。

7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

8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下名帖。

9携:带。

10余:我。

11款:殷勤招待。

12之:人称代词,我们。

13奇:罕见的,稀罕的。

14磊:堆砌。

15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

16植:栽种。

17数:几.

18缘:顺着,沿着。

19以:因为。

20实:满满当当,没有空隙。

21临:临近,靠近。

22绝:极。

23壑:山沟。

24绝壑:陡峭的山沟。

25空:空旷。

26槛:栏杆。

27幽*深邃:*暗深远。

28艇子:小船.

29蒙丛:覆盖,丛生,草木茂盛的样子。

30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

31其:代"水阁"。

32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指舒坦。

33碧窈:碧绿幽远,幽深的草木丛中。

34诸:众,各。

35俱:都。

36以:凭借。

37显:显扬,有名声。

38至:到了/放在

39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40憾:心感不满。

第2篇:于园的阅读练习*及翻译

于园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于园在瓜州步(水边停船之处)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动词,建筑园子)也。非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担任“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殷勤招待)之(人称代词,我们)。

园中无他奇(特殊的,罕见的),奇在磊(垒,堆砌)石(用各种各样了石块堆砌民假山)。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栽种)果子松数棵,缘(顺着,沿着)坡植牡丹、芍*,人不得上,以(因为)实奇。后厅临(临近)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峭的山沟),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栏杆)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覆盖,丛生),禽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

瓜州诸(众,各)园亭,俱以(凭借)假山显(显扬,有名声),至/于园/可无憾(心感不满)矣。笔记

二、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瓜州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

【课文要点】

1.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发作者游园的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2.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

参考译文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叫做五里铺,它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那么就不会用钥匙打开门来迎接客人。葆生叔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的主人处处殷勤招待我们。

于园中没有其他的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有两丈高的石头假山,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人不能到上面去,因为这里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厅临近池塘,池塘里有奇异的山峰和陡峭的山沟,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起头来看莲花,反而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沟壑盘旋而下,好像螺蛳盘旋形的外壳,这里因为*暗深远而奇特。再往后还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横跨在小河上。水阁的四周,矮小的灌木生长茂盛,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人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坐在阁子中,这里的境界使人感到舒坦、碧绿、幽深。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注释

1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临长江。

2步:同“埠”,水边停船之处。

3葆生:张联芳,字尔葆,山*人,官扬州司马。葆生叔父,善画好收藏古董。

4同知:知府的佐官,分掌督梁、缉捕、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文中为担任同知。

5园:建筑园子。

6所园:所建筑的园林。

7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

8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下名帖。

9携:带。

10余:我。

11款:殷勤招待。

12之:人称代词,我们。

13奇:罕见的,稀罕的。

14磊:堆砌。

15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

16植:栽种。

17数:几.

18缘:顺着,沿着。

19以:因为。

20实:满满当当,没有空隙。

21临:临近,靠近。

22绝:极。

23壑:山沟。

24绝壑:陡峭的山沟。

25空:空旷。

26槛:栏杆。

27幽*深邃:*暗深远。

28艇子:小船.

29蒙丛:覆盖,丛生,草木茂盛的样子。

30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

31其:代"水阁"。

32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指舒坦。

33碧窈:碧绿幽远,幽深的草木丛中。

34诸:众,各。

35俱:都。

36以:凭借。

37显:显扬,有名声。

38至:到了/放在

39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40憾:心感不满。

第3篇:张岱《陶庵梦忆》序阅读*和原文翻译

陶庵梦忆

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注释】①陶庵:张岱,号陶庵,侨寓杭州。著有《陶庵梦忆》等。②(hài):惊骇。③首阳二老:指伯夷、叔齐。殷亡后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④王谢:王姓与谢姓自东晋王导与谢安后,便成为江南两大望族。⑤二王:指王羲之与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引决:自*b、今日罹此果报罹:触犯

c、以藿报肉,以粝报,仇甘旨也报:报应d、余今大梦将霜霜:醒

7、*:b、遭受

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昔日奢华,今日果报”的一组是(3分)

①以衲报裘,以苎报u,仇轻暖也②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③以藿报肉,以粝报,仇甘旨也④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

⑤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⑥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张岱《陶庵梦忆》序阅读*及原文翻译张岱《陶庵梦忆》序阅读*及原文翻译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8、*:b、②没有报应;④说文人为名,如邯郸一梦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己在家破国亡之时,隐居山中,如同野人。只因《石匮书》没有写成,所以还留在人间,但是经常无米断炊。

b、回想自己的平生,享受过的繁华富贵,五十年来,成了一场梦。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

c、西陵有一个脚夫,为人挑酒,跌跤,把酒坛子打破了。就坐着想:“这是梦吗!”一个书生赴宴,说,这是梦吗。前者希望不是梦,后者希望是梦。

d、文末作者批评文人好名之心难改,实在是象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还是烧不掉。

9、*:c、前者希望是梦,后者希望不是梦。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4分)

⑵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3分)

10、

⑴我才知道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是昂头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粉饰的话。

⑵一个贫穷书生考取举人,正参加鹿鸣宴,恍忽中还以为不是真的。

重要句子翻译

①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②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③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④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译文】

①我为自己写了悼亡诗,屡次想自杀,(但)因为《石匮书》没有写完,还苟活在人世。

②于是想到以前(我)生长在如同王导、谢安那样的高贵人家,很是享受了豪华的生活,(所以)如今遭到这样的报应。

③(我)遥想往事,想到就把那些事情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一桩地忏悔。

④一样是梦而已,(一个)唯恐它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它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都是一样的。

【译文】

张岱《陶庵梦忆》序阅读*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陶庵国破家亡,没有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令人惊异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猛兽,惊惶得几乎窒息,不敢与我接近。我为自己写了悼亡诗,屡次想自杀,(但)因为《石匮书》没有写完,还苟活在人世。然而瓮中的米屡次用尽,不能生火做饭,才知道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竟自是饿死的,(说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饥饿以后,喜欢写点文章。于是想到以前(我)生长在如同王导、谢安那样的高贵人家,很是享受了豪华的生活,(所以)如今遭到这样的报应:用斗笠回报头颅,用草鞋回报脚跟,这是报应过去的簪缨穿履。用衲衣回报皮裘,用麻布回报细葛,这是报应过去的着暖穿轻。用豆叶回报肉食,用粗粮回报精米,这是报应过去的美味佳肴。用草席回报床褥,用石块回报枕头,这是报应过去的温暖柔软。用绳枢回报门轴,用破瓮回报轩窗,这是报应过去的高爽干燥。用烟熏回报眼睛,用粪臭回报鼻子,这是报应过去的芳香艳丽。用路途回报双脚,用背囊回报肩膀,这是报应过去的车马随从。以前的各种罪状,从今天的各种因果报应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清明纯静的心境刚刚恢复,于是回想我的一生,繁华奢靡,转眼之间都成乌有,五十年来,全都成为一场梦。现在正当黍米饭熟黄粱梦断,车过蚁穴南柯梦醒,这种日子该作怎样的忍受。(我)遥想往事,想到就把那些事情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一桩地忏悔。所写的事,不以年月为序,与年谱相异;不分门别类,与《志林》有别。偶尔拿出一则,好像重游先前的小路,如同遇见过去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已非,自己反而因此高兴,真可说是痴人面前不能说梦了。

以前西陵有一个挑夫*担酒,行走时不慎跌倒摔破酒瓮,想想无法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就好了!”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正去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自己咬着自己的手臂说:“莫不是做梦吧?”一样是梦而已,(一个)唯恐它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它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都是一样的。

我现在大梦将醒,还在从事雕虫小技,这是又一次在说梦话。于是叹息从事智慧事业的文人,好名之心难以改变,正如邯郸梦醒,更漏已尽晨钟已鸣,卢生临终上疏,还想着摹拓二王的书法,来流传后世,那一点好名的根*,已经坚固如同佛家舍利,虽劫火猛烈,还烧它不掉。

【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末清初散文家、史学家,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第4篇:偶园记阅读*及翻译

偶园记

(明)康范生

(1)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2)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3)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4)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5)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6)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①,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②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都督荆襄*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②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22.可填入方框内的虚词是

a.哉矣焉云尔b.云尔焉哉矣

c.焉矣哉云尔d.矣哉焉云尔

23.第(5)段划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b.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c.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d.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24.第(6)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a.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

b.苏东坡心高气傲。

c.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

d.苏东坡认为书画鉴赏应有补于世。

25.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

26.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

【*】22.c23.d24.a

25.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的丰富/优美。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作铺垫,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

26.先是“我”对“客”关于如何布置/装饰偶园之建议的否定态度;再是举祖生/陶公/苏轼之例,由此进一步拓展,“外物不足于累之”而一旦“累之”即为“身安佚乐,无裨世用”(不要为外物所累)的观点。由偶园到书画到一切外物,由“物”到有益于“世用”,文章构成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仔细查看所给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及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句子,根据语境确定*。本题所给虚词中,“哉”用在句末一般表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矣”用在句末可表陈述的语气,相当于“了”,也可表感叹的语气;“焉”用在句末,可作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也可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云尔”用在句末,作语气助词,表限制,如此罢了,如此而已。文中第三个方框后是叹号,应选“哉”,排除a、d两项。第四个方框在文章结尾,应选用“云尔”,排除b项,*为c项。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结合上下文,可知大意思是“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

‘偶园’二字写在上面”。其中“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是对上文的总结,其后应断开,“者”可译为“……情况”,也有表停顿的意思,其后应断开;“遂”一般用在句首,前面应断开。故此题*为d项。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和概括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正确翻译所给句子,再通读原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分析。“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在文章的第(6)段,意思是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此语”指上文的“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意思是“书画等物品,我毫不看重”,下文表达对苏东坡观点的赞同之意,说自己不会刻意去装饰园亭,“庶几弗为吾累也”,可见,作者要说明的是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为a项。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中写景的作用,考核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写景的段落和语句,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本文的前四个自然段都在写景,描写了偶园及其周边的景*,山水竹木,楼台桥亭,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突出了这些景*的优美和丰富。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景,却是为了突出不为外物所凝滞的主题,可见,从结构上来看,写景的部分有引出下文议论,为表达主题做铺垫的作用。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层进的特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在通读全段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第(6)段先写了有客人建议“我”装饰偶园,“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而“我”的态度是“余唯唯否否”,否定了客人的建议;然后以祖逖、陶侃、苏东坡为例,论证“圣人不凝滞于物”“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的观点;最后回到偶园,指出“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可见,这一段由偶园引起,联系到书画,再拓展到一切外物,层层递进。

【点睛】第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1)由北边的外城门外,有一座桥横跨江面,当地的人称它为凤林桥。过桥向北,沿河向西走百十步,偶园就坐落在那里。(偶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左右的寺庙和园子大多长满了苍老的樟树,修长的竹子,高大的梧桐和茂密的柳树。在竹柳之间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小楼叫芳草阁。站在高处眺望远处,西山飘来清爽之气,令人倍感舒服。向下看是澄静的江面,明媚的阳光倒映在水中,从竹影柳*中看它们,像是金玉铺地,美不胜收。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春雨绵绵,连着下了十多天,秋江正涨水,楼边的小洲小岛都连成一片,尽成湖海。游玩的画舫可直达门槛下,门前高大的垂柳,在江流中露出树梢。西山百尺老樟,(人)可攀着树枝而上,如果是在有雪的早晨倚着栏杆(远眺),(则见)群山皎洁,月夜临风,四望凄清;向南望见东山寺,都仅是点缀而已。

(2)由芳草阁向北边是江霞馆,馆中有许多层门,长江(仿佛)在茶几和席具之间,用护卫的矮墙分开,让波光可以清晰的透射过来,隔壁园子的翠竹高达千寻,随风飘舞,杂乱的挤在台阶前;积雪压在它的上面,径直匍匐在庭下;太阳出来了,残雪消融,(它们)就慢慢的挺直起来。

(3)由江霞馆向北面,是块叫兰皋的高地,幽深巍峨,山上有小楼,可以远眺北华山。山下半块土地方圆百亩,放眼望去很是开阔。

(4)由兰皋向西,是夕揽亭,开窗朝东看,芙蓉、柏树、栗树都正对窗户。和附近的观音阁仅隔一墙,清晨、傍晚的钟声、鼓声,足以引发人们的深深思索;清朗的念佛声可以在床上清楚地听到。

(5)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偶园”二字写在上面。

(6)有一个客人教我在楼前开凿水池,在水池上修建亭子,在栏杆内种花,在庭院前堆上假山,我佯装答应,但心中并不赞成。祖逖渡江击楫,陶侃日运百砖,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有识之士不获取当前的功劳,寄居一地来躲避世俗和藏匿自身,难道是自愿如此吗?况且贤圣之人不拘泥外物,而能与时具进,所有的喜好本来就不能够束缚他们。苏轼在写给舅舅的书信中说道:“书画等物品,我毫不看重。”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书画尚且是这样,更何况是其他的东西呢?园亭本来是专用来自我*的,如果刻意装饰,不免会让自已悠闲*,无益于社会。即使人的心灵,又有多少被山水画木所约束的呢!保全这个园子的本来样子,希望它不成为我的累赘。偶然而园也就是姑且偶然为它写下这篇记的意思。

第5篇:张岱《夜航船序》阅读*及译文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学士,云台二*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学士、二*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理》、《钢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b、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差:记错,说错

b.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害:损害,妨害

c.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信:音讯,消息

d.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聊:姑且,暂且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因想吾八越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d.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②侯生视公子*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了写作的背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学习风气,进而提出了学问的识记要有所准备,要博学的观点。

b.文中说到“百工贱业”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张岱的思想中存在了一定的局限*:轻视劳动*。

c.末段中,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有些关于文理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记取的。

d.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既交代了编书的目的,又揭示了做学问的真谛。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3分)

(2)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3分

(3)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4分)

参考*

8.c(果真,确实)

9.d(副词,表承接,于是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b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c介词,对/介词,被)

10.a(提出的应是学问的识记重在“学以致用”的观点。)

11.(共10分)(1)所以道听途说,只要在口头上能分辨出数十个名姓,就可称为是博学的才子了。(3分。重点词语:故、为,1分;语意通顺,2分。)

(2)偶然问到其中的一件事,那么人名、官爵、年号、地点,(他们)都会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未曾出现一点差错。(3分。重点词语:枚、未尝,1分;语意通顺,2分。)

(3)读书人高谈阔论,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4分。重点词语:士子、拳足,2分;语意通顺,2分。)

二:

21.作者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的原因是。(2分)

2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少见世面的粗俗的人,其学问是事先记忆准备而成的。

b.当时的人们把那些能毫无差错地背诵一大堆人名的人就当作是博学才子,作者认为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c.作者认为其实忘记一些古人的姓名,对于学问是没有任何妨碍的。

d.本文反对不切实际的无用之学,提倡对“有关文理”的知识要认真记取。

24.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的故事的目的是。(2分)

25.序文,一般是交代成书经过,写作目的或命名缘由的,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作者将书命名为《夜航船》的原因是。(2分)

参考*

21.村夫俗子预先准备且记诵广泛的这些学问事先无法准备,回答时必须随机应变

22.将那些记诵很多却不善应用的人比作两脚书橱,生动形象地说明知识的记诵需选择有关文理,能学以致用。

23.c

24.增强了文章的可读*,形象地说明了《夜航船》命名的原因,表明有些关于文理方面的知识我们是需要记取的

25.希望读者能熟记有关文理的知识,并学以致用,不致发生士子夜航船中贻笑大方之事,既交代了编书的目的,有交代了做学问的真谛。

【参考译文】

天下的学问,只有夜航船时最难应对。一般粗野鄙俗之人,他们的学问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比如说瀛州的*位学士,云台的二*位武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将这些人的姓名说错一点儿,(那么众人)就都会掩嘴偷笑。不知道*位学士和二*位武将,即使忘记了他们的姓名,对于学问和文章词句、内容的条理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妨碍呀。但(人们)反倒说说错漏掉一个人的名姓,就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事情了。所以说在道路上传说的事情,只要在口头上能分辨出数十个名姓,就可称为是博学的才子了。

我由此想到我们浙江绍兴,余姚县有这样的风俗,年轻人没有不读书的,待到二十岁尚且还没有取得成就的人,就改学手艺。所以所有的工艺制造这样低贱的行业中的人,全部熟透了《*理》《纲鉴》。偶然问到其中的一件事,那么人名、官爵、年号、地点,(他们)都会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未曾出现一点差错。(他们)的学问真富有啊,简直可以算是两只脚的书橱,然而知道这些对文章的词句、内容的条理和校正并没有益处,(这样便)和那些不识字的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有人说:“真像你说的那样,那么古人的姓名全都不用记忆了吧。”我说:“不是这样的。不关乎文章条理的姓名,不记没有什么妨碍,比如说八元、八恺、八厨、八俊、八顾、八及这类姓名就是这样的。有关于文章条理的姓名,不能不记,如四岳、三老、奴隶和小孩、徐夫人这样的。”

过去,有一个僧人,和一个读书人一同住宿在夜航船上。读书人的高谈阔论,(使)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僧人听他的话中有疏漏的地方,于是就说:“请问你,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答:“当然是一个人了。”僧人笑了笑说道:“这样说起来的话,还是让小僧伸伸脚吧。”

我所记载的,都是眼前非常肤浅的事情,我们姑且把它记下,只是不要让僧人伸脚罢了。于是便把这本书命名为《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写。

第6篇:余若水先生传的阅读练习*及翻译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戌xū,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jiù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chuī,妻孥晏如,亦无怨*。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htīng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iāoxiāo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zèng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bū,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jù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选自《琅?治募?肪碇?模?猩靖模?/p>

[注]①僦:租。②?h: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袢唬夯页久苫?难?印?/p>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知县行属礼强:强令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遮之遮:阻拦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重:敬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痛哲兄之先萎终葬汝于先人之兆b.因直前托视疾因以所画《??谷偃竹》遗予曰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汝殁以六月二日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将成家而致汝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8.(1)翻译:

(2)翻译:

(3)翻译:

【参考*】

5.d(重:慎重,不轻易)

6.b“于是,就”(a“之”取独/;结构助词,的;c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在;d表修饰/表承接)

7.a(“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8.(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4分。“多”“因”“罕见”“去”各1分)

(2)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会”“交亲”后句句式各1分)

(3)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下”“辱”“足”各1分)

【参考译文】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