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4-02-16 16:28:09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赏析

清时有味是无能,

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秋天,那时杜牧由京官外调湖州刺史(湖州又称吴兴郡)之前,曾登乐游原游赏。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地势高敞,可以登临遥望。

首句以“清时有味是无能”议论起。清时,指*清明的承平时代。意为在当前这个*清明的年代,能够享有清闲幽静的生活的人,应当是像我这种无才无能之辈。这是一句带有满腹牢骚的反话。大中三年,原先被吐蕃占领的秦、原、*三州及石门等七关的*起义归附唐朝,这年八月,河、陇诸州老幼千余人来到长安,宣宗在皇城东北延喜门楼接见,他们欢呼跳跃,脱掉胡服,换上汉族衣冠。这是当时被看成太平盛事的一件大事。但统治集团却因此而志满意得,粉饰太平,竞为豪侈。这里说自己“无能”,显然也是对自己身“居下位”,无所作为处境的一种牢骚不平。

次句承“有味”,具体形容自己的闲静生活意趣。

孤云来去悠悠,无依无傍,无心无机,闲逸自在,历来被士大夫们当作闲情逸致的象征。僧人生活悠静、心境虚静,向来被文人视为静默淡泊的化身,诗句用“爱孤云”、“爱僧”这两种具体的心理与行动将自己的“闲”、“静”的生活意趣形象化地表达出。

以上两句,其实都是反言若正。表面上他认为自己“清时”,自己“无能”,其实当时的心境、意趣并不闲静。诗人反话正说,正好发泄了被迫置散投闲,无所作为的内心苦闷。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麾(huī挥),旌麾,古代将外出任郡守叫“建麾”。吴兴地近太湖、长江与东海,自可称“江海”,但古代也常用“江海”指远离朝廷的地方。这里兼含以上两义。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陕西醴泉县九峻山。

乐游原地势高敞,故可以遥望西北方向的昭陵。这两句是说,诗人正想手持旌旗,到远离朝廷的江海之地去过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但登上乐游古原,却不由自主地遥望起西北方向的昭陵。第三句顺承上文“闲”

“静”,表示既闲静无事,不如干脆远赴江海,过更无拘无束的生活,第四句却笔锋折转,含有无穷感慨。这首诗的主意和点睛之处,就在末句。乐游原这个古原,作为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往往和今昔盛衰之感、吊古伤今之慨相联系。杜牧另有一首《登乐游原》七绝:“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李商隐也有诗《乐游原》云:“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苍茫寥廓中,充满盛衰不常之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乐游原上望昭陵”所包涵的复杂而丰富的意蕴。昭陵在唐人心目中,是明君盛世的象征。登乐游原而望昭陵,既表现了诗人对盛世明君的不胜追恋,反之也就含蓄地暗示了对当前时世昏主的不满。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之盛,与他知人善任,重用贤才分不开,而杜牧所处的,恰恰是一个风如晦的衰颓朝代,在位的唐宣宗又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望昭陵”抒发了无穷的盛衰之慨和生不逢时之感,含而不怒、哀而不伤。这个结尾,点到即止,余味无穷,而结尾的这一转折,回过头来将开头的“清时”、“无能”也一并否定了。这种末句否定前三句从反面作势的写法,使这首诗具有一种拗峭劲健而又隽永耐味的特*,令人拍案叫好。

第2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唐诗赏析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1卷第54首。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作者:唐·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释】

①吴兴:郡名,即湖州。此诗《杜牧年谱》系于大中四年(850)秋,时杜牧将出任湖州刺史。

②清时:清平之时。

③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今陕西醴泉县东北九嵕山。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1_54【將赴吳興登樂遊原壹絕】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壹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唐诗赏析]相关文章:

第3篇: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赏析

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带拼音版

jiāngfùwúxìngdēnglèyóuyuányījué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dùmù

杜牧

qīngshíyǒuwèishìwúnéng

清时有味是无能,

xiánàigūyúnjìngàisēng

闲爱孤云静爱僧。

yùbǎyīhuījiānghǎiqù

欲把一麾江海去,

lèyóuyuánshàngwàngzhāolíng

乐游原上望昭陵。

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的意思

注释

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赏析】相关文章:

1.于易水送人一绝古诗翻译赏析

2.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翻译和赏析

3.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如何欣赏

4.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全诗赏析

5.《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

6.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7.《秋夜一绝》唐诗赏析

8.唐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鉴赏

第4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古诗赏析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这两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登上乐游原,西北望昭陵,感慨殊多,心境凄然。独望昭陵,抚今追昔,深感昔盛今衰,自己生不逢时。两句诗写得深刻而又简炼,既沉郁,又含蓄。

出自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①麾: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

②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城东北之九嵕山上。诗人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而独望昭陵,有其深意。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皇帝,是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煊赫,知人善任,唯贤是举。诗人独望昭陵,是深感国家衰败,今不如昔,深感自己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

参考译文

清平时无所作为,喜欢那种孤云悠闲的感觉,也喜欢那种像僧人一样的清净,想要去扔掉现在的官位,去太湖遥望唐太宗的陵墓。

简析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杜牧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任刺史时所作。这首诗表达了杜牧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热爱祖国,追怀盛世之情自在,为国捐躯,抱负未能施展之意自见。通过这首诗,杜牧表现了对朝政的无言讽刺。

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炼;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第5篇: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作者: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释:

1、清时:意谓当这清平句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2、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译文:

太平时有闲情逸兴,
是无能之人;
喜欢孤云悠闲,
也喜欢和尚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
远去江海的吴兴;
再登上乐游原,
遥望太宗的昭陵。

赏析:

诗表达了作者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热爱祖国,追怀盛世之情自在,为国捐躯,抱负未能施展之意自见。简炼深刻,沉郁含蓄。

第6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牧。古诗全文如下: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
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僧人的清静。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鉴赏]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和藩镇及少数民族*之间都有战斗,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