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杜甫初中作文400字

发布时间:2024-02-16 13:30:1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出生于盛唐,却唱不出盛唐的繁华;你与李白为友,却不像他挥洒浪漫的诗意;你的后半生虽在安史之乱中度过,却时时志在为国分忧……你,杜甫,我欣赏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当如虎狂啸的暴风将你那破烂的一发不可收的茅草卷上九重天时,你却还能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此壮志凌云的话。你并没有被颠沛流离,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生活现状所击败,而却时时志在为国出力。这样的你,怎能不令我欣赏?

咏杜甫初中作文400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首诗让我看到了雄伟磅礴的泰山,看出了你热祖国山水,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悟出:我们要敢于攀登,才能俯看一切,欣赏到绝美的风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安史之乱中,国都已经沦陷了,城外的草木都染上了深沉的颜*,空中大雁的悲鸣撞击你的胸膛。李白的诗“抽*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就像是在形容你,你惆怅的心情显现出无限凄惨。但在那种情况下,你却投奔肃宗,想为国贡献力量。尽管结果凄惨,但你那种精神令我欣赏。

第2篇:杜甫故里初中作文400字

今天是大年初一,“春节”,吃过早饭,爸爸说“带你们去杜甫故里看看。”我们都很高兴,杜甫家乡的文化气氛了。

大约有一个多小时,我们便来到了杜甫故里景区,只见这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爸爸去购票了,购完票我们便尽到了杜甫故里的院子里,先映入眼帘的是杜甫的大雕像,雕像前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书是由玉石做成的,上面雕刻着拜诗圣文。再往前走来到一个大牌坊上面写着‘才子门’三个红*大字。

过了才子门,走过小桥就到了诗歌展区,右边的走廊墙上写满了远近中外人士纪念杜甫的诗文,在往前是个大殿门前牌子上写着推己及人,其他大殿写的都是杜甫的成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兵车行;等多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杜甫小时候出生的地方位于笔架山的一个窑洞,以及杜甫小时的成长经历,介绍他七岁就写了凤凰为题的诗,九岁就练习写了一口袋的字,还介绍了杜甫的诗歌在全球中外各国的影响和卓越地位。

不知不觉天*不早了,我们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3篇:杜甫咏雪的诗句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3.岁暮*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4.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6.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杜甫《对雪》

7.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杜甫《对雪》

8.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9.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对雪》

10.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11.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2.山雪河*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第4篇:中宵 杜甫

 

 

中宵原文: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翻译:无

 

中宵赏析: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在西阁作。中夜,指长夜言,中宵,尚在黄昏以后。陶潜诗:“中宵伫遥念。”

 

西阁百寻余①,中宵步绮疏②。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③。亲朋满天地④,兵甲少来书⑤。

 

(中宵独步,领起通章。星月属赋,中宵所见。鱼鸟属比,中宵所感。未伤孤身飘泊,不如物情之自适也。飞星过水而白,下半因上。落月动于沙虚,上半因下。一就迅疾中取象,一从恍惚中描神。【黄生注】五六,即“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意,此系夜景,故以知想字面钩画之。言外则以物之得所,形人之失所,而人之失所,由亲朋不相存济也。)

 

①阁在山上,故高至百寻。《西京赋》:“巨兽百寻。”②《梁冀传》:“窗牖皆有绮疏。”注:“绮疏,镂为绮文也。”陆机诗:“振风薄绮疏。”③过字、动字,白字、虚字,知字、想字,皆句中眼。《天文志》:“星自上而降曰流,自下而升曰飞。”庾信诗:“沙虚马迹深。”《左传》:“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郭璞诗:“潜波涣鳞起。”王褒颂:“沛乎若巨鱼之纵大壑。”④《晋书·谢安传》:“亲朋毕集。”⑤《韩国策》:“缮治兵甲,以益其强。”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中宵杜甫

第5篇:杜甫《咏怀二首 》诗词原文

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

嗟余竟?轲,将老逢艰危。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河雒化为血,公侯草间啼。西京复陷没,翠盖蒙尘飞。

万姓悲赤子,两宫弃紫微。倏忽向二纪,奸雄多是非。

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日给在*储,上官督有司。

高贤迫形势,岂暇相扶持。疲?苟怀策,栖屑无所施。

先王实罪己,愁痛正为兹。岁月不我与,蹉跎病于斯。

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

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飘?桂水游,怅望苍梧暮。

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幽旷心,拳拳异平素。

衣食相拘阂,朋知限流寓。风涛上春沙,千里侵江树。

逆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井灶任尘埃,舟航烦数具。

牵缠加老病,琐细隘俗务。万古一死生,胡为足名数。

多忧污桃源,拙计泥铜柱。未辞炎瘴毒,摆落跋涉惧。

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

拥滞僮仆慵,稽留篙师怒。终当挂帆席,天意难告诉。

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

【杜甫《咏怀二首》诗词原文】相关文章:

1.杜甫-诗词《清明二首》

2.李贺咏怀二首其二诗词注释

3.自觉二首诗词原文

4.咏怀二首李贺

5.杜甫绝句二首

6.绝句二首杜甫

7.咏怀的诗词

8.杜甫《咏怀古迹》

第6篇: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背景:

本诗原是一组诗,共五首,为<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一组诗里有全首咏怀的,有单咏古迹的,也有借古咏怀的。本篇是第三首属第三类,当时作者因寓居在王昭君的故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大意:

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咏叹的题材,杜甫此诗独以深刻感人而警动千古。诗人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首联发端突兀,气势极盛,点出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述昭君遭遇,不发议论而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月贵,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又一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名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省",即省约、省略的意思。[省识",约略地看着。[春风面",形容青春美貌。此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视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道。[环珮"句是说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此句除讽刺汉元帝之外,也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园之心永远不变。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

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