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才与天才哲理故事

发布时间:2024-02-14 18:41:31

一位骑自行车周游八万公里的旅行家回忆最早学自行车的情景时,仍然感慨万千。

他从小胆子小,自信心不足。哥哥帮他学了几个月自行车,他都学不会。刚刚把他扶上去,他就马上从车子上掉下来,车子也重重地倒在一旁。

蠢才与天才哲理故事

哥哥气得破口大骂:天下第一蠢才!

学车受挫的事情还影响到了他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原本优异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担心。父母也觉得奇怪,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就学不会骑自行车呢?

“如果不是一位好心的老师,我说不上会成为什么样子呢!”旅行家对我说。

那是他初中时的一位老师,那是他平生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骑自行车带着少年旅行家到野外去春游。休息的时候,他非常柔和地说:“你上去吧,有我扶着呢,你在许多方面都是天才,骑车上当然也是!”

他的语调和声音使那个少年恢复了信心。他听话地跨到了车上。老师一直在后面扶着,少年越蹬越快,看他骑得越来越稳,老师悄悄松开了手。

突然,少年一回头(),发现老师早已松手,车子一下子倒了,少年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但他不像过去那样垂头丧气,而是大笑着把车子扶了起来。

“骑车就是这样简单,”老师说:“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简单,因为你是天才,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

旅行家最后总结道:“尽管我不是天才,但是能在十来岁的时候遇上一个称我为‘天才’的老师,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我走遍了整个*,见过许多孩子,但像我这样幸运的孩子少之又少。他们经常被蠢才骂为蠢才,于是他们就真的被蠢才变成了蠢才。”

第2篇:天才变蠢材的哲理故事

有个一对夫妻,他们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因为儿子不但学习好,而且记忆力超强,不管是古诗还是故事,只要看一遍就能倒背如流。于是夫妻俩人到处炫耀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还让孩子当众表演。

儿子很烦当众表演,可又不能不听父母的话,渐渐的儿子的心里有了抵触情绪。

有一天,夫妻俩又让儿子当众表演的时,儿子开头背的很顺,后面竟然磕巴了,这时人群里传出了几声轻笑,儿子心里一慌后面的就背不出来了。

观众看见他呆呆的站在那里,手足无措的'样子,都忍不住笑着喊:什么呀!还天才哪?我看像蠢才。哈哈孩子的父母听了非常生气,认为儿子丢了他们的颜面,回去对孩子又打又骂,并且警告他以后绝对不能在出现背不来这种情况。

儿子本来被外人笑的心慌,又被父母骂了一顿,他感觉委屈地坐在床上,看着那些书头脑里却一片空白,什么也记不住了。

第二天,父母又带儿子去表演的时,他看见那些近乎嘲笑的面孔,脑子更是一片空白,连以前记住的古诗和故事都忘了,站在台上一句也背不出。

夫妻俩红着脸的把孩子领回家,他们想也许是儿子这一阵演出累了,休息一段就好了。可不久他们发现儿子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以前是过目不忘,现在是刚刚看过就忘了,以致考试的时常常不及格,老师找了好几次家长。

夫妻俩心想儿子是不是病了,但是看了很多医生,都说孩子智力测试正常,也许是心理障碍!

这可急坏了对夫妻,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好好的儿子怎么会从天才变成蠢才了?

【天才变蠢材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1.有关天才的哲理故事

2.随变与自我的哲理故事

3.缺陷变优势哲理故事阅读

4.数学天才故事

5.天才与爱故事

6.少年天才白居易作文

7.天才经典故事

8.人变情亦变亲情故事

第3篇:蠢儿与天才

有人说世界上的幸运儿便是那些天才,上帝不仅给了他们完美的头脑,还给了他们高贵的气质。他们认为他们(指天才)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羡慕他们(指天才),可谁知道光鲜的背后竟是不懈的努力和勤苦的汗水!人们只看到表面,却不了解真实。着名的天才数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天才是1%的智慧加上99%的汗水!”初一时,我曾学过一篇古文,名为《伤仲永》,讲的是一个孩童从天才沦为庸才的故事。读了这篇古文我感受颇深,上天将那1%的宝贵智慧赐予了他,他却不好好珍惜,最后沦为平常人。这也告诫了我们:不管你天赋有多好,如果荒废学业,最后也会沦为平常人,什么事也做不好。再说说蠢才罢!对于他们来说,上帝实在是不公平,什么也没有给他们,反而给他们留下一大堆困难,他们开始抱怨,可是这样的抱怨又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更庸俗罢了。他们其实也可以成为天才,可是他们不懂得创造和努力。既然没有与生俱来的才智,为什么不努力去蓄满那1%的空缺呢?也许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成功不会来的太快,可却比白白得到的更有意义!通往成功的路上总会有一些荆棘,不管是天才还是蠢儿都必须接受考验。我认为上帝是公平的,他虽然给了他们(天才)聪明的头脑,可如果不好好珍惜,最终也会变为常人。他虽然给了他们(蠢儿)笨拙的头脑,但也使他们得到了更多磨炼的机会,让他们走向成功。天才与蠢儿的差距其实并不大,只是看你对待事情的态度罢了。往往蠢儿的成功比天才的成功来的更实在些。

第4篇:天才哲理故事

他一直被人称为标准的“天才”。父亲是教授,母亲是副教授,这让他的遗传基因得天独厚。

2岁时,他能口齿伶俐地背诵不少唐诗宋词,《大学》和《论语》的相当一部分也能背得像模像样。

4岁,他能准确无误地认清1000余个汉字。

小学,他仅仅花了3年;别人要学6年的中学课程,他用4年时间全部消化。12岁那年,他成为了某所大学的少年班学生。接下来,读大学,出国留学,等到他揣着硕士*从海外归国时,还不满19岁。

一位民营企业高薪聘请了这位青年英才。可不到半年,他愤然辞职了。作为一名“海归精英”,一直被人称赞为“天才”的他,实在忍受不了连小学也差一年才读完的民企老板的指手划脚。很快,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遗憾的是,上帝不因他是一名人人知晓的天才就给他创业伊始必遇的艰辛和挫折大打折扣。他仍被人视为“天才”,但他在公司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上却是糊涂汉。结果,他的公司在垂死挣扎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接受最终的失败。

一所大学当即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去学校任教。但,当他看到数年前自己的一位年少同窗,当年成绩比他差很远,脑瓜比他笨很多,却已经成为副教授,而作为天才的他,竟然只是位讲师时,他的心里很不舒坦,甚至可以说极不平衡。心理的失衡使他对教学始终无法提起更多兴趣,也导致了第二年没有接到学校的续聘书。

祸不单行,再次遭受失败打击的他因为心情郁闷致使脾气日渐暴躁,恋人选择了离开。

在父母的鼓励下,他信心百倍地去众多人才市场应聘过各类工作,却总因这样那样的缘故,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荒废了一年又两个月的时光后,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这不仅给他带来深深的痛苦,更带来了急切的责任感——他,必须马上找到工作排遣痛苦,也让年迈的母亲放心。

偶然的机会,读到一则新闻,*大学某高才生在卖猪肉。新闻使他豁然开朗,他压低脑袋走进了菜市场。他瘦弱的手臂举不起笨重的猪骨砍*,他唯有选择贩卖萝卜青菜。

依旧有许多人喊他“天才”,并非讥笑,而是习惯。当记者闻风而来采访他时,他的话语有点冷漠也有些无奈。他说,天才的称号有时是一种累赘,并不是夸耀,更不是优势。

第5篇:愚才*甜蠢才*的故事

从前有兄弟二人,弟弟在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发高烧烧坏了脑子,说话做事都有些冒傻气。

有一次,兄弟两人要到一位前辈家里去拜访。临行前,哥哥嘱咐弟弟说:“这次啊,你跟着我到人家府上去做客,千万不要再犯傻了,不然,会叫人笑话。进门见了人要作揖说:‘伯父好!’走的时候再作揖说:‘伯父再会!’除此之外,就不要再轻易开口说话了。”弟弟满口答应说:“我知道了,放心吧哥哥。”

兄弟俩来到这位前辈的家中,进了门,见过主人。弟弟彬彬有礼地向主人作了个揖,说:“伯父好!”主人连声“好懂事的孩子!”哥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暗想:弟弟果然长进了许多。

寒暄一番后,兄弟俩坐了下来,主人一边和他们说话,一边吩咐仆人把茶水和果品端上来。仆人端来了茶和一盘蟠桃干。弟弟看了看蟠桃干,便用手推着问哥哥:“这是什么东西呀?”哥哥一瞧,生气了:这么普通的东西你都不认识,难道是存心在别人面前丢我的脸吗?这么想着,就没好气地对弟弟说:“愚才!”过了一会儿,仆人又端来一盘橄榄。弟弟又盯着橄榄端详了许久,好奇地问:“哥,这又是什么呢?”哥哥更生气了:你这小子,忘了我是怎么教你的吗?于是不耐烦地骂了句:“蠢才!”

终于该告辞了,主人把兄弟俩送到大门口,客气道:“招待不周,请多原谅。”这会儿,弟弟开口了:“招待得还可以。只是刚才吃的第一个愚才,虽然有些*,但还有甜味,那第二个蠢才,就全是*的了!”主人听得目瞪口呆,哥哥又恼又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位弟弟的头脑过于简单,他将哥哥的气话当成了知识,并且机械地搬用,结果当然会令人啼笑皆非。

第6篇:愚才*甜蠢才*小故事

从前有兄弟二人,弟弟在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发高烧烧坏了脑子,说话做事都有些冒傻气。

有一次,兄弟两人要到一位前辈家里去拜访。临行前,哥哥嘱咐弟弟说:“这次啊,你跟着我到人家府上去做客,千万不要再犯傻了,不然,会叫人笑话。进门见了人要作揖说:‘伯父好!’走的时候再作揖说:‘伯父再会!’除此之外,就不要再轻易开口说话了。”弟弟满口答应说:“我知道了,放心吧哥哥。”

兄弟俩来到这位前辈的家中,进了门,见过主人。弟弟彬彬有礼地向主人作了个揖,说:“伯父好!”主人连声“好懂事的孩子!”哥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暗想:弟弟果然长进了许多。

寒暄一番后,兄弟俩坐了下来,主人一边和他们说话,一边吩咐仆人把茶水和果品端上来。仆人端来了茶和一盘蟠桃干。弟弟看了看蟠桃干,便用手推着问哥哥:“这是什么东西呀?”哥哥一瞧,生气了:这么普通的东西你都不认识,难道是存心在别人面前丢我的脸吗?这么想着,就没好气地对弟弟说:“愚才!”过了一会儿,仆人又端来一盘橄榄。弟弟又盯着橄榄端详了许久,好奇地问:“哥,这又是什么呢?”哥哥更生气了:你这小子,忘了我是怎么教你的吗?于是不耐烦地骂了句:“蠢才!”

终于该告辞了,主人把兄弟俩送到大门口,客气道:“招待不周,请多原谅。”这会儿,弟弟开口了:“招待得还可以。只是刚才吃的第一个愚才,虽然有些*,但还有甜味,那第二个蠢才,就全是*的了!”主人听得目瞪口呆,哥哥又恼又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位弟弟的头脑过于简单,他将哥哥的气话当成了知识,并且机械地搬用,结果当然会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