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2-13 22:25:16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切情意。

最新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2、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诗歌,理解题目,朗读题目

1、欣赏歌曲《送别》,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学生板书课题并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

二、自读两首古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读准诗中多音字及难读生字。

2、反复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文中注释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重点学习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从相送时间之久体会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⑵抓住关键词“孤帆”、“远影”、“碧空”,体会诗歌语言特点。

⑶小结古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感受古诗意境。

四、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教师有感情诵读,学生诵读。

2、体会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验证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想象送别情景,体会送别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五、升华主题,读写结合

第2篇:《古诗两首》最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第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最新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想象体会、编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正音。

2、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五、畅谈发现

1、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有什么要对小草说的吗?

3、小结:

小草虽然毫不起眼,但是它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自主试写“未、店、枯、荣、菜”,评价再写。

3、教师指导书写“追、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枯木逢春枯树光荣

2、听写:

未来追赶枯树烧火光荣洗菜青菜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

正音。

2、个别读:

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疏疏、未、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1、认读生字:

住宿徐徐篱笆稀疏未来

2、赛读古诗:

师读──生读──小组读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

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

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

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课后反思】

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赏读,不在解释词句的意思。

第一首古诗首先以问题带学生入境,通过看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再在学生的自读自悟、组内讨论、全班交流中入情。朗读从读通──读懂──读美──背诵体现层次的递进*,特别是背诵这一环节,用口语交际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然是一举多得。

绘画是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第二则古诗意境优美,画面生动,让学生给诗配画,把古诗教学形象化生动化了。在赏读环节上设计了让学生给课件配乐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快慢、语调、情趣等有了充分的练习,学生喜欢。

第4篇:《古诗两首》最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

课件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

板书设计:

6、古诗两首

大人:耕与知

四时田园杂兴快乐

小孩:学种瓜

蓬头侧坐

小儿垂钓聪明、可爱

招手不应人

课后小记:

第5篇:《古诗三首》最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读“安西”。学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的具*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算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再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是“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根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第二课时:《赠汪伦》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1)(不敢高声语)(2)白发三千丈(3)(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缘愁似个长)低头思故乡

(4)(朝辞白帝彩云间)(5)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导入。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对李白的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便于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

三、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课时:《别董大》

授课时间:

一、审题导入。

1.审题,引出是送别诗。

2.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沧县人,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后,他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直至做到散骑常侍,因此世称“高常侍”,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唐书》也著录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遗失。现存《高常侍集》,有诗87首。

3.诗人在送别董大时的情景如何,会说些什么呢?

二、理解诗文。

1.感悟诗文,学生自由读诗文。

2.明确学习目标。

(1)读懂加点词和每句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结组学习,准备汇报学习成果。(全体参与)

4.理解指导。

(1)前两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2)学生谈感受(景象凄凉),体会读。

(3)诗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最后两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说呢?

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庭兰虽然身怀绝技却常无人赏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庭兰的。

(5)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莫”、“谁人”)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体会、表达诗情。

三、课外拓展与能力提高。

1.激趣导入:古代送别诗还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几首。

《赠汪伦》《夏口夜泊别友人》《送桂阳孝廉》

2.能力运用实践。

(1)体会几位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2)发现诗人的优秀品质。

(3)发现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4)其他课题(自拟)汇报时可以结合其他的诗。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3.组织学习结果交流,鼓励学习精神。

四、小结。

古诗词是一个丰富的宝库,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动大量阅读。

第6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十二)

本课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3单元的第一课。教材结合单元主题花选编了两首描写春花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所见。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等不同角度写花之状态。后两句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流连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动静相应,有声有*,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写他在春天兴冲冲地去游园,但是园主人不在家,本是败兴之事,但是由于春花之故,使他的诗充满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彩。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唐诗,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含义有初步的感悟,但受年龄限制,对诗句中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感觉较为困难,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另外学生生活在市区,对繁花似锦的景象印象不深,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利用好图画,唤起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回忆和向往。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体会春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生说)

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仙境。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配乐范读古诗)

好,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课件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中读懂的讲一讲。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播放繁花的图片)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来赞叹这欣欣向荣的春天。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和着音乐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三、总结学法:(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春天景*的古诗《游园不值》。

四、学习《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1)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3、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怜:爱惜。

(6)汇报小结。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4、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

屐齿/

印/

苍苔,小扣/

柴扉/

久/

不开。

春*/

满园/

关/

不住,一枝/

红杏/

出/

墙来。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观察书上插图)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3)指导感情朗读。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4)指导背诵课文。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走到黑板挂图前,加入动作)

五、拓展延伸

春天的景*是如此迷人,你们观赏到这美景时心情怎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你们的心情。(可吟诗、画画、习作等)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读好古诗、背诵好古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古诗进行翻译,最好是字字落实,有的也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对于关键字,必须知晓它的意思;前两个是基本要求,第三则是对古诗的意境有所感悟,尽可能的走进诗人的世界,揣摩诗人的心境,对古诗的主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对于第一个目标的达成,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第二个目标要教师辅助完成,对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则需要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第一,要借助图画、音乐来创设和渲染情境,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把学生带入诗的特定情境中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第二,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到的内容,说说《游园不值》中描绘的景象,注意说出感受到的诗人当时的心情。以求真正领略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只有进入意境,才能有感情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