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08 17:35:4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范文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

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检查预习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生: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三.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朗诵感悟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附课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

象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象茁壮成长的小树,

再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案]相关文章:

第2篇: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丁冬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阳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第3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的摇篮。它记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人的精神,谱写了**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人、*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战争中亲密的*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小资料】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七公里,曾是党*所在地。毛主席的《为*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当时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120师359旅响应党*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礼堂和*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例如1942年5月,在*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1945年4月,在*大礼堂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的著名报告。

延河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道理。

第4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3、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三、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认读的字:强调“鉴”“馁”“剥”的读音。

要记的字:先进行分类,再针对字形或字音进行重点识记。

停写有困难的字。

2、认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课后第3题的词语。

3、指导读难读的句子。(出示自认为较难读的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交流。

四、走进实例,见证勤奋。

1、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课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一个是童第周的事。)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课文中的两个人都成功了吗?那么他们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2、3小节,找出有关他们成功和勤奋学习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⑴、自由朗读第2、3小节,⑵、用--------划一划写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⑶、用波浪线划一划他们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句子。

3、司马光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师简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获得成功的见证,是他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呢?

(2)那么,司马光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⑴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⑵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3)、抓住“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抓住“警枕”

“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

(4)、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4、童第周

(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说)(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2)过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相机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追问:从他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

(3)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

5、对比出理。

(1)把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做个比较,看看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不同之处是司马光从小很聪明,童第周从小学习成绩很差。

相同之处是他们最后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们都很勤奋。

(2)假如让你们给两位名人各送上一句合适的名言,你觉得送什么好?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送给童第周: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6、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五、学习写法,明确方向。

1、作者怎么不举例我们班xxx呢?或者举例我们学校的老师啊。

(别人不知道呀)

是啊,这里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同学们,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自己勤奋学习了吗?你是怎样勤奋的?如果你没有勤奋,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奋学习?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夜以继日编巨著

童第周以勤补拙成大家

第5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3、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三、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认读的字:强调“鉴”“馁”“剥”的读音。

要记的字:先进行分类,再针对字形或字音进行重点识记。

停写有困难的字。

2、认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课后第3题的词语。

3、指导读难读的句子。(出示自认为较难读的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交流。

四、走进实例,见证勤奋。

1、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课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一个是童第周的事。)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课文中的两个人都成功了吗?那么他们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2、3小节,找出有关他们成功和勤奋学习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⑴、自由朗读第2、3小节,⑵、用--------划一划写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⑶、用波浪线划一划他们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句子。

3、司马光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师简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获得成功的见证,是他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呢?

(2)那么,司马光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⑴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⑵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3)、抓住“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抓住“警枕”

“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

(4)、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4、童第周

(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说)(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2)过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相机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追问:从他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

(3)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

5、对比出理。

(1)把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做个比较,看看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不同之处是司马光从小很聪明,童第周从小学习成绩很差。

相同之处是他们最后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们都很勤奋。

(2)假如让你们给两位名人各送上一句合适的名言,你觉得送什么好?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送给童第周: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6、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五、学习写法,明确方向。

1、作者怎么不举例我们班xxx呢?或者举例我们学校的老师啊。

(别人不知道呀)

是啊,这里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同学们,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自己勤奋学习了吗?你是怎样勤奋的?如果你没有勤奋,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奋学习?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夜以继日编巨著

童第周以勤补拙成大家

第6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

学生视角:

延安在*战争时期是党*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的摇篮,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又有什么意义呢?

难点: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传统的教育。

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介绍、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