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速作文摭谈

发布时间:2024-02-07 22:46:43

快速作文,自古有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近代易宗夔《新世说》等笔记中有文学、捷语夙慧等门类就记载了不少,像曹植七步成诗、王勃即席写成《版王阁序》等美谈佳话,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中《作文最速》就汇集了36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轶事。前者如李弼代皇帝信口宣诏,而诏上竟然一个字也没有;后者如元康在*天雪地的战场上起草檄文,快速到笔不及冻。可见快速的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并非是今日才开始的。

无疑,书面的快速作文与口头的快速作文要互相配合,但口头与书面的快速作文都取决于快速思维能力的培养。嘴快笔快决定于脑瓜子快。据科学检测,大脑细胞多少亿,而人一生只利用到几万分之一。人类如何更多地利用脑细胞,发展思考力,是脑科学研究的迫切课题。快速作文可以促进人类智力的开发,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无疑又可促进快速作文。遗憾的是从快速作文的角度来研究思维能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还不算很多。不研究快速思维而一味训练快速作文,是舍本逐末、竭源溯流的做法。临场的快速思维训练内容很多,但一般不会离开快速审题、快速命意、快速聚材、快速构思、快速施技等等。如何快速作文,只有抓住了这些才可以说执住了牛耳,抓住了主要矛盾。现在总结出来的快速作文法甚多,无疑都很珍贵,但有的显得表层一些,琐细一些,如何进一步科学化、理论化,急待深入研究。

关于快速作文摭谈

快速思维训练的根本关键在于扩大学习视野,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知识素养。

快速思维不能建立在沙滩上,真空里,所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历代文坛朝政中众多快速作文高手,如刘穆之、刘定之、岑文本等无不是博通经典、学富五车,而且大都有丰富的阅历,做到了朝廷一级的大官,其文化氛围是应对有鸿儒,往来无白侗。没有这种学识和闲历,他们也是难以快速思维、快速成文的。因此,快速思维训练的前提是让学生充分地接触社会实践,更多地接受些书本知识,而且很多相应措施,如尽可能走出校门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尽可能订阅书刊杂志等要跟了上来。否则总有江郎才劲源头枯竭的一天。

快速作文的语言载体即文字,为文本要反复历练,不能有丝毫放松。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文字书写、标点卷面等是快速作文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是谈不上作文,更谈不上快速的,因为审题、命意、选材再好,没有好的文字、文本予以承载、表述,就无文章可言。目前的情形是颇为忽视。笔者曾现场观摩过几堂快速作文训练,其文卷大多潦草不清,有的依稀不辨,几近于蝌蚪文、鸡爪迹速则速矣,文则无文。如此训练,久而久之就成了恶习,遗患终身。

快速作文训练的实验要听得不同意见。目前的快速作文热,笔者以为要适当降温,甚至要冷一冷。冷静地思考一下:究竞怎样才快速得起来,快速得有效果。比如,众人皆知,快从慢来,先慢速作文,把一切基础打好,然后徐徐加速,逐渐快了起来。如同走路,先走稳,再走快,再飞跑。因此,慢速作文就很有可取,不能一概抹煞。事快三分毛,慢工出细活的古训也许还有一定意义。如快速作文实验有不有时、地、人等条件的限制?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快速上来,还是选择一定的阶段?是选中了能指导学生快速作文的教师有重点地实行,还是一呼啦人人上马、处处开花呢?这都是值得深思的。

总之,快速作文是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可行*的科学论证分析,是难于马到成功的。

第2篇:文言文教学摭谈

钱梦龙先生撰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是探讨文言文教学出路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钱先生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1]在基本上还是“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钱先生的这番话,显然是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的。可是,在时隔六年——“人文*”已作为语文课程的*质写进《标准》,“具有文学鉴赏能力”也已在语文《大纲》中成为一大教学目的,重视“文”已经是人们的共识——的今天,钱先生所谓的“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已经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真正需要人们加以警惕的似乎已不是“无文”的做法,倒是现实中存在的有“文”而无“言”的倾向。张雨仁先生曾以自己两次听课的经历,对文言教学中存在的“要么上成纯粹的古汉语课,要么上成文章分析课(且是架空分析)”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有意思的是,所谓“纯粹的古汉语课”,是张先生1997年听的一堂课;而上成“文章分析课”的那一堂课,则是2000年12月份上的。[2]这两堂课刚好可以作为两个时期文言文教学的典型代表。对于“好端端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硬被肢解成教师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一堆语言材料”(张雨仁)的做法,人们早已是弃之如敝屣,再不会有什么市场了。可是,对于张雨仁先生所批评的“文章分析课”,却极有可能在当前空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为人们所认同甚至提倡因而大行其道。这种倾向,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份表格。这是人教社编审周正逵先生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所写的一个“编写说明”。虽然它不是针对于全国通行的人教版语文新教材的,不过,从内容来看,对后者也有着很强的适用*(按,周正逵先生同时也是全国通行新教材的编者)。

第3篇:中考作文高分技巧摭谈

作文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它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在众多优秀作文中脱颖而出,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取高分。纵观20xx年中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文章中无不闪烁着一个“精”字。

一、精深的主置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作文没有高远的主题就会显得低俗浅薄。只有积极、精深主题才会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如湖南邵阳20xx年中考满分作文《冬天里的一缕阳光》就是撷取生活中的小片断,通过描写“一句叮咛”、“一份关怀”来体现赞美美好生活的大主题。又如湖北荆州市某考生的《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就是用“童稚之声——短笛无腔信口吹”、“豆蔻之声——羌笛无须怨杨柳”、“花季之声——玉笛叫空阔”三个小标题,写出自己“童稚”时喜欢吃田鸡肉,“豆蔻”时懂得青蛙是益类动物,“花季”时积极宣传保护青蛙及有益动物。这成长的声音吹响了“保护生态”这一大主题,从而夺得了高分。

作文中,我们同样也可以从极其普通的身边小事中挖掘出鲜明深刻的主题。如汇聚厚重历史的老传统;凝聚时代气息的新气象;颂扬祖国河山的美好;倡导绿*环保的重要……总之,生活的丰富多彩都可变为我们作文的异彩纷呈,使文章意蕴高雅,质感厚重。

二、精妙的开头

常言道:“明眸善昧第一瞥”,文章有一个精妙的开头就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20xx年全国中考满分作文中有这样几种成功的开头:

1.环境渲染气氛法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个世界,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处不在,角落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手捧着一张张写满愁容的试卷我感到未来的渺茫,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戚的时候了。

(牡丹江市一考生《看着前方》片段)

文章开篇环境描写的巧妙运用,创设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已将人物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扣住了读者心弦。

2.名言诗句引用法

孙子兵法云:千千为敌,一人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

(广西河池一考生《战胜自己百战不殆》片段)

开篇即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名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3.设问反问悬念法

这条街你熟悉吗?熟悉。

你聆听到这街的声音吗?没有。

你欣赏过这街的美景吗?没有。

(苏州一考生《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片段)

此文以设问句起笔,开篇就设置悬念,老街既然熟悉,却为什么没有聆听过声音也没有欣赏美景?这不是与文章题目矛盾吗?开篇就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4.开宗明义题记法

爱,无声,照亮了天空。爱,无言,滋润了心田。多想留住一段时光,留住你的容颜。你的馈赠如那滔滔江水,一生用之不竭。

——题记

(山东淄博一考生《父亲的馈赠》片段)

作者巧妙运用题记,把文章的主旨表达出来。

5.自然起笔法

这是一种把事情的开头作为文章开头的自然起笔法,它的风格朴素自然,有韵味天成的效果。

“学校三令五申说不准带手机到校,你们家长为什么老是纵容孩子,不与学校保持一致呢?”老师最后几句话几乎是吼出来的,满含不满与责备。妈妈小心翼翼地赔着不是,那神情那态度哪是她平常的样子嘛?

(四川成都一考生《拥抱》片段)

这样开头简洁明了,一下子就将读者带人了情境中。

三、精彩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精彩的情节仿佛引领读者在旖旎风光中穿行,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横看成岭侧成峰”或“曲径通幽处”使读者在曲折与起伏中心潮澎湃,获得无限乐趣。

为了优化情节,追求曲折有致,有些作品或张弛有度、或悬念迭起、或虚实相生、或双线交替,跌宕起伏的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情节突转”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期末考试到了,我聚精会神地趴在桌子上复习着。不知何时,阳光笼罩了我,使我额头沁出了汗珠。这时,数学老师又一次敲响了我的桌子:“你,坐到那边去考试。”我愣住了。老师竟然对我如此不信任!老师对我的成见竟然有这么深!我再也忍耐不住,泪水就要冲出眼眶了。老师也愣住了,随即,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轻轻地对我说:“这里太晒,影响你做题。”

原来如此。原本以为老师误解了我,谁知却是我误解了老师!我的泪水不由地流了出来……

(山东济南一考生《阳光灿烂的日子》片段)

本是一件考试时调换座位的平常小事,被作者精心打造,使文章前后情节突转,波澜顿生。

四、精当的措词

“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水不在深,有仙则名。”作文中的措词更不在多,精当的措词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显著效果。

时间如白驹过隙,滑过爸爸的背,掠过爷爷的胡子,穿过我的指间,而我的童心也长大了。

(浙江温州一考生《长大的童心》片段)

“滑”“掠”“穿”三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时光飞逝,“我”的童心就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如果天空不宽容,容忍不了风雨雷电的一时肆虐,何来它的辽阔之美;

如果大海不宽容,容忍不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何来它的深邃之美;

如果森林不宽容,容忍不了弱肉强食的一时规律,何来它的原始之美;

如果宇宙不宽容,容忍不了星座裂变的一时更替,何来它的神秘之美;

如果时间不宽容,容忍不了各*人等的一时虚掷,何来它的延续之美

是宽容成就了它们。

(一考生《告别狭隘之心》片段)

这段文字语言流畅,用词精炼,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更具思维的深度。

五、精炼的叙述

作文中或用巧妙的手法,或用恰当的顺序,使叙述顺畅精彩,但这并不意味着叙述得越多越好,而是以简洁明了为妙。只有内涵深刻、情节生动、能突出主题的具体材料才详写,次要作用的内容就只能作概括叙述。精炼的叙述使文章清晰利落,结构紧凑。如江苏南京中考满分作文《也是一堂语文课》是从不同角度选择典型事例来突出中心,有给网上的信箱发勘误信,以突出从生活中学语文的自豪感受;有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朗诵表演活动,以突出从生活中学语文的成果;有春节家庭联欢会接对联比赛活动,以突出从生活中学语文的快乐。三件事例紧扣生活“也是一堂语文课”这一中心,有真情实感,又详略有致。其中第三件事最有代表*,也很风趣,作者就突出对话与心理进行详写,而其他两事略写。这样精炼的处理有助于凸现文章主旨。

六、精细的描写

无论是摹人、状物、绘景,要让读者心领神会,作文中的描写尤为重要。精细的描写能创设生动情景、渲染浓郁气氛、刻画丰满人物。

“不能一下子放进去的!”母亲一手拿着我的脚,一手撩着仍有些烫的水朝我脚心上泼!痒痒的、暖暖的,熨帖到了身上所有的部位。热水快乐地在桶中打着旋儿,热气缭绕在桶的周围,整个房间都弥漫着木头特有的香味儿。

(一考生《凝聚》片段)

母亲对作者的关怀无微不至,作者便细腻地刻画打着旋儿微烫的热水、缭绕的热气的情态,直至读者也感受到这种温暖沁人心扉。生活细节的描绘真实细腻,又不落俗套。有了这些细节描写,一位慈祥的母亲的形象便生动饱满、呼之欲出,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七、精巧的结尾

文章的精巧结尾,使文章余味悠长,总的来说,结尾通常可以用这样一些方式:议论反问式;决心号召式;联想做梦式;哲理深思式;景物渲染式;名言点睛式……作者根据需要采用适用的方法,让读者深深地沉浸于作者创设的意境中流连忘返,掩卷后仍咀嚼玩味不已。下面的例文就采用决心号召式。

太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太阳是火,照亮了前行的路:太阳是路,引我们走向了黎明。让我们共同升起明天的太阳——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吧!

(山东省潍坊市一考生《升起心中的太阳》片段)

结尾通过对课文巧妙的仿写,再一次呼应了题目,照应开头。强烈的语气激荡读者的心扉。也有一些作者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方式结尾,例如下面的作者采用了后记呼应式:

后记:携反省一起上路,才能在上帝关上门后,发现他留出的另一扇窗。

(山东省青岛市一考生《携反省一起上路》片段)

结尾的后记与开篇的题记互为照应,它有画龙点睛之作用,可谓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八、精美的书写

文章内在的美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略了它的外表。漂亮的书写比潦草笔迹一般要高出5分左右。如果你的书写不够美观,那也一定要保证工整的笔划和洁净的文面。因为净美的文面要比邋遢的卷面好看得多,它同样也会给阅卷老师一种清爽的感觉。可是现在有些考生却没有重视书写,甚至将试卷当成了草稿纸,在上面任意涂改圈画,这真不是一个好习惯。当然,让书写精美起来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那些中考时作文得到满分的作者无不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从一笔一划做起,写好每个字,这样坚持练习,才能在紧张的考试中给作文披上精美的外衣。

但愿同学们在今年的中考作文中,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打造“精”品,这样才能让你的作文锦上添花,获得高分。

第4篇:新材料的作文审题摭谈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演变。但开放*呈逐步递增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如今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文体“四不象”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又加强限制*,是高考作文命题值得思考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又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又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它没有规定文体,而由考生自主确定文体,我们姑且称之为新材料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立意的关键。那么,如何审题立意呢?下面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一、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二、从抓住材料的关键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三、从辨明关系入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

再看一则材料: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我们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此立意即可。

四、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黄平科)

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在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直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放进沸水——跳出;慢慢加温——死了。据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从蜗牛角度看:贪图安逸享乐必酿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从萤火虫角度看: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第5篇:谈谈快速学习催眠方法

做成一件事情,方法和途径很重要。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做事如果毫无目的*,而是一味着靠蛮力,只会花费不是代价,而收获甚微。但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则有可能事半功倍。

学习催眠也是如此,如果方法得当,三五个月获得成就就会超过别人数年的辛苦所得。

催眠学习阶段的技巧:

1、催眠有三个要素,暗示、集中以及放松。任何催眠技术,不论是催眠检测还是催眠诱导以及催眠加深,都是以其中的某个要素为主,其他2个为辅。因此,一旦发现一个催眠技术,都要结合催眠三要素去分析,挖掘出这项技术主要原理是什么。

2、分析这个技术的优点,有哪些地方值得的学习和借鉴。存在即合理,既然有催眠师将其发表出来,肯定说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否则他也不会拿出来丢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以及节省摸索的时间。

3、分析这个技术存在的缺憾,应该如何去完善,并把它改造成适合符合自己*作习惯的技术,即内化成自己的技术。机械的使用别人的技术,是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催眠师的;只有变成自己的技术,自然而然的*作,才能算是真正学会催眠。

这是一项集约化的学习方法,简单易行,而漫无目的的学习方法显然是粗放型的。使用本方法,能大大加速对催眠的理解以及领悟;而其他的方法,往往是顿悟之后很快遗忘得干干净净。

第6篇:浅谈快速作文技巧

无疑,书面的快速作文与口头的快速作文要互相配合,但口头与书面的快速作文都取决于快速思维能力的培养。嘴快笔快决定于脑瓜子快。据科学检测,大脑细胞多少亿,而人一生只利用到几万分之一。人类如何更多地利用脑细胞,发展思考力,是脑科学研究的迫切课题。快速作文可以促进人类智力的开发,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无疑又可促进快速作文。遗憾的是从快速作文的角度来研究思维能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还不算很多。不研究快速思维而一味训练快速作文,是舍本逐末、竭源溯流的做法。临场的快速思维训练内容很多,但一般不会离开快速审题、快速命意、快速聚材、快速构思、快速施技等等。如何快速作文,只有抓住了这些才可以说执住了牛耳,抓住了主要矛盾。现在总结出来的快速作文法甚多,无疑都很珍贵,但有的显得表层一些,琐细一些,如何进一步科学化、理论化,急待深入研究。

快速思维训练的根本关键在于扩大学习视野,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知识素养。

快速思维不能建立在沙滩上,真空里,所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历代文坛朝政中众多快速作文高手,如刘穆之、刘定之、岑文本等无不是博通经典、学富五车,而且大都有丰富的阅历,做到了朝廷一级的大官,其文化氛围是“应对有鸿儒,往来无白侗。没有这种学识和闲历,他们也是难以快速思维、快速成文的。因此,快速思维训练的前提是让学生充分地接触社会实践,更多地接受些书本知识,而且很多相应措施,如尽可能走出校门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尽可能订阅书刊杂志等要跟了上来。否则总有江郎才劲源头枯竭的一天。

快速作文的语言载体即文字,为文本要反复历练,不能有丝毫放松。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文字书写、标点卷面等是快速作文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是谈不上“作文”,更谈不上“快速”的,因为审题、命意、选材再好,没有好的文字、文本予以承载、表述,就无文章可言。目前的情形是颇为忽视。笔者曾现场观摩过几堂快速作文训练,其文卷大多潦草不清,有的依稀不辨,几近于蝌蚪文、鸡爪迹……速则速矣,文则无文。如此训练,久而久之就成了恶习,遗患终身。

快速作文训练的实验要听得不同意见。目前的快速作文热,笔者以为要适当降温,甚至要冷一冷。冷静地思考一下:究竞怎样才“快速”得起来,“快速”得有效果。比如,众人皆知,“快”从“慢”来,先慢速作文,把一切基础打好,然后徐徐加速,逐渐快了起来。如同走路,先走稳,再走快,再飞跑。因此,慢速作文就很有可取,不能一概抹煞。“事快三分毛,慢工出细活”的古训也许还有一定意义。如快速作文实验有不有时、地、人等条件的限制?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快速”上来,还是选择一定的阶段?是选中了能指导学生快速作文的教师有重点地实行,还是一呼啦人人上马、处处开花呢?这都是值得深思的。

总之,快速作文是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可行*的科学论证分析,是难于马到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