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06 13:10:01

*需要教育家,因为*的教育需要智慧,假期读后感:做一名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教师。《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中的魏书生、顾泠沅、李镇西、李吉林等当代赫赫有名的16位教育家的经验和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迪。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作为战斗在一线的一外普通的*教师,我可能一辈子也成为不了教育家,但我可以选择做一名有智慧的信息技术老师,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得以快乐和幸福。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读后感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有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会要*作的内容,老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通过巧妙设计范例、目标分解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构成循序渐进的引导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有序竞争的环境中掌握好知识,读后感《假期读后感:做一名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教师》。

一、巧妙设计范例,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老师应努力把课程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或几个范例中,使相关问题隐含在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比如在教学《云的形成--形状补间动画》一课时,我播放了一个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theworld》flashmtv,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对动画中的一些细节创作产生兴趣,如人物头发的飘动,蜡烛火焰的跳动,只有对事物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的热情。通过这样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导入,放松了学生学习的心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兴趣中明确学习任务--形状补间动画,以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乐学。

二、目标分解环环相扣

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教学目标进行适当分解,把总目标转化为数个可具体*作的子目标,并让这些子目标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最终高效完成预定的课堂学习任务。

如在教授用flash制作引导线动画时,教师从一片树叶从高处往下落、一片树叶从高处沿着叶往下落、一片树叶从高处沿着线自然飘落、两片树叶从高处分别沿着一条线飘落,这种难度逐渐加深,有利于学生思维想象和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路跟着子目标走,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适时根据阶段*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作,从而提高效率,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个人要多思,多思出智慧。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常常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设计会更好?处处多思考,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智慧。

总之,书中这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让我们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需要智慧的,而智慧的取得是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思索的。

第2篇: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读后感850字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这本书收录了16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等名师。打开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仿佛让我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他们每一位都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被他们诸多事迹而感染。虽各具特*,但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对*教育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对孩子真诚的。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魏书生是一个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有什么啊,每个人都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关键就看你怎么走。其实怎么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觉得还是做点事情的好,()这样你会感到快乐,这快乐,只有去做,才会感觉到!"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想想自己在从事教育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把学生当做是孩子,当做是教育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着想。我想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从学生出发,凡事都以学生为主去商量,去做。我想这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启迪,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李镇西也是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位名家。其中我读到关于李镇西老师这篇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是这样,我从教这20多年来也身有感触,有爱我们才会很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学生和学生心贴心。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的内涵。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李吉林说:"我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而感到欢乐和幸福。"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学,使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张思明以带着学生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为目的,开拓了五花八门的思考题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他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落实到一切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体现在这一目标上,不是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人的关注——一种最深层次的人*的关爱,之中无私的爱。教师要始终以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从而带来思考的快乐!徜徉在书海里让人感到内质在提升。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的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第3篇:《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观后感作文550字

本书汇集了16位教育家的教育智慧。这些教育家是*基础教育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教师*成长的典范,全面地展现了*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成长历程。

"在中美两国教育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双方可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寻找中间地带是一种智慧,一种不走极端而达到集大成的智慧。"

西方学者认为*教学主要存在几种弊端:一是单一讲授的上课方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二是班级规模大,一般超过40人,多的是50人以上;三是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造成教师、学生负担沉重。有的学者甚至把*的教学特点描述为"一个受尊敬的长者传输知识给处于服从地位的年少者。"

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离开了生命之源的研究,哪怕能比较出四方形的凝重,或者圆形的包容,甚至更为华丽而实则平庸的表述,终究还会陷入空洞。在当今社会,涌动着一股人称"浮躁、浮夸、浮华"的潜流。其间,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也渐趋多元,有的为谋生,有的为应付,有的为名誉,、利益或地位,在滚滚红尘中,只要求之有道,那都是正当的。但如果加进一点爱,教育研究所必需的奉献才能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而教师所做研究中的创造才能成为一种职业的欢乐和内在需求。爱意能滋生奉献,爱意能萌发创造。爱的力量是神奇的。

爱与回归:其实,哲学上的"回归本原"原本是一个梦,人类有了梦才有进步。本原的含义太深邃,古希腊柏拉图指的是"理念",赫拉克利特指的是万物元素的"火"。至于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来说,原应回归到它的本意或本身,从以往的割裂、偏颇或扭曲中走出来,那当然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事。当代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已经走了了一个光滑的*面,*面是理想的、没有摩擦力的。但是,没有摩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我很赞同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己的工作实践--他们所熟悉和钟爱的学校、课堂和学生。

课堂教学应该"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面向未来",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只有能让学生聪明起来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4篇:《教育的智慧》的读后感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矗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第5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第6篇:教育智慧的读后感500字

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时代呼唤智慧型教师和智慧型教育,教育智慧:来了就不要再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到底从哪里来,简单的讲教育智慧从教育者的实践和思考中来,但很多时候,我们一线教师多的是实践,少的是思考,当教育智慧不期而至的时候,我们也很少总结,把这种智慧传承下去,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很难有所突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珍视、积累教育中的点滴智慧,让教育智慧来了就不要再走。

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1:一次意外创作。一次全县公开课,我上的是一节阅读指导课《坐在最后一排》,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叫乔小叶的同学眼睛近视,但老师却让他坐在最后一排,和老师赌气的缘故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后来一位叫白明的新班主任观察到了这一点,在白老师的关心下,乔小叶终于走出*影,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坐到了第一排。文章让我们懂得了这世上有最后一排的位置,但没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名为《收获》的诗,课上我让同学们谈感受,谈自己有没有坐最后一排的经历,不知是学生陌生还是紧张,没有人吱声,急中生智我提出“我也有坐最后一排的经历,只要同学们肯谈,我也可以拿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这一招很有效,几位同学站起来讲述了自己经历失败的故事。我没有食言,把《收获》读给同学们听:

诗的背景:一次全县的竞赛,我很渴望,选拔赛后校长找我们谈话,我很紧张,心怦怦直跳,遗憾的是我被安排做预备队员,我很伤心,甚至落了泪。

那是一个

雨丝缠绵的秋天

为了心中那份期盼

我奋力攀援

汗水湿衫

可无情的失败

让我汗颜

一如

那个坐最后一排的孩子

但老师的话语

想起我的耳畔

能爬上金字塔的

只有两种生物

一种是展翅高飞的雄鹰

一种是锲而不舍的蜗牛

我坦言

我算不上雄鹰

那就让我做一只

靠毅力前行的蜗牛吧

回想

坐最后一排的日子

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一如收获了

硕果累累的秋天

没想到,诗刚读完学生的掌声已经自发的响起。

启迪:“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生媚”,我体会到诗歌能达到叙事达不到的渲染情感、深化主题的功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文内容创作或选编一些诗歌,灵活的*到课堂中,如学习《**百万大*横渡长江》,我朗读《沁园春.雪》让学生领略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学习《群鹤翔空》、《斑羚飞渡》我采用诗的形式做对比阅读:雁回山,群鹤翔空,回荡着声声哀鸣;伤心崖,斑羚飞渡,连着悲壮的彩虹……。不但如此,我还逐步增加了课前五分钟诗词朗诵比赛活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读诗、颂诗、写诗的氛围日益浓厚,学生也更加喜爱有诗的课堂,记得学习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用汪国真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读后感“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垂下头颅,只是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读后感《教育智慧:来了就不要再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没想到一次意外创作让诗歌融入了我们的课堂,更没想到诗歌会为我们的课堂增添如此大的*彩和艺术力量。

案例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次作文课,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那次……”,40分钟后作文完成了,我发现80%的同学内容集中在“失败”“成功”两方面,素材范围很窄,大部分是写学习经历的,内容平淡,有些还是编造的。但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题目是“难忘,那次离家出走”,文章很新颖,充满了童真、童趣,大意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外玩耍,已近晌午才匆忙回家,慌乱中我不慎跌入路边的水塘中,为了逃避家人的责骂,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家出走。我们偷偷溜回家带了一些干粮和水,便朝“三角洼”出发了,路上我们感觉天空是那样的蓝,小鸟的鸣叫是那样的清脆、婉转。后来我们在“三角洼”野炊,直到夕阳西下,我们才在父母的招呼声中,恋恋不舍的回家。我把这篇文章当成范文在全班朗读,同学们都很兴奋。见此情景我及时地调整了授课计划,引领同学们共同分析这篇文章写的好的原因在于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然后我顺势点燃了这朵“火花”,让同学们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如发生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上的故事,家乡的传说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致很高,经过半个多月的搜集,同学们都交给我一个小专辑,起的名字更是有新意,如“家乡史话”“变迁的家乡”“家乡风情”“家庭故事”等。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同学们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更进一步了解了父辈创业的艰辛,同时提高了积累素材的意识和能力。

启迪:这一案例让我认识到,让学生作文走进生活多么重要,以此为鉴,我根据学生年龄成长特点分年级设计了学生课外写作专题,七年级是“家乡篇”、“家庭篇”、“成长的历程:童年篇”;八年级是“友谊篇”、“校园篇”、“成长的历程:成长篇”;九年级是“读书篇”、“思辨篇”、“理想篇”、“成长历程:中学篇”。三年下来,厚厚的十卷作文稿,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教学资源和人生财富。

毋庸赘言,请记住这些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吧,当意外的收获来临的时候,往往是教学智慧的一次闪光,把“光”留住的最好办法就是反思、总结、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