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你做优秀教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14 11:46:24

第二单元我说你做(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设置依据

我说你做优秀教学教案

1.初步建立口语交际的对象意识。说话有自信,能在适当的场合“大声说”、“注意听”。

2.对交流有兴趣,感受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能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注意倾听别人说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一、导入1.跟老师读课题2.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说)师总结:我说什么,“你”就按照我的要求做。

二、看图说单指令游戏

1.仔细观察图画,你发现了什么?

2.小女孩说了什么?

3.其他同学都是怎么做的?谁做的不对?你觉得他为什么会做错?

4.谁来学学这个小女孩,来玩玩这个游戏?(请一名平时比较胆小的孩子)5.你觉得她说得好吗?师:真不错!有礼貌,说的不仅大声,而且很清楚。6.我们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发指令的人应该怎样?其他的人应该怎样?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清楚说的小嘴巴)注意听别人说话。(板书)(认真听的小耳朵)

三、分组做游戏

1.出示游戏要求:标红①指令要求比较容易完成(不需要太大的动静)。②发指令的同学声音响亮,让组员都能听清(不要大声叫)。③组员认真听指令,按指令做动作。④组内每位同学都要发一次指令。

2.分组游戏,老师参与并指导。

3.选个别小组上台展示。

四、看图说多个指令游戏14.选取两组每组中的两个连贯的指令连起来说,让其他学生一起做。

2

1.看图上另一个小男孩,谁来说说他发的指令?

2.小男孩发出几个指令?分别是哪几个?

3.谁上讲台来当一当这个小男孩?

4.你发现了什么?

5.为什么你没做好呢?(请一位没有做对或者少做的同学说)

6.你是怎么做好的?(请一位全做对的同学说)师总结:说得清、听得准、记得牢(板书)

7.老师发指令,学生做:请大家把铅笔、橡皮放到文具袋里,然后把语文书、练习本、文具袋都放进书包里。

8.请几位同学上台发指令,学生做。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玩了有趣的“我说你做”游戏,你觉得玩这个游戏,有什么秘诀吗?

2.其实,不仅是玩游戏有秘诀,我们生活和学习可都离不开它们。今后,小朋友要努力学习,老师要对拥有这几个秘诀的小朋友进行奖励,加油。你说我做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说得清

板书设计

注意听别人说话。听得准记得牢回家和家长一起玩玩这个游戏,并把玩这个游戏的秘诀分享给家长。

第2篇:《口语交际我说你做》教案

一、文本教学解读

部编教材口语交际以“听”“说”能力的发展为纽带,构建了螺旋上升的口语交际体系。《我说你做》是部编本教材第一次口语交际,教材内容分四大部分:

一是导语。“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一个人发指令,其他人做动作。”两句短语。一句发出邀请,一句告知游戏规则,简洁明了。

二是情境图。图片中,左边的女孩发布指令:“请你抬起一条腿。”指令只有一个动作要求。五个孩子成各种姿态抬一条腿,离小女孩最远的一个男孩仍双腿站立。

三是游戏延伸提示。学习小伙伴发指令:“把铅笔放到文具盒里,把书合上,然后坐端正。”这个指令里有三个动作要求,需要学生认真听,把信息听全面,才能做对动作。

四是交际提示。“注意听别人说话。”“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指出了本次口语交际“听”和“说”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听”要注意听,别人发指令时,不能私下讲话,不做其他动作,注意力集中在说话者身上;“说”要大声说,声音响亮,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楚,明白指令要求。口语交际是要“知行合一”的,“规则”是“知”,“听说”是“行”。小学生知道要这样做,并不等于他们能这样做,这是需要反复练习和纠正的。如发指令的学生声音不够响,就要练习“大声说”;听到指令没有做对的学生,就需要他们再听一遍指令,把动作做正确。

本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强,游戏形式活泼有趣。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交际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本课交际要求,体验要求的重要*,获得交际的能力。

本课口语交际放在第一单元,是为了发展儿童的人学适应*。初入学的儿童,倾听习惯没有养成,倾听能力比较欠缺。在陌生的环境里,不少孩子容易紧张,发言声音比较轻。本课教学,也有助于初入学儿童建立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听别人发指令,不私下讲话,不做其他动作,注意力集中在说话者身上。

2.能大声说话,声音响亮,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楚,明白指令要求。

3.初步感受到“认真听、大声说”是良好的听说习惯,愿意在生活、学习中的合适场合里努力实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游戏激趣,理解题意

1.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1)师生做游戏:教师边说“请你跟我这样做”,边做摸头、拍肩、扭腰等动作,学生接着说“我就跟你这样做”,跟着做摸头、拍肩、扭腰等动作。

(2)归纳游戏特点:看到教师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图片:看。

2.揭题,理解“我说你做”的意思。

(1)引出课题。

今天要学习玩一个新的游戏。这个游戏主要不是靠眼睛看,而是靠嘴巴说,靠耳朵听。这个游戏的名称就叫“我说你做”。

提示:根据讲述,板贴嘴巴图片:说、听。

(2)理解“我”:这个“我”,可以是全班每一个小朋友,还可以是老师。

(3)理解“我说你做”: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

板块二试玩游戏,了解要求

1.试玩游戏,感知规则。

(1)教师发布一条所有学生都能做对的指令,如“请你摸摸小鼻子”。教师随机采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能做对动作,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要注意听别人说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听”的图标后面板贴:注意听别人说话。

提示:师生互换角*多玩几次,引导学生感知“注意听别人说话”的重要*。

(2)教师放低关键词语的声音再发布一条指令。如发布“请你拉拉两耳朵”,把“两”字的声音放低。学生有的拉一只耳朵,有的拉两只耳朵。

提示:先请做的不一样的两个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拉一只耳朵或拉两只耳朵,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一听的人要注意听,说的人也要大声说。在“说”的图标后面贴: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

提示:师生互换角*多玩几次,引导学生感知“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的重要*。

2.游戏小结:游戏要做得对,不但听的人要注意听,听清楚,还要说的人大声说,说清楚。

板块三观察图画,明晰要求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小女孩发布了什么指令。

2.再次观察课文插图,根据她发布的指令说说:谁做对了,谁做错了。

3.说说做错的小朋友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师相机再次明晰两条口语交际要求。

可能原因一:小男孩离发布指令的小姑娘最远,小姑娘发布指令的声音太轻,所以小男孩可能没有听清楚。

可能原因二:小男孩没有集中注意听。

4.强调游戏规则:注意听,听清楚别人说的话;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

板块四开始游戏,体验乐趣

1.尝试游戏第一关:“我”说一条指令,“你”做动作。

提示:可以教师发布指令,如“请你站起来”,也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发指令,其余学生做动作,师生交互评价,形成交际的场。

2.提高难度第二关:“我”说两条指令,“你”做对应的动作。

提示:教师连续发布两条指令,如“请你站起来,把凳子放到桌子下面”;也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发指令,其余学生做动作;师生交互评价,形成交际的场。

3.终极过关第三关:“我”说三条指令,“你”做相应的动作。

提示:教师发指令,如“请把铅笔放到文具盒里,把书合上,然后坐端正”。教师再发指令:“请把铅笔从文具盒里拿出来,把书打开,然后坐端正。”其余学生做动作。师生交互评价,形成交际的场。如班级学生表现出*,也可让学生来发布指令。

板块五变换花样,享受快乐

1.活动设计一:“司令说”。

(1)宣布游戏规则:选一人做司令,其他人做士兵。司令在发布命令前有“司令说”三字,士兵就按命令做动作;如果没有“司令说”,士兵则拒绝做动作。

(2)师生一对一示范。

(3)教师做司令,全班游戏。

(4)每组一个男生,淘汰制做游戏。

(5)每组一个女生,淘汰制做游戏。

提示:各游戏环节均要相机结合说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从“认真听”“大声说”两个维度进行点评。

2.活动设计二:按组发指令。

(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组,教师给每个组发不同的指令。如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教师可以发指令:第一组同学请起立,第二大组同学请趴下,第三大组同学请蹲下。

(2)三组同学必须等教师发完所有指令才能做动作,不能听到自己组的指令后就做动作。

提示:引导学生从“认真听”“大声说”两个维度进行评价,交流感想。

3.活动设计三:看动作发指令。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发指令,其余成员背对教师;

(2)发令员观察教师做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并根据教师演示的动作进行描述,发出指令。

(3)其余小组成员根据指令做动作。

(4)小组内成员演示动作与教师所做动作一致且人数多者获胜。

提示:引导学生从“认真听”“大声说”两个维度进行评价,交流感想。

4.课堂小结,总结交际小窍门。

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说的人,大声说;听的人,注意听。这样动作才能做得又快又对。

提示:鼓励学生下课的时候,可以和小伙伴再玩玩这个有趣的游戏,也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第3篇:《我说你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插图和倾听老师的讲解,能够清楚地知道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能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注意倾听别人说话。(重点)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和口语交际能力。(难点)

课前准备

提前放置在办公室的一本书。(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脸着急):哎呀,我怎么这么糊涂!书竟然落在办公室了!

生(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帮你去取!

师(故作镇静):好吧!×××,请你到我的办公室去,在靠门左边第二个柜子的最下一格有一摞书,那摞书从上往下数第二本是我今天要用的作文书,请你帮我取回来。

生1:(听得很仔细,一边听一边小声重复,然后快速跑出去。)

师(故作轻松):这下好了!请大家把学习用品准备好!语文书放在书桌的左上角,练习本放在语文书上,从文具袋里拿出铅笔和橡皮,放在练习本上。

(生照着老师的要求做,几个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生1:老师,您的作文书取回来啦!(回到座位上坐好)

师(看看作文书,点点头,故作惊讶):他怎么找得又准又快?

生2(抢着回答):因为老师告诉他作文书在哪儿了,他照着做的。

师:如果让你去取作文书,你能这么快就找到吗?

生2(低着头,挠挠脑袋):不能,老师您当时说的话太多,太长了,我根本没记住。

师(望向×××):那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1:老师,您虽然话说得多,但是说得很清楚,我都听见了!我把您的话都记在心里,到了办公室照着做就找到了。

师:看来,要想把别人交代你的事情做好,认真听清楚要求很重要,同时要想让别人听清楚,说话的人应该大声说,清楚地说,让别人听清、听懂。(板书: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注意听别人说话。)

设计意图:建立在生活实际基础上的交流与指导更能“接地气”,让学生立足实际,感悟到“说清”与“听清”的重要*,为后续的口语交际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继续情境,明确要求

师:刚才在×××取作文书的时间里,老师要求大家做了什么事?

生3:老师要求我们拿出语文书、练习本、铅笔和橡皮,并把它们摆在桌子上。

师:老师在要求大家摆学习用品的时候,还提出了具体的摆放位置。请大家看看,你们摆放的位置一样吗?

生(相互查看,摇*)

师:老师提出的是同样的要求,为什么大家的做法不一样呢?

生2:因为有的同学听清楚了老师的要求,有的同学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生3:老师站在讲台上说的,说话的时候声音有点儿小,后边的同学有点儿没听清楚。

师:看来,要想让别人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必须做到两点——

生(齐声读板书内容):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注意听别人说话。

师:好,现在老师重新提出摆放学习用品的要求,请大家照着做——语文书放在书桌的左上角,练习本放在语文书上,从文具袋里拿出铅笔和橡皮,放在练习本上。

(生纷纷按照老师的要求摆好,没有一个摆错学习用品位置的。)

设计意图: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不如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在具体的经历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听清”“说清”的重要*。

三、游戏活动,戏中明理

1.第一轮游戏:老师说,大家做。

师:请大家把铅笔、橡皮放到文具袋里,然后把语文书、练习本、文具袋都放进书包里。

(生照做,教师根据学生活动情况点评,鼓励学生认真听清命令。)

2.第二轮游戏:同学说,大家做。

生1:请大家站起来,一起拍手,再一起跺脚。

生照做,教师也跟着做,并总结:听得准、记得牢、说得清。

3.第三轮游戏:我来说,你来做。

分小组活动,一人发布命令,其他人照着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课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本环节的三轮游戏,由简单到复杂,由听命令到发布命令,使学生明白不仅要听清,更要说清。实践引导中总结要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

四、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玩了有趣的“我说你做”游戏,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生1:玩过游戏之后,我明白了只有认真、仔细地听清楚别人说的话,才能知道别人要我们做什么。

生2:我以前说话声音太小,妈妈说我,我也没在意。现在我知道了,说话声音小,别人就听不清楚你在说什么。

生3:我以后要大声说话,让别人听得清楚,在听别人说话时也要认真听,知道人家要告诉我什么。

(师指黑板,全班齐读板书。)

师:回家以后也和家里人玩一玩“我说你做”的游戏吧,而且还要把我们总结的活动秘诀告诉他们啊!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学生明确了“我说你做”的方法,将整个活动延伸至生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根据这个总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口语交际活动课。

1.有情境才“能说”。

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不能局限在课堂里,把它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引发学生交流。本节课开课伊始的两个情境,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实际却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连,甚至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孩子们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自然有什么说什么,完全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压抑感和局限感。

2.有氛围才“敢说”。

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胆小、害羞的孩子,没有当众大胆表达的习惯和胆量。因此,我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互动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游戏活动的趣味*巧妙地引领这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角*体验中,放开自己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而且在活动中他们也对“大声说话”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相信他们以后的语言表达会更自然,更大方。

3.知道重要才“会听”。

一年级的孩子大都不会倾听。他们年龄小,对于新鲜事物感到无比好奇,课堂上的表现通常是一双双小手举得很高,*子急的孩子甚至站起来嘴里不停地喊“我来”。他们常常忽略了课堂是需要倾听的,忽略了倾听的重要。要想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要先使他们学会倾听别人的表达,进而完善自己的表达。因此,在课前的两个情境中,我特意设计让顺利取书的同学分享成功取书的经验,让摆放文具位置不正确的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做得不对,以具体可感的事例,帮助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倾听”的重要。

第4篇:说屏的优秀教案

说屏的优秀教案

篇一:<说屏>教学设计

< 说[屏">教学设计

陈红梅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屏风。(多媒体显示)

师: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多媒体显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师: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生:[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多媒体展示)

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生:作者是从屏风的作用、分类和设置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有关屏的知识的。

(多媒体显示)

?屏风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哪一个字上,

生:[巧"

三、合作探究设置

问题情景一:

师:你认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欣赏、喜爱等感情。

(多媒体显示)

明确:赞赏之情

1、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达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

2、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

3、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了。

设置问题情景二:

师: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有什么作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的无限哀怨。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一出。杜丽娘因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

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点出了[屏"这种古代器具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知识探究

(多媒体显示)

师: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有怎样的作用,

生:举例子、分类别、引用

师:讨论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生:逻辑顺序

师: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生:准确、科学

例:[?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五、小结

师:作者开篇引用<秋夕>诗句,表达自己幼时对屏风充满了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接着抓住屏风在功用和设置上[巧"的特点,以生动的语言,从屏风的作用、分类和屏的设置这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结尾再次引用古诗佳句,抒发了对屏风的美好期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六、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几幅图,然后用文字对它们作具体的介绍。(多媒体显示图画)

七、布置作业:

(多媒体显示)

1 小练笔:说[扇"(剪纸、陶瓷、刺绣、*结??)

2 课外收集与[屏"有关的诗词

篇二:说屏教案

第十五课 说[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汇,正确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

1体味说明语言,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体味文中三处引用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ǔ)"[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的历史早在商周时候就有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装饰已经相当精美。

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屏吗,有的人在医院里见过,在饭店里见过,在茶楼里见过。老师这里也找到了几副屏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屏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很美,上面都有图画,书法。我们不难看

出,屏风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特*的家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2 学生速读课文,解决生字,

屏风 纳凉 帏幕 摒除伧俗 寒伧

韶光 休憩 倚靠忒流莹 闺房

消魂:也作销魂,指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帷幕:作遮挡用的幕布。

韶光:美丽的春光。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伧俗:粗俗、鄙浅。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划分层次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屏的特点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微妙的东西。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再次强调屏风是很吸引

人的,并热切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3,读课文,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4,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 屏的作用, 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5, 屏有哪些作用,

明确: 分隔作用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缓冲视线 6, 屏有哪些种类,

明确: 按屏的建造材料,装饰的华丽程度: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艺术上:雅俗之别。

外形上:大小之分。

7,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8, 展示 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9,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

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总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10,分析首尾

第一段写了什么?引出说明对象--屏风,概括屏的特点。 最后一

段写了什么,总结全文,点出写屏的意图。

11,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总----分------总

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逻 辑 顺 序

12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语言特点:准确、科学,富有文学*彩。

13,细读全文:作者对[屏"的感觉和印象怎样,

[屏"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喜爱。受古诗词和古画的影响,从小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流露出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14,品味语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的无限向往和喜爱,放在文章开头,吸引读者的注意。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烈期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补充了屏的含义,语言生动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闲倚画屏" 。

悠闲地靠着画屏,写出了悠闲之意。

14、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三,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三,作业布置

篇三: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说屏>

<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

wéi cāng tuī 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起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只是积累,给[屏"作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4、合作讨论回答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把握文中关键句)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同时还有对未来屏风发展的期盼之情。(齐读1、5两自然段)

5、探究理解文中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

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c([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闲倚画屏"悠闲地靠着屏,写出了悠闲之意。

[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三、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 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四、课后作业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

中重新大放异彩。

附: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介绍屏风的作用

?

说[屏"??

?屏风的种类?

??

??

?屏风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教后反思:

第5篇:《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是韩愈写的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篇幅不长,字词的理解也比较容易,整理了《马说》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缰?f饔谑?a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a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格?

【教学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前几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也让孩子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孩子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孩子会用错.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

【《马说》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1.韩愈《马说》优秀教案

2.初三《马说》教案

3.韩愈《马说》教案设计

4.课文《马说》翻译

5.《马说》学案设计

6.韩愈马说

7.马说原文及翻译

8.马说课文课件

第6篇:爱莲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蕃(fán):多;

淤(yū)泥;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màn),不长枝节;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宜(yí)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