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的教案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4-03-10 10:09:34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运算律》的教案与反思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这是某班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图,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求“跳绳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出示问题)

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

3、师:上面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板书)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道算式连起来?(板书:28+17=17+28)齐读一遍。

4、列举归纳,积累感知。

谈话:那么,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照样子,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一边写一边算一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教师有序地板书学生的等式,并口头验证等号前后是否相等

5、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1)同桌交换本子,检查一同桌写的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2)仔细观察这些例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3)小结:通过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出示规律,齐读一遍)

6、个*创造,构建模型。

(1)谈话:加法当中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多少个呢?这是我们需要用简单的办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可以用符号、文字、字母)

(2)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把典型的进行板书。

(3)你是怎样表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Δ+О=О+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7、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运算规律。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是,它们的和不变,所以用“=”连接起来。(用红笔描一下)

讲述:字母式子有了,表示什么也知道了,那取什么名呢?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8、学法指导,评价反思。

谈话: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规律的?指着黑板,首先发现问题,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概括规律,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要来探索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同样要经历这几个过程,你有没有信心学好?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1)根据刚才收集到的信息,怎样计算“参加活动的一共多少人?”

(2)让学生在自备本上各自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出先算什么,板书:28+17+23=68(人)28+(17+23)=68(人)

(4)这两个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

(5)请同学们观察,等式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等号右边先算17+23,左边呢?为了强调第一步先算28+17,暂且加上小括号,这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强调“结合”

2.老师这儿还有两组类似的等式,请同学们算一算,它们是否是等式。集体口

算。

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先*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3.其他的任意三个数相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

(1)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算一算,等式两边是多少)

(2)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4.师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叫什么?这个规律的特点就是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能把括号内的两个数结合起来先算,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5.通过同学们的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它们是——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

重点讨论第4题

2.填空:

28+37=□+28

α+45=45+□

45+85+67=□+(85+□)

△++○=□+(□+□)

3、四(1)班同学植树,第一天植树76棵,第二天上午植了38棵,下午植了24棵,两天一共植了多少棵?

(1)学生*完成。(把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2)集体评议:那一题计算简便,为什么?38+76+24要先算76+24,必须要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是

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项目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能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我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如: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既符合实际又让学生直观感知计算方法的巧妙运用的题目,使计算既快又对,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上下来,时间较紧,练习无法保证,此外在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想出的类型很少。

2、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间的比较,而忽略了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比较。     

第2篇:《运算律》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这是某班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图,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求“跳绳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出示问题)

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

3、师:上面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板书)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道算式连起来?(板书:28+17=17+28)齐读一遍。

4、列举归纳,积累感知。

谈话:那么,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照样子,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一边写一边算一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教师有序地板书学生的等式,并口头验证等号前后是否相等

5、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1)同桌交换本子,检查一同桌写的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2)仔细观察这些例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3)小结:通过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出示规律,齐读一遍)

6、个*创造,构建模型。

(1)谈话:加法当中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多少个呢?这是我们需要用简单的办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可以用符号、文字、字母)

(2)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把典型的进行板书。

(3)你是怎样表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Δ+О=О+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7、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运算规律。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是,它们的和不变,所以用“=”连接起来。(用红笔描一下)

讲述:字母式子有了,表示什么也知道了,那取什么名呢?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8、学法指导,评价反思。

谈话: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规律的?指着黑板,首先发现问题,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概括规律,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要来探索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同样要经历这几个过程,你有没有信心学好?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1)根据刚才收集到的信息,怎样计算“参加活动的一共多少人?”

(2)让学生在自备本上各自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出先算什么,板书:28+17+23=68(人)28+(17+23)=68(人)

(4)这两个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

(5)请同学们观察,等式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等号右边先算17+23,左边呢?为了强调第一步先算28+17,暂且加上小括号,这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强调“结合”

2.老师这儿还有两组类似的等式,请同学们算一算,它们是否是等式。集体口

算。

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先*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3.其他的任意三个数相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

(1)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算一算,等式两边是多少)

(2)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4.师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叫什么?这个规律的特点就是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能把括号内的两个数结合起来先算,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5.通过同学们的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它们是——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

重点讨论第4题

2.填空:

28+37=□+28

α+45=45+□

45+85+67=□+(85+□)

△++○=□+(□+□)

3、四(1)班同学植树,第一天植树76棵,第二天上午植了38棵,下午植了24棵,两天一共植了多少棵?

(1)学生*完成。(把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2)集体评议:那一题计算简便,为什么?38+76+24要先算76+24,必须要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是

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项目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能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我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如: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既符合实际又让学生直观感知计算方法的巧妙运用的题目,使计算既快又对,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上下来,时间较紧,练习无法保证,此外在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想出的类型很少。

2、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间的比较,而忽略了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比较。

第3篇:运算律的教案与反思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这是某班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图,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求“跳绳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出示问题)

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

3、师:上面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板书)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道算式连起来?(板书:28+17=17+28)齐读一遍。

4、列举归纳,积累感知。

谈话:那么,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照样子,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一边写一边算一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教师有序地板书学生的等式,并口头验证等号前后是否相等

5、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1)同桌交换本子,检查一同桌写的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2)仔细观察这些例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3)小结:通过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出示规律,齐读一遍)

6、个*创造,构建模型。

(1)谈话:加法当中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多少个呢?这是我们需要用简单的办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可以用符号、文字、字母)

(2)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把典型的进行板书。

(3)你是怎样表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Δ+О=О+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7、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运算规律。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是,它们的和不变,所以用“=”连接起来。(用红笔描一下)

讲述:字母式子有了,表示什么也知道了,那取什么名呢?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8、学法指导,评价反思。

谈话: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规律的?指着黑板,首先发现问题,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概括规律,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要来探索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同样要经历这几个过程,你有没有信心学好?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1)根据刚才收集到的'信息,怎样计算“参加活动的一共多少人?”

(2)让学生在自备本上各自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出先算什么,板书:28+17+23=68(人)28+(17+23)=68(人)

(4)这两个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

(5)请同学们观察,等式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等号右边先算17+23,左边呢?为了强调第一步先算28+17,暂且加上小括号,这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强调“结合”

2.老师这儿还有两组类似的等式,请同学们算一算,它们是否是等式。集体口

算。

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先*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3.其他的任意三个数相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

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项目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能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我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如: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既符合实际又让学生直观感知计算方法的巧妙运用的题目,使计算既快又对,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上下来,时间较紧,练习无法保证,此外在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想出的类型很少。

2、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间的比较,而忽略了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比较。

【运算律的教案与反思】相关文章:

1.加法运算律的推广的教学教案

2.有关数的运算的教案

3.《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4.混合运算教案

5.《7的加减运算》教学反思总结

6.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数学教学教案

7.四则运算的定律和*质数学教学教案

8.《分数混合运算》的教案

第4篇:运算律教学反思

引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运算律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归结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充分备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为大家奉献了一节实效又实用的课堂。教师能根据旧知与新知的结合点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教学中,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在充分感知个*创造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抽象出异同。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的发展。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教师在总结时不能简单说说收获,可以提一个思维拓展的问题。如: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还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猜测后思绪会飞扬起来,甚至会问老师,亲自动手实践。只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5篇:《运算律》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这是某班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图,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求“跳绳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出示问题)

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

3、师:上面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板书)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道算式连起来?(板书:28+17=17+28)齐读一遍。

4、列举归纳,积累感知。

谈话:那么,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照样子,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一边写一边算一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教师有序地板书学生的等式,并口头验证等号前后是否相等

5、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1)同桌交换本子,检查一同桌写的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2)仔细观察这些例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3)小结:通过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出示规律,齐读一遍)

6、个*创造,构建模型。

(1)谈话:加法当中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多少个呢?这是我们需要用简单的办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可以用符号、文字、字母)

(2)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把典型的进行板书。

(3)你是怎样表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Δ+О=О+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7、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运算规律。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是,它们的和不变,所以用“=”连接起来。(用红笔描一下)

讲述:字母式子有了,表示什么也知道了,那取什么名呢?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8、学法指导,评价反思。

谈话: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规律的?指着黑板,首先发现问题,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概括规律,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要来探索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同样要经历这几个过程,你有没有信心学好?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1)根据刚才收集到的信息,怎样计算“参加活动的一共多少人?”

(2)让学生在自备本上各自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出先算什么,板书:28+17+23=68(人)28+(17+23)=68(人)

(4)这两个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

(5)请同学们观察,等式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等号右边先算17+23,左边呢?为了强调第一步先算28+17,暂且加上小括号,这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强调“结合”

2.老师这儿还有两组类似的等式,请同学们算一算,它们是否是等式。集体口

算。

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先*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3.其他的任意三个数相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

(1)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算一算,等式两边是多少)

(2)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4.师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叫什么?这个规律的特点就是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能把括号内的两个数结合起来先算,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5.通过同学们的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它们是。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

重点讨论第4题

2.填空:

28+37=□+28

α+45=45+□

45+85+67=□+(85+□)

△++○=□+(□+□)

3、四(1)班同学植树,第一天植树76棵,第二天上午植了38棵,下午植了24棵,两天一共植了多少棵?

(1)学生*完成。(把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2)集体评议:那一题计算简便,为什么?38+76+24要先算76+24,必须要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是

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项目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能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我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如: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既符合实际又让学生直观感知计算方法的巧妙运用的题目,使计算既快又对,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上下来,时间较紧,练习无法保证,此外在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想出的类型很少。

2、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间的比较,而忽略了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比较。

第6篇: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建议]: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学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整个“引导——学练——堂堂清”教学模式的形式的一切一切,照搬过来,可以说,您的收获一定大不了,甚至会出现退步,可能要出现成语中“鸡飞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遵循的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强化,但千万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动作过大,否则学生、老师都吃不消,循序渐进,使这些方法和制度逐渐加强。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这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扔掉原来的不好的方法和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但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已不讲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就错了。如果学生总结的深度不够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需要我们在“引导”的内容上下功夫。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可能比老师想得全面。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课前预习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一下,即使在上课时的设计和实际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认真设计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课上的巡回指导和提问会使感到劳累。课下的辅导和作业更需要的细心和奉献。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自己预习过课本、从没有自己总结过知识点、从没有自己讲过课、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那在开始时就要有个思想准备: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败,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落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的学风训练,执行好学习常规。

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是教师只学模式的形式,不研究教学实质,第二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定要走下去,不管在学习、教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阻力和挫折,只有执着地追求、探索,就一定会成功。如果能正确地分析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并把已经成功的目标教学、创新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成绩肯定比现在还要好,课堂教学水平肯定有质的飞跃。

[反思]: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我们主要采取利用讲学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简便计算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它更是一种优化思想,这种优化思想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的事,它不能灌输,更不能速成,它需要一个长期感悟的过程。

2、简便计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

3、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4、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同时,加强变式、逆向的练习,提高学生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的能力。

5、简便计算的意识还要渗透于解决问题中,在没有“简便计算”这样的显*要求下,学生也能考虑简便计算。

6、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简算的兴趣,逐渐掌握简算的依据,逐渐领会简算的技巧,真正具备简算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三个层次:

①、进行简算应该由一定的运算定律、*质作为依据;

②、必须正确、适当地运用运算定律、*质进行简算;

③、应该根据数据特征灵活选用运算定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