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5 16:20:03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积极*高、探索*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发情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习*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第2篇: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学生很喜欢阅读,这也是我选择这篇课文的原因。

在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我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网上下载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动画课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学生。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情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活泼、*彩斑谰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蝈蝈,在第二年的夏天会怎么做?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课档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二年级。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进行读的训练,并用激励*、挑战*的话语,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当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指导。

第3篇:《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在炎热的夏天,蚂蚁辛勤的搬运粮食,而蝈蝈在大树下乘凉;到了寒冷的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课文属于童话故事,内容浅显,道理清楚。因此学生在理解内容和论理方面不难。

首先,在教学本文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有趣的动画片导入课文,此环节先声夺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

其次,为了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参与学习。在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充分练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说说“满头大汗”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接着出示句型“有的……有的……”让学生用这一句型说说小蚂蚁还用什么方法搬运粮食,最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话,先个人说再同桌说,这一环节,学生由读到悟再到练,学习积极*很高,不仅动脑思考,参与学习,而且思维得到启迪,语言得到发展。如有学生拓展学习时说话:下课了,有的小朋友在*场上玩球,有的小朋友在*场上跳绳。

但是由于是新教师,经验不足,在备课时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新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教学,要注意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合作互动。如本节课的识字教学,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每一组选一个代表找出一张共同认为学起来困难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互助学习。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在实际*作时,由于考虑不周全,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已学会了生字,导致教学失控,此教学环节虽热闹,却无效。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不过是随意找一个字贴在黑板上,匆匆而过,期间没有过多的思考和选择。这样就变成了热闹的游戏,没有达到检查预习的效果,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实现自主学习。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的智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因为本节课容量较大,包括识字、词,学习课文,指导写字。在一些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考虑不周全,致使我为了使整个教学环节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还停留在表层,就匆忙把学生领到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去了。特别是在提问时,几乎没有等待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样做大多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思考,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作出反应。

新课程标准强调:给每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让学生获得生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自信心增强了,也就会走向成功。但是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怕发生冷场的情况,导致面向全体不足,有的学生回答了很多次问题,而大部分学生一次机会也没有。

因此,我想,如果把识字熟悉课文放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重点讲解课文,可能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合作学习,那么他们的表现将会更精彩。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应该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结束以后做到认真反思,一课一得。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技能,争取做得更好。

第4篇:《蚂蚁和蝈蝈》课文后反思

《蚂蚁和蝈蝈》这篇故事让我想到我和父母,我像蚂蚁,现在储存知识,到考试的时候就享受着知识。还有爸爸妈妈,他们也像蚂蚁用小时候的知识,给我创造现在幸福的生活。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课文后反思,欢迎查看!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一篇三字经,内容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平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前段时间因为组里一位老师要上《蚂蚁和蝈蝈》的公开课,所以提前很认真的研读了教材。在集体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出谋划策,还做出了精美的课件,想着等我上这一课的时候就不用费力了。可同事在上这课时我因外出没能去听课,回来后参加教研组组织的评课,从评课的老师口中也了解到了这堂课的成功与不足。想着自己上课也可以去借鉴,让自己的课上的更完美一些。

今天拿着准备好的课件进教室准备上这一课,可当我在打开第一张课件出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片时,许多学生竟把目光都投向了绿绿的蝈蝈,嘴里还不时的发出对蝈蝈的赞叹。顿时,我感觉学生并没有按我的预设往下思考,随即改变了教学的预设,抛出问题:“那你究竟是喜欢蚂蚁呢,还是喜欢蝈蝈?”认真地读完课文后告诉老师。教室里立刻书声琅琅,一改往次周一时课堂上的冷清。

等我慢慢理清这堂课该如何改变的策略时,有一半学生已高举小手,在期待着我点名回答。当然,读完课文后,全班学生都说自己喜欢蚂蚁,这些六七岁的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如此之强不由得也让我赞叹。接下来,我没有按照我的思路继续经行,而是以“为什么喜欢蚂蚁?”“从哪里看出蚂蚁很勤劳?”这两个问题展开学习了蚂蚁搬粮食的部分。期间,我在讲到蚂蚁搬粮食的时候,随文学习了生字“粮”,同时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粮食。在讲到蚂蚁累得满头大汗的时候,随文学习了生字“汗”,明白汗和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

在学生学习完喜欢蚂蚁的部分后,我又开始追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蝈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蝈蝈懒惰?”这两个问题后,我出示了冬天时蚂蚁和蝈蝈不同境遇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交流它们在干什么?接着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只有辛勤的劳动才可以换来幸福的生活。”

这节课,我一改往日的教学常规思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临时改变了教学流程,学生积极*高,兴趣浓,参与面广。特别是对于随文识字,学生没有了往日学习生字的枯燥。在下节课中,我在学习剩余的几个生字学习后,准备展开讨论“第二年夏天又到了,蝈蝈又看见蚂蚁在满头大汗的搬粮食,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教学中,教无定法,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只要课前精读教材,领悟课文的目标和重难点,课堂上就可以随时改变预设,灵活的驾驭教材。

第5篇:《蚂蚁和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现在老师让大家听一首歌,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首歌里唱的是谁?(学生听后回答)今天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就与小蚂蚁有关系,题目就是《蚂蚁和蝈蝈》(师生同写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不想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啊?(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好好的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好吗?

3、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4、指名读——自我评价——指名评价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夏天”和“冬天”)

2、夏天给你们是什么感觉?这么热的天气,小蚂蚁在做什么?它为什么要搬粮食呢?(指导朗读第一段、板书“勤劳”)

3、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说一句完整的话。

4、正当小蚂蚁在辛辛苦苦地搬粮食的时候,被谁看到了?(指导朗读第二段、板书“懒惰”)

5、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一转眼冬天到了,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声”)冬天刮这么大的西北风,你是什么感觉?这么冷的天气,小蚂蚁和蝈蝈它们又分别在做什么啊?(指导朗读第三段,板书“幸福”和“痛苦”)

四、动画配音、指导背诵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蚂蚁和蝈蝈》的动画片,可是没有声音。同学们,你们愿意当一个配音演员,给这部动画片配音吗?(教师指导学生边看动画片,边配音。利用配音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五、师生小结、发散思维

1、课文学完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都学会了什么?都懂得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板书总结课文)

2、你们喜欢蚂蚁,还是喜欢蝈蝈?这时,你想对这些蝈蝈说点什么?如果你们是这些蝈蝈,到了第二年的夏天,你们会怎么做?

3、是啊,幸福的生活是靠我们的双手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得来的。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从小爱劳动,因为劳动最光荣。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学习,爱劳动的好孩子!(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

第6篇:蚂蚁和蝈蝈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蚂蚁们在心甘情愿的运粮食,再为过冬准备。他们有的抬,有的扛,个个累的满脸通红?汗流浃背,忙得不亦乐乎!

此时,蝈蝈却在大树下乘凉,有的聊天?有的打牌,有的在读报纸,有的在睡懒觉,还有的在嬉戏打闹,个个自由自在!

很快,寒冷的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的刮了起来,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一片银白。蚂蚁们在即温暖又有粮食的洞里开开心心的过冬了!他们有的在练习圣诞节的节目,有的在吃美味的蛋糕,有的在笑眯眯的喝着热咖啡,有的在*琴,有的唱歌,有的在跳舞,还有的画画,个个欢天喜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蝈蝈却在即没有粮食又寒冷的房间里过冬了!他们有的在*天雪地里冻成了*棍,名叫蝈蝈*棍,有的把眼睛给哭瞎了。个个无精打采?奄奄一息。它们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但是已经晚了。我希望蝈蝈以后要像蚂蚁学习,学习它们的勤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