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4-03-03 20:19:36

《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翻译及赏析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前言】

《流莺》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首联描写了流莺的飘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颈联写流莺的艰辛备尝,尾联才写到诗人自己。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注释】

⑴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⑵飘荡:飘泊无定;流浪。唐杜甫《羌村》诗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参差(cēncī):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自持:谓自己掌握或处理。《新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传》:“宋氏之*也,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

⑷啭:鸟宛转地鸣叫。

⑸佳期:美好的时光。南朝齐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⑹“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⑺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不忍:一作“不思”。

⑻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翻译】

流莺到处四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赏析】

此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李商隐《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像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遇合的期望。这一联和李商隐另一咏物诗《蝉》的颔联颇相似。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风朝露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末句从此化出。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第2篇:《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翻译赏析

《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前言】

《流莺》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首联描写了流莺的飘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颈联写流莺的艰辛备尝,尾联才写到诗人自己。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注释】

⑴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⑵飘荡:飘泊无定;流浪。唐杜甫《羌村》诗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参差(cēncī):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自持:谓自己掌握或处理。《新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传》:“宋氏之*也,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

⑷啭:鸟宛转地鸣叫。

⑸佳期:美好的时光。南朝齐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⑹“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⑺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不忍:一作“不思”。

⑻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翻译】

流莺到处四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赏析】

此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李商隐《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像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遇合的期望。这一联和李商隐另一咏物诗《蝉》的颔联颇相似。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风朝露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末句从此化出。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第3篇:《流莺》原文及赏析

流莺

唐代: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译文」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鸣啭在风朝霞夜*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注释」

⑴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⑵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⑷啭(zhuàn):鸟宛转地鸣叫。

⑸佳期:美好的时光。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⑹“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⑺不忍:一作“不思”。

⑻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赏析

张《会笺》系此诗为大中三年(849)春长安之作。此诗乃苦闷之词,写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全诗咏物抒情,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云:"此作者自伤漂荡,无所归依,特托流莺以发叹耳。渡陌临流,喻己之东川、岭表,身不由己也。"此诗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张《会笺》曰:"含思宛转,独绝今古。"

这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写作年份不易确定。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遇合的期望。这一联和《蝉》的颔联颇相似。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风朝露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

“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末句从此化出。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创作背景

此写作年份不易确定。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系此诗为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春长安之作。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大中三年(849年)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第4篇:《流莺》古诗赏析

李商隐《流莺》

(唐)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

1.参差:不整齐。此写莺飞之状态。

2.不自持:不能自主。虽遇良晨,但未必有好的机遇。

3.《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4.凤城:此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此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逐句解释: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1、流莺:流莺当然不仅仅是黄莺的意思,而且是说流浪的、无处可栖的黄莺。(现在流莺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呵呵)

2、飘荡:是对流莺的流字的具体说明。飘荡也就是东飘西荡而无所栖止。

3、参差:读作cēncī,不齐的意思。飘荡得参考,就是飘荡得没有固定的栖止之所。

4、渡陌:陌,田间小路。渡本来是渡河之间,这里是飞越过的.意思。

5、临流:流,河。临流,飞在河之上。

6、不自持:无法自我把握。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流莺飘飘荡荡,或在田间、或在河上飞行,没有固定的栖止之所。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1、巧啭:啭,鸟的宛转的叫声。

2、本意:本来的用意。这里是有所寄托。

这一联开始有所寄托,从第一联单纯描写流莺的形象,到开始寄托深意,打入自已的感情。

第一句大意是说:流莺的叫声如此宛转,怎能没有它自己的思想、感情呢?说“岂能”无本意,实际上就是说无人识其本意。

第二句可能有三种理解:

1、别人的良辰未必是我的佳期。

2、我的良辰未必就是佳期。

3、别人的良辰未必是别人的佳期。

综合起来看,应该是第1种更合理一些。

风朝露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这一联的字面很简单。就其在诗中的作用来说,也只是一个过渡。上文所说的“不自持”,以及尾联所说的“伤春”等等,都是在这样一个“风朝露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联起句与对句之间的对比。起句更侧重于流莺的感受,而对句侧重于对其他人们的描述。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1、凤城:京城的别称。唐人有词句“晚逐香车入凤城”,也是指京城的意思。

这一联的意思,大体上是说“我”自己也曾经苦于伤春,所以现在不忍听流莺的“巧啭”,然后发问道:京城之中,就没有它的栖身之所吗?

赏析:

此诗乃苦闷之词,写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全诗咏物抒情,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云:"此作者自伤漂荡,无所归依,特托流莺以发叹耳。渡陌临流,喻己之东川、岭表,身不由己也。"此诗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张《会笺》曰:"含思宛转,独绝今古。"

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栖皇之状,第二联起,打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自己巧啭,但无人能识。别人良辰,我无佳期。第三联主要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末联抒发伤感,说诺大的京城,竟然没有栖身之地,可以一展抱负。

【《流莺》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1.流莺李商隐

2.李商隐《流莺》

3.李商隐流莺原文及翻译

4.《流莺》阅读*

5.李商隐.《流莺》鉴赏

6.李商隐《流莺》解析

7.流莺李商隐阅读*

8.《流莺》李商隐唐诗鉴赏

第5篇:《喜迁莺》李煜翻译及赏析

李煜,这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著名诗人、词人李煜所创作的一首词,整首词由梦开头,而由"舞人归"结尾,虚实结合,很有意境。

原文:

喜迁莺·晓月坠

李煜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喜迁莺·晓月坠字词解释:

1.晓月:早晨的残月.别做"晚月".宿云:夜间的云.

2.频:别做"凭".欹:音qi七,斜靠.别做"倚".

3.芳草:指代思念的人.

4.余花:晚春尚未凋谢的花.

5.深院:别做"深浣",疑误.

6.片红:掉落的花瓣.尽从:完全任从.伊:他.此处指代落花

喜迁莺·晓月坠翻译:

晓月已经慢慢坠落,晚上的云开始消散,天快亮了。这正是该熟睡的时候,然而作者却醒着,辗转反侧。原因是:"梦回芳草"。他做梦梦到了思念的人,午夜醒来思念已极,再也无法入睡。想借雁队与远方的人互传相思之情,可是天远雁难来,自己相思难寄,伊人也音信无凭。依依的思念,却无可托付。

鸟声飞散,晚春的花朵也纷乱。画堂深院,更添了离人的寂寞愁绪。作者看着庭院中满地的落花,不禁想:就这样不要打扫落花,任由他飘落在庭前,等待我思念的人回来看。

喜迁莺·晓月坠创作背景:暂无

喜迁莺·晓月坠赏析:

全词由梦开头,而由"舞人归"结尾,虚实结合,很有意境。结尾更是意味深远。作者为什么要任由落花满地而不打扫,要留给思念的人看呢?也许是为了告诉她,自己相思难眠,等得辛苦。也许是要提醒她:青春年华,美好时光,也如同春光一样匆匆而逝。转眼落红满地了。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面虚度了这大好时光,快回来和我同度!这落花,就如同逝去了就再也回不来的青春年华。

个人资料: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第6篇:黄莺儿翻译及赏析

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

柳永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黄莺儿翻译:无

黄莺儿字词解释:

⑴园林晴昼春谁主:晴丽之昼,谁主园林之春呢?晴昼,风和日丽的一个白天。谁主二字,直薄主题,引出下文。

⑵暖律潜催:暖律,古以时令合乐律。暖律乃指暄暖节令,即温暖的时节。又唐罗隐《岁除夜》诗句:“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潜,暗暗地,悄悄地,私下。催,对“暖律”而言也。此乃倒装句,宾语前置。

⑶幽谷暄和:幽谷,葱郁深谷。《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暄和,即暖和。

⑷黄鹂翩翩:黄鹂,即??,俗称柳莺,亦谓流莺。翩翩,展翅飞貌,《诗经·小雅·四牡》:“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栩。”?者,鹁鸪也,即布谷鸟。

⑸乍迁芳树:乍,刚刚。迁,转移,这里是“飞到”之意。芳树,对树的美称。类似用法甚多,如崔颢《黄鹤楼》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芳草,亦此用法。

⑹观露湿缕金衣:观,看、见也。露湿,露水沾湿也。缕金,即金缕,此处因律而倒置。缕金衣,即金缕衣,用金缕绣有花纹图案的衣衫;这里形容黄鹂地金黄*地羽毛。

⑺叶映如簧语:叶映,黄鹂鸣叫震动树叶而反映的回音,这是一种拓展手法。簧语,指代簧舌的吹奏乐器之乐声,这里形容黄鹂鸣叫声之清脆悦耳。

⑻晓来枝上绵蛮:晓来,即清晨。绵蛮,小鸟貌。《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阿。”朱熹集传:“绵蛮,鸟声。”韦应物《听莺曲》:“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

⑼似把芳心深意低诉:芳心,通常形容女子,此处把黄鹂拟人化了。低诉,低声倾诉。

⑽无据:此处意为“无由来”“无端”“无缘无故”。

⑾乍出暖烟来:暖烟,暖晨之霭气。该句是说,黄鹂出巢飞动的时候,清晨的雾霭尚未消散。

⑿又趁游蜂去:趁,此处乃“追逐”“随同”之意。游蜂,指到处采花的蜜蜂。

⒀恣狂踪迹:踪迹,行踪也。恣狂,恣意放浪。此乃一倒装句。意思是说,黄鹂行踪放浪。这里正表现出柳永放荡无羁的浪漫胸怀。

⒁两两相呼:两两相呼应。

⒂终朝雾吟风舞:终朝,即整日里。朝,读“招”音。雾吟风舞,即雾里唱风里舞。这里的“雾”字正和前面的“暖烟”相呼应。

⒃当上苑柳?时:上苑,即“上林苑”古皇家园林。秦时在咸阳附近渭水南。《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酆,武王都镐,酆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造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诗词中常泛指苑林。柳?,柳树葱郁茂盛。?,草木葱郁茂盛之貌。

⒄别馆花深处:别馆,即别墅。古建于园林内的居宅,称为别馆或别业。如贺知章五言绝句《题袁氏别业》,其中,别业即指别馆。

⒅此际海燕偏饶:此际,这期间。海燕,即燕子、家燕。偏饶,特多。偏,偏偏是。饶,富也;多也。

⒆都把韶光与:韶光,美好的时光,多指春光;也指青春年华。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韶光开令节,淑气动芳年。”与,付出也。此处乃指韶光白白流失了。

黄莺儿背景:无

黄莺儿赏析:

对柳永这首词的理解,各家有较大不同。一种说法是:此词表似咏物,实则舒怀。上阕写尽流莺娇姿。下阕第一、第二韵句,仍写流莺风流倜傥、逍遥自在。同时,也表现出柳永的自负和自信。下阕第三韵句始,笔锋一转,当上苑柳?时,别馆花深处,流莺已经难以主春了。此际,偏偏众多的海燕归来,把韶光占尽。不难看出,这与柳永初来京华,未试之前的心态、行径,何等相似。下阕后两韵句,也正反映了柳永不第、名落孙山的无奈而又沮丧的心情。

另一种说法:此词写春风骀荡,万物负暄而孳勃,黄鹂鸣深树,游蜂恣纵舞,海燕占尽春光,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置此情境中,人的心情自然也是愉悦欢畅的。换头之“无据”二字,尤为妙手,鸟雀蜂蝶,掠过暖烟湿雾,相随相偕,自在吟舞,完全是无意识的,人们不能问它们何以如此欢舞吟唱,因那是天*使然,故言“无据”。若问此词有无寄托?不好说。总之,作者的心绪极好,为春*美好所感染就是了。从“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几句来看,写黄鹂、写游蜂,似又在映照着人,而海燕的偏饶春光,更有白诩之意。那么想来只有科考及第,所谓金榜题名这样的大喜事才能如此欢娱。但《乐章集》向无编年,这样也是一种推测。柳永进士及第在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元年)。若将此词与写于汴京的《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以及写于睦州的《满江红·暮雨初收》对读,或许能有所感悟。

个人资料: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