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质和用途的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4-03-02 16:03:0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质和用途的说课稿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课题的内容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有趣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十分有益。二氧化碳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质;联系*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对二氧化碳*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地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3、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质和检验。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等课程中,对于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它是空气成分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等。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阅读讨论法

五、说教学程序

实验准备:?学生分组(4人为一小组):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石蕊试液、醋*、盐*、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教师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水、烧杯、蜡烛、火柴、二氧化碳、试管、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

知识认知过程:

1、通过大家熟悉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引入主题;

2、探究co2的物理*质;

3、探究co2的化学*质;

4、畅所欲言co2的用途。

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

(一)引入主题

[学生观看]有关全球变暖的图片

[提出问题]你能说出造成全球变暖罪魁祸首吗?

[学生联想]二氧化碳

[教师引入]你了解co2吗,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co2吧!

(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质

探究活动1、教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观察、归纳: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没有气味的气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

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

[教师引导]:基于上节co2的实验室制法学生了解到收集co2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可推知co2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你能设计实验*这一结论吗?

[学生探究预设]:实验1)、吹气球,让充满co2的气球在空气中漂浮,观察现象。

2)、将盛满空气和co2的集气瓶分别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上,观察现象。

3)、制取一瓶co2,并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的烧杯内,观察现象。(注意*作,要求co2从旁边倒入)。

[师生评价]:哪些实验能*你的结论?

实验1):不可行,气球内所充气体密度大于或等于空气密度时,气球均会下沉;

实验2):可行,

[教师设问]要保证实验成功,实验时需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

实验3):可行,(注意二氧化碳从燃着的蜡烛旁边倒入)

[结论]:①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②co2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善于思考)

探究活动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探究

[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打开雪碧汽水的时候,会冒出大量气泡,这种气体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二氧化碳

[教师追问]:你能设计实验*吗?它说明什么呢?

[学生探究]: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盛有雪碧汽水的瓶子的瓶口,把导管另一端伸进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中,振荡汽水瓶,观察现象,分析讨论。

[学生推理]打开瓶盖→瓶内压强减小→co2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2能溶解于水中。

[教师提问]:你还能设计别的实验*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吗?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实验仪器和*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1]把充满co2的试管倒插在水槽的水中。

实验[2]向盛有co2的塑料瓶倒入一定量的水,塞紧瓶塞,振荡。

现象1、试管内液面上升。现象2、瓶子瘪了。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动手*作实验极大的激发求知欲)。

[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质。

(三)、探究二氧化碳化学*质

由前面的蜡烛熄灭实验可知:co2不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探究活动1、co2与水的反应

[教师设问]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学生猜测]:①有。②没有。

(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

[教师实验]①向两支盛有紫*石蕊溶液的试管分别滴入稀醋*,稀盐*。

②向上述实验中变瘪的塑料瓶中加入2-3滴紫*石蕊溶液。

观察现象①、②中的溶液都变红*。

[信息]:石蕊是一种*素,遇*变红*。石蕊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称为石蕊溶液。

[学生认知]:盐*和醋*都是*,*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提问]:塑料瓶中的哪种物质使紫*石蕊溶液变红的呢?

[学生猜想]:①水,②二氧化碳,③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教师追问]:怎样通过实验*上述的猜想呢?

[师生活动]:结合信息分析推理排除猜想①,得出水不是*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学生*探究)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实验仪器和*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取两朵用紫*石蕊溶液染成紫*的干燥小纸花

实验①把干燥纸花放入盛co2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②向浸染过石蕊溶液的干燥纸花喷水后再放入盛co2的瓶中,观察现象。

[学生推理]:得出结论:

co2和水都不能使紫*石蕊溶液变红*,

co2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种*,它能使紫*石蕊变红*。

[学生归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它可以使紫*石蕊溶液变红*。

co2+h2o=h2co3

[教师提问]:将上述实验中变红的小花烘干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思考,分别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互相交流*作设想。

(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

[学生归纳]:碳*受热分解,是一种不稳定的*。h2co3=h2o+co2↑

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久盛澄清石灰水的细口瓶,让学生观察瓶壁上的现象,并解释。

[学生活动]:回忆生物课上学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学习归纳]: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教师指导]:<检验co2的重要方法>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师设问]:同学们结合所学co2的*质讨论它的功与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15—116页内容,然后畅所欲言。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学以致用,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谈收获。)

[学生小结]:co2的物理*质、化学*质、用途。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知识应用

1、新建房屋内墙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墙壁会大量出“汗”?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2、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该怎么办?

3、如何用三种方法将空气和co2区别开来。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业

①设计实验将o2中的co2除去

②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按图组装a、b装置,并将a、b装置同时置于阳光下晒一段时间,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实验活动,你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认识,请写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怎样减缓温室效应?

七、板书设计

课题2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质

1、co2物理*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无味的气体,标准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co2的化学*质

⑴不供给呼吸

⑵co2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⑶co2与水反应co2+h2o=h2co3

(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碳*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h2o+co2↑

[4]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常用此法检验co2

二、co2的用途

积极影响: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干*(固态二氧化碳)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第2篇:《二氧化碳*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二氧化碳、*气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质,对氧气和*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c、co2、co、h2co3、caco3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前起后的纽带作用。从研究方法看,这节采用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研究其他物质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质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本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程序是:探究co2的物理*质——重点co2的化学*质——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的重点:自主建构co2的化学*质

2学生情况

初二年级学者、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使他们的思想处于一个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次要求进行一些创造*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作;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

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辨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到理*,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此外还采了比较法、讨论法、对照法、练习法、查阅资料和读书指导法等。

第3篇:二氧化碳*质说课课件

导语:二氧化碳*质说课课件应该怎么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碳的*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碳的化合物》第二课时的内容,co2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co2的学习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起始章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但认识co2相关*质,也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co2的化学*质,因为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中考命题的习惯,co2在中考中会占10%左右的分数。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c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质。

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质的探究,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上升为理*。

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教学思维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学生对co2的认识很肤浅,可能只知道co2是一种温室气体,而对它的化学*质、应用却是一无所知。为了将学生对co2的认识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上。我设计了这个导入:

播放动画“死狗洞”

利用动画时间板书:5.2co2的*质

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节课学生要学习的co2的*质有这几个方面。

①对于第1、2个*质,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是:二氧化碳的倾倒。我觉得这个实验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因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

事先我告诉学生第①瓶气体是空气,第②瓶气体是co2,通过①②两瓶燃烧现象的对比,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出第②瓶中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接着我将第②个瓶子瓶口朝下倒掉,同样将棉芯伸入,会发现现象和①中的一样,也就是说co2被倒掉了。根据学生初二学习的物理知识,密度大的会往下沉。通过这个改进的实验,学生也能够很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这两个*质。课本安排的实验作为实验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这时候,再返回来解释“死狗洞”的原因。co2密度比空气大,下沉到山洞下方,狗在下方便会窒息而亡。然后联系下生活实际,co2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用时13分钟)

②对于第3、4个*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课本中的实验是直接将co2通入石蕊溶液,学生是无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我觉得这样是将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因此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事先告诉学生瓶中装的是co2,倒入1/3的水,振荡后发现瓶子变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可以开始分析,变扁说明瓶内压强变小,也就是气体减少。而瓶口已经用盖子盖住,气体不可能跑掉。也就是说co2溶于水中,这样不但解决了这个*质,也很自然地带出下一个*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这时候我取两根洁净的试管,一根加矿泉水瓶中的水,另外一根加等量蒸馏水。然后分别滴入紫*石蕊溶液,紫*石蕊是一种指示剂,它遇到*会变红。滴入后发现矿泉水瓶中的水会使紫*石蕊变红。学生可以判断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种*。

板书co2+h2o=h2co3

这时候,再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可乐等碳*饮料就含有碳*。通过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学以致用,一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可以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碳*的*质,接着我继续提问,为什么我们喝了碳*饮料容易打嗝?我让学生继续观察实验(变红的紫*石蕊加热)。变紫后说明碳*不稳定,受热后分解放出放出co2,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打嗝释放出co2的原因。

此时新课进行了33分钟左右,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已经突破,学生难免有所松懈,为了再次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再次抛出问题,如果碳*分解速度很快,迅速放出co2会怎么样?

演示实验:可乐喷泉

③学生兴趣被提起后,我增加了一个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何检验汽水中含有co2?我提供一瓶汽水,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知道co2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时候提供澄清石灰水,学生这时候会想如何将汽水中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根据之前学生已经接触的化学仪器,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导管。那么剩下就是让学生练习他们的动手能力。

④归纳总结5.2co2的*质

化学*质:物理*质:

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课后思考

维c泡腾片为什么可以使水的口感更好,为什么加入水中会上下翻腾?

五、教学设计

这一节课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是通过这条主线展开的。首先是通过“死狗洞”引发质疑,创设情境。接着是通过三个实验:棉芯燃烧,矿泉水、石蕊实验,汽水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也就是co2的几个*质:1.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2.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3.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最后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的应用。

第4篇:二氧化碳的*质评课稿

有幸听了高老师的《二氧化碳的*质》一课。通过听课知道高老师这一节课有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力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归纳出二氧化碳的*质。课堂的亮点非常之多,其中个人认为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做到了面向全体,尽管是借班上课,课堂氛围调动地非常好,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实验活动,同时在讨论、回答、展示、归纳、反馈等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做到了全员参与。对于老师来说,教会一个学生并不难,但要想在一节课教会全班学生那就是件几乎很难完成的事。面对存在客观差异的学生,我们不要求每一个都掌握到相同的程度,但我们要力争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覆盖率。为了实现面向全体,结合所听的这一节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大众。

教学的内容包括教学的进度、难度、习题的选择、问题的设置,都要以所教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可接受水平位依据。高老师这一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大港六中的孩子,程度相对较好,因此课堂模式选择为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例如“依据所学过的知识,你知道了二氧化碳的*质有哪些?”“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质,请你设计有效的实验”都是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

2、做好分层教学。

在课堂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对每组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课堂的指令非常清晰明确。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由浅入深,结合生活实际,例举二氧化碳的用途?——依据通途体现二氧化碳的*质有哪些?——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质——*质决定用途,反思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同时课堂练习的`选择体现了层次*,由易到难。通过不同的层次要求,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原有几次上有一定的收获,并且能在不同层次上得到课堂展示的机会。

3、在面向全体的过程中关注个体。

我们教学的对象和目标是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要关注个体学生的课堂行为和思维表现。高老师在课堂给了多次学生大胆猜想、质疑、*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个*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重视每位学生的发展”。

回到自己的教学,经常会为学困生而苦恼,既不能因为学困生而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也不能对他们至于不理。只能在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下多兼顾这些后进的个体,对他们多关注、多了解、多帮助吧!

【二氧化碳的*质评课稿】相关文章:

1.《小数的*质》评课稿

2.《小数的*质》评课稿范文

3.氧气的*质和用途的评课稿

4.《平行线的*质》评课稿

5.《等腰三角形的*质》评课稿

6.一次函数的*质的评课稿

7.《正比例函数的*质》评课稿

8.《正方形的*质与判定》评课稿

第5篇:九年级化学氧气的*质和用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质、氧气的化学*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质,因为物质的*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质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质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州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州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质

[设问]:研究物理*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态、味?(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质。

2、氧气的化学*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1)、(2)[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第6篇:《二氧化碳的制取和*质》说课稿

本节课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和*质》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说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众多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网络搜索、知识竞赛、互动教学等多样化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表达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枯燥和晦*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注入了精神动力。对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获。

四、说教学实施

我将本节课内容分为四大环节来进行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搜集了多副关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图片和有关“屠狗洞”的小故事视频录像等,从中暗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也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17分钟)

本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问一答模式,我认为那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所以我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装置、*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过各小组辩论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学生交流出各种实验装置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种装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采用灵活的多媒体让学生在电脑上*作把一些基本元件(仪器)通过简单的拖动组合成一套套实验装置,从中选择出最好的供实验所用。

而*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组能够说出完整的理由,我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最终通过3组小实验得出结论:(1)大理石和稀硫*(2)大理石和稀盐*(3)碳**粉末与稀盐*。

我设计本环节的根本意图很明显,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二氧化碳的*质(18分钟)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不易产生探究冲动。尤其本环节实验比较多,老师说一个学生做一个,重复多遍同样的小环节就显得本节课了无生机。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角*扮演的活动情景:让学生扮演成一名医生,需要探究的解决的问题(即二氧化碳的物理*质和化学*质有哪些)就是一个急症病人。通过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努力,让学生在一种快乐、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决病症的*方(即正确结论)。我将这一步分为疑难杂症—专家坐诊——把脉问*—*到病除四个小环节来进行。

1、疑难杂症(4分钟)

同学们非常熟悉碳*饮料,我就以探究碳*饮料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质(物理*质或者化学*质)为知识主线,将二氧化碳的*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用途的图片以及有关信息资料或者小故事等,让学生以最快最准确的方式理解问题,为后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准备---即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阶段。

(意图)培养学生从身边事物发现化学问题,增强探究的意识。

2、专家坐诊(4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每个小医生都提出一个相对的*方,这样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多做假设,多做猜想,同时多提出探究的实验方案——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探究方案中的片面*和局限*,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3、把脉问*(8分钟)

专家坐诊的结果造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形式。如何让学生统一思想,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实验是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来推断自己的*方是否准确——实验验证阶段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到病除(2分钟)

通过专家坐诊的良好互动及把脉问*的实验探究,学生得出了正确的*方,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质和化学*质—交流反思得出结论。

这种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袭着二氧化碳的物理*质或者化学*质一条一条往下验证,而我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种各样的*质,最后让学生将所获得的*质分成物理*质和化学*质两类。学生真正参与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5分钟)

生产生活实践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没有必要当做重点给同学们讲解,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最后以拓展升华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检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的紧密关系,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会因“温室效应”的加剧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体会到*质决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小结

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完成,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分钟)

结束语

本节课按照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