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发布时间:2024-02-22 15:32:52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华育中学 张建华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在中学语文新课改已经进行几年的情况下,我们也同步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探索。我们既取得了经验和效果,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 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 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

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 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 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 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 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 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

或信马由缰, 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 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 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 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4、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 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 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 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

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 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新课改中的浅显感悟。我们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不断地反思、更新、突破,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总结与课改反思范文

以上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总结与课改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和情感*;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有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总结与课改反思模板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和情感*;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有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总结与课改反思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和情感*;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有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第5篇:初中语文课改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

郑银风

在新的学年里,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认识上的诸多误区,把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新课改这块试验田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业务学习

首先是用心品读<语文课程标准>,了解课标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一方面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质。一是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有关语文知识的目标并未忽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目标得到强化,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其中[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二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应当说,课程标准对人文*予以高度重视,并在课程目标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比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都是课程标准体现人文*,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佐

证。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在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上,不仅在总目标的第5项中明确提出[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要求,而且将这一要求贯穿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各项目标之中。在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上,强调[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进而[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二、备课方式

备课是我的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备课时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上下功夫、在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特征具有开放*,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目标和隐*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目标、短期目标就是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知识点、能力点仍然是我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目标、长期目标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合作等。

一篇课文的学习,一是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隐蔽*、长期*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备课时充分考虑好学法指导,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考虑好从哪个角度去让学生做思维体*,这一点非常重要。备课时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

三、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课堂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的平台,在交流中又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我的课堂教学活动用得最多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简介等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让学生自己讲。二是质疑解疑法,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安排好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依据文本,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大胆地思考问题,课堂上人人做问题专家和解题专家。特别是前后桌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学习古文时,疏通文意这一步小组内合作完成的效果比其它方式都好;有时我还会让学

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为某篇课文设计教案,大多数小组的教案写得有模有样。学生设计的教案中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板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中有问题设计和参考*)、作业设计等,学生小组合作的教案设计出来了,这篇课文也就学完了,向学生做调查了解,他们都说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再如教学说明文时,依据文体特点让学生从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作用以及说明语言的特点等多个角度自由质疑解疑,学生的思维较活跃。用这种方式上课,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较少,自动生成的教学情景较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但我要善于把握动态,否则会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或者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四、作业批改

为了能腾出时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调整心情,缓冲压力,我灵活地运用多种批改作业的方法,尽量能及时地、真实地获取反馈信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自批自改。学生的部分家庭作业让学生自批自改。学生检查自己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对照参考*对自己的作业作出正误的判断后,再写上[错题探究",探究做错题的原因、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互批互改。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大多是学生之间先将作业相互交换,相互判断对错,并要求学生在错误之处批上记号,然后还给本人。自己及时订正。最后我再全面了解学生[批"和[改"的

情况。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又能让学生在互批互改中互相学习。

3、小组批改 。由于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小组成员面前,集体的赞扬、鼓励、批评与帮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也更高。小组批改的过程,是一个互相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彼此之间的横向交流,又有与教师之间的纵向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灵活*和创造*。

4、 集体评改。作文讲评或者开放*试题我常常是抽取有代表*的几个学生的作业,让大家在课堂中通过比较进行点评和分析。

5、全批全改。我基本上会全批全改学生的摘抄赏析、小练笔、练字、手抄报,然后及时表扬作业做得好的同学,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五、不足与困惑

两极分化较严重,课堂纪律难以约束。

第6篇: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语文教师们积极投入,艰难探索,深入课改,调查研究,在[改"的过程中,坚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思考,找准方向,求真求实,既稳打稳扎,又大胆尝试。促进了我镇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现将主要工作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学习·实践

(一)确立新理念,走进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掉不适合时代要求、不适合社会需要的陈旧的课程目标与内容、陈腐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评价目的与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挑战。一步入课改,教师就努力做到:①角*的转变--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变控制者为帮助者,变仲裁者为促进者;②工作方式的更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③教学策略的变化--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的[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教育。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新"与[动":形式新,方法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些许学习方法,并运用它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研"的氛围,教师

们又有[研"的动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现。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亦然。对课改理念的领悟,需要有一个过程,那就是接受--消化--吸收,[接受"容易,[消化"[吸收"可有点难。课改初期的初中语文教学难免陷入误区:教师误认为[课改"就是改掉传统的语文教学,于是乎忽视习惯的培养、训练的扎实、语言的教学;课堂上搞花样,热热闹闹,而教学效率低;动中学,没反思,变[自主"为[自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凡提问均冠以[探究"的名堂,形似而神无;评价上为表扬而表扬,不能积极引导,学生心中茫然。追求形式,舍弃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语文教学的有效*受质疑。问题的产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深究其原因,发觉教师们对[课改"理念、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由此可见,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着的每一天、课堂上的每一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的。此间,语文出版社专家回访,及时指导,另外,我们还邀请课改专家指点迷津,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县(市、区)两级组织的教研活动,加强了教师的*理论的学习,促进了教学上的深入探究,使我市语文课改逐渐地走出了误区。经历挫折,汲取教训,明确了课改的实质,端正了教风学风。从中我们认识到,就语文学科而言,形式的东西容易模仿,但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那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除确立新理念外,还有诸多因素,非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不可,这是课改初期的一大收获。

(二)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工具*",忽略[人文*",或重视 [人文*",淡化[工具*",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曲解。要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获得品德修养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进入课改后,为了避免跟风、走过头,对于一些突出的、感觉不对头的教学现象及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我们非常关注,认真分析,坚持以正确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教学,特别注意:

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应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加以重视,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后续的学习、终身的发展。我市山区、农村中学居多,学生先天素质、后天的学习条件都较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所以,更应从基础抓起,通过多种渠道、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因此,对于一直忌讳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在指导教学中始终坚持:识字、学词、造句、语法、修辞、篇章知识、文学知识均加以落实。改变以往死记概念的做法,注意无形习得,教学生学活知识,活用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文本解读与拓展延伸的关系。文本的解读是拓展延伸的基础,拓展延伸是对文本解读的提高。

课文是个[例子",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载体,学生只有认真地学好这个[本",方能在长期的感受领悟中形成语文能力。而过分地拓展延伸,将淡化文本学习的意义,知识的传授就肤浅有限。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结构及人生的阅历等的限制,过分的拓展延伸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设置障碍,加重其学习的负担。教师们努力做到立足文本,注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注意文本语言的挖掘,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感悟、理解、赏析进而吸取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的、适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适时灵活地运用知识,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运用语文的方法。

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育除传授语文知识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任务。但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如果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舍弃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突出文章对人的教育意义而忽视语文对人的文学素养的熏陶渐染,那么,语文教育的*质就被改变。因此,教师们努力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把语文课上成*课。不随意贴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牵强附会,而是在读写听说等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在语文学习中丰富情感,在体验中提升自我。

(三)注重学情,因势利导

关注每位学生,使之在不同的知识层级上皆有所提高,这是课改的理念之一。引导教师把研究学生当作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差异,摸清学情,以设计教学方案,提出相应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针对*的指导和训练,尽可能分层次教学。变盲目的[一*切"的教学形式为注重个*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兴趣激发了,积极*被调动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语文基础欠扎实,语文能力不强,口头表达简单化或不流畅,书面表达语言艰*、词不达意,致使语文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积极寻求治[标"的*方,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终身的学习、持续的发展,引导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1.授之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保证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研究如何改、如何教的同时,亦研究如何导读、导写、导听、导说。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注重读、写、练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要懂得运用方法,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2.教会积累。教师从个人经历中,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厚薄决定于所积累的文章、诗词篇目的多寡。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积累,有了一定的积累,自然而然化记忆为灵*,阅读就有了感悟,写作就能顺手拈来。教师们把教学生学会积累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学生课内积累字、词、句,佳作名篇,课外涉猎文学作品,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心得体会;订阅报刊,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积累生活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学生从中体会到积累对语文学习的意义,进而将它作用到阅读与写作之中去。

3.培养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习惯教育。"诚然语文教学要取得成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引导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如下学习习惯:

①规规矩矩写字,清清楚楚说话,仔仔细细读书,认认真真写文,踏踏实实练习。②不动笔墨不读书。③怀疑善问。④时时处处学语文。⑤潜心思考。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故教师非常必要对学生适时提醒,严格督促,逐步要求。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而且课堂教学中展示动态(讨论、表演)的多,学生[思"似乎也不少,但缺乏屏心静气,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分析。说说议议、不求甚解是求学求知过程中的致命伤,不利于严谨学风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对于[潜心思考"这一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视,强调[熟读精思",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克服口头要求 [认真思考"而实际上要学生一、两分钟就能解决有一定难度问题的毛病,尽可能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甚至知其所以不然。

二、收获·启迪

在课改试验过程中,我们根据本市语文教育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互相切磋,加深认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更重要的是,为教师的理论学

习、*成长作引领。三年来,每学期都开展市级教研活动,或听取专家的专题讲座,或进行专题研究,或举行较大规模的教学观摩活动,为教师们的学习交流创造条件,为教师才能的发挥提供平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语文课改研讨活动,聆听专家指导,开阔视野。做好每年一度的新教材培训工作,特别是请已用过教材的老师来讲课,谈教材的使用与处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传经送宝,效果明显;同时,提出新的目标,促使教师深层次的思考。2003年春,应广东茂名市教研室的邀请,我们带两位老师前往讲课交流,并参加他们有关课改的讨论,两位老师的课及我们对课改中语文教育的认识引起了同行们思想的共鸣,此次活动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组织参加语文出版社举办的[三优"评选活动(获奖情况:论文62篇、教案17篇、课件和课堂实录7件,我市荣获组织奖),组织教师制作初中语文教材课件,编写初中语文学案、教学设计;发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边教边学,边教边研,边教边改,认真思考,敢于质疑,积累了教学教研经验,提高了理论水平,丰富了*知识,增强了业务能力。课改,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同时,教师新的理念、活的方法作用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思维更为活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均是课改的受益者。

课改的理念是全新的,但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语文课程改革与此同理。如果否定

传统,另起炉灶,语文课将不是语文课了。例如课改初期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种种情况:不读书,不识字,只快速浏览、感受感受、议论议论、频繁活动„„忽视了习惯的培养,语言的训练。凡此种种反传统的做法,都有悖于语文教学规律,其后果是学生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在学习中求速度,浮光掠影,养成浮躁之气。学习质量成问题,素质培养成空话。有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只看现代,不看古代,就没有根;只看古代,不看现代,就看不到未来。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继承语文教学传统,吸取其精华,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改"才有根基,[改"才有希望,[改"才有成效。 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才是对语文教育的尽责,对学生的负责。坚持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各种观点与教学现象,不迷信任何权威,不亦步亦趋,迷失自我。课改中层出不穷的教法,花样迭出的课型,为的是体现一个[新"字,当然,也因此让学生[动"了起来,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其中不乏有歪曲语文的做法,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美其名曰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实效,要突出学科特点,必须教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再者,我们还充分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特点:语文学习强调无形习得、日积月累,教师教了、导了,学生学了、读了,功到自然成。如果急功近利,

追求短期效应,那将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语文教师能否在课改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尽好主导之责,个人素质、教学技能的高下是关键。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不是靠发号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不是靠苍白无力的说教;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不是靠题海战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靠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及娴熟的教学技能。如果缺少文化、文学底蕴,课堂语言将空洞贫乏,学生的胃口调不起来,对语文毫无兴趣;如果不讲究技巧技能,就不能把语文教好教活。具有文学素养,就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使学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掌握了教学技能,传授知识就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驾驭课堂得心应手。要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全程,语文教师更需不断充电,要广闻博览,涉猎经典,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才能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既喜欢语文,又喜欢语文课,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课改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教育经历过数次的改革,但从未有过像课改那样受到震动、传统的陋习受到冲击、教师的素质受到考验。课改带来的新理念,激发了我市语文教师[研"的热情,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实质,审视语文教学的现状,产生强烈的改革欲望。课改就像酵母,激活了语文教学,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巩固和提高语文学科在

中学教育中的地位,语文教育又有了希望。课改仍在持续深入地进行着,作为教研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参与实践,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导向语文教学。与我市语文教师们一道,坚持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将课改推向更高层次。

许昌县五女店镇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