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23 20:21:35

<幼童>观后感

--两种文化的抉择

幼童观后感

他们何其幸运,在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被送到了工业*的最前沿;他们又何其不幸,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无可选择地卷入了时代的漩涡。当嘹亮的汽笛带着他们来到未知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文化的碰撞

西方的坚船利*敲开了*的大门,也惊醒了美梦中的清朝统治者。在容闳的竭力倡导下,洋务派的官员启动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留学计划。但是,幼童们需要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同时又要保留最古老的教条,他们就这样被推向了两种文化冲突交融的风口浪尖,一如这个沉睡的帝国面对雄心勃勃的后起之师。

到达美国之后,在新英格兰的土地上,他们有了新的家园。在哈特福德,在斯普林菲尔德,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很快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跨过了语言障碍,他们成为体育场上的明星,活跃于各种场合。很显然,这群从小就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孩子一旦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飞翔。

当<四书><五经>、<圣谕广训>再难引起幼童们的兴趣,留学事务局的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吴子登的报告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坚守封建的教条,同时又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并不理解这一点。幼童们的抉择触动了清廷的底线,也与清廷的初衷相违背,于是,在1881年,幼童们提前回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廷的抉择面前,幼童们的呼唤显得那样得苍白无力。

沉浮的命运

千年的海浪托举着轮船,又将他们送回到了这个古老的国度。

当他们再次回到祖*亲的怀抱中时,没有热烈的欢迎,没有熟悉的人潮,有的只是惊异的目光和嘲笑的人群。在美国的生活已经深深改变了他们,在这个依旧沉睡的世界里,他们无疑成了异类。他们曾是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学生,如今却被关进[求知书院",曾经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幼童们不得不脱去西服,与儒生同朝为官,这不能不说是绝大的讽刺。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数年的留学生涯使他们在后来在诸多领域中成为领*人物。他们的身世也随着时局的动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留*童,这更像是时代给他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给这群特殊的学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迹,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轨迹。

历史的启示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当我们拾起岁月的残片,重新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难免带有历史的偏见和时空的隔膜。但是,对于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段尘封的记忆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有一位名叫黄暄桂的幼童写道[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由此可见当时幼童们的理想,他们都是深怀报国之心,愿学有所成,为国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堂上刻苦学习并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幼童回国后,这一点更是得到充分的印证。在中法海战中,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批留*童为国捐躯,还有詹天佑为*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不辞辛苦,唐绍仪为了**奔走效力,梁诚为了退还[庚款"据理力争„„甚至重回美国完成学业的李恩福,也甘愿为了华人的生存放弃所有,穷尽毕生精力奔走呼号,晚年病死*。他们的爱国之心,不可谓不赤诚,他们的爱国之举,不可谓不壮烈。诚如一百多年前吴先生所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可乎?在异国的知识能够增长他们的见识,异国的文化能够改变他们的习惯,然而五千年的文明却是根植于他们的灵魂,岂是说废即废,说改即改的?反观现在我们的一些留学生,接触到一些新奇的事物便见异思迁,乐不思蜀,与一百多年前的留*童比起来,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结语

也许,他们生不逢时,但是,他们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他们虽已远去,却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启迪: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2篇:《幼童》的观后感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制度根深蒂固的*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幼童的故事,一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第3篇:留*童观后感1500字

那些特别的留*童背景:*留*童指*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

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学习西方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反而对个*力、自由、*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通过观看留*童的影像资料和老师的所教授的内容,留*童算得上是*第一批官派*质的留美学生,我觉得当时的清*,至少还有一些很有头脑的大臣们,能够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让*的幼童走出国门,去掌握外国的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觉得这是十分令人钦佩的,而且那时候的美国,正是一颗冉冉的新星,把*的幼童派往美国是很明智的,因为正如大家所知,美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把*的未来的希望栋梁之才们派往美国会让这些年幼的孩子更好的更快的融入新环境。

不可否认的是,那些幼童的刻苦精神以及认真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这些人学习的。那时候的他们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一年之内能够和美国的小孩很顺利的交流,这是一种很高的学习天赋,而且在美国的学校中,*的幼童们总是能够在其中占得一席之地。*的八股制度确实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学习精神给扼杀了,所以小孩子们才会如此忘我的沉浸于西方科学。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老百姓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海外留学的教育是多么必要的,因为当时号召海外留学的时候,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是并不会出去的,他们骨子里面认为科举的道路就是他们所追求的,更没有想到的是国家在这个危难时刻的需求,那时候的很多人只是在碌碌无为的混着日子,根本没有想到在这种时刻应该如何拯救自己生活的世界。而真正被派往美国的大多数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当时的家长们应该完全不会想到去往美国的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很多都变成了为建设*而奉献过很多的人吧。这些留*童中有很多成为了优秀的人,他们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各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来到的一个新环境,特别是尚未成长的孩子,在*封建的社*得到的教育和在美国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时不可避免的,一旦他们从一种相对于禁锢的社会中走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会一下子迷失自己,很可能很多时候就会忘记自己当初出门的意图,往往就会忘记自己当初的誓言与约定,忘记老祖宗的儒学教化,所以总会有一些人在外面的世界会看花了眼,一下子忘记自己的任务,所以,留学生中会有偷偷溜走,不愿意回来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虽然是少数,毕竟呈现了一些问题,那时候的清*,一味的压榨老百姓,当那些幼小的孩子到达远离家乡的异国他乡之时,难免会对外国的文化会有兴趣,如果是当时有策略的引导,我觉得这种现象毕竟会少一些。如今的我们不需要*专门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先进技术了,相反的,争先恐后的莘莘学子们每年为争取到出国留学的机会而努力着,可是真正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们却似乎远小于离开的数量,甚至有些人在出国之前就打算将来生活在别的国家,甚至想抛弃自己的文化,我很想不通,*为我们提供如此好的环境,我们理应在外面好好学习,将来回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这样说的有点片面,但是越来越多“镀金”的留学生们不愿意归来是一个铁铮铮的事实,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国家是一种凝聚力,我们应该把国家的利益考虑在第一位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外国美好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我觉得,还是我们我们应该想留*童中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一样,好好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丢掉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

第4篇:《童心》观后感

许多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过度溺爱孩子,寄托着对子女未来的过高期望。他们极为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仅包括基础科目如语文、数学和英语,还涉及到各种额外的“艺术细胞”培养课程。即便孩子并非未来的钢琴家、画家或书法家,仍被强行要求学习这些技能,而我们的意见似乎并未被充分考虑。

在《童心》这则漫画中,孩子面对无休止的钢琴必修课感到愤怒至极。在无奈之下,他想出了通过“转彩”来决定是否“去”或“留”。经过无数次的“转彩”后,孩子的手最终指向了大门,他如释重负,冲破了“牢笼”,回到了自己的自由世界。这位漫画家关心着孩子们,以心比心,为那些无法忍受强制班的孩子们宣泄不满,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某个周日,我看了一部影片——《两颗童心》。那个下午很宁静,只有我一个人。然而,看完后,我的心情却变得沉重。

这是一部外国影片,人物不多,剧情并不复杂,却触及了深刻的问题。故事中,一位外国女孩患了心脏病住进医院,与她同住的小男孩成了好朋友。然而,小男孩因治疗无效而离世,留下了悲痛欲绝的父亲。女孩的病情愈发严重,但她却找不到合适的心脏移植。女孩的父亲为了拯救女儿,不顾妻子的反对,决定接受一个组织的帮助和治疗。当女孩的母亲得知这个组织以伤害其他孩子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时,她陷入了艰难的选择。在一场雨中,母亲最终走向了未知。她不愿失去女儿,但也不愿看到其他母亲失去他们的孩子。悲剧最终发生,犯罪组织为得到女孩父亲的钱而引爆了一颗*,夺走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的生命,紧接着是孩子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样的哭声应该唤醒一些沉睡的心灵。

生活中充满了无奈。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不应该是狭隘的。一个人的幸福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否则将导致良心的不安。爱护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但不能以伤害他人、伤害其他孩子为代价。如果每个人都能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感受,这个世界将会减少许多悲剧。为了女孩,父亲不惜出售生意和房产,最终外婆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商店,筹集到了高昂的治疗费用。然而,这种爱最终导致了一个孩子的死亡,多么令人扼腕!如果他们见到那位素未谋面的母亲哭泣的眼泪,或许不会做出那样的决定。女孩的母亲的觉醒使她认识到失去孩子的痛苦,但她选择将自己孩子的器官全部捐献,而非卖掉。也许,她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在其他孩子身上获得新生,为其他母亲带来笑容。这样的母爱才是真正至高无上的父母之爱。

道德观念贯穿着从父母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的整个过程。只有时时处处关心他人,社会才会充满温情。我相信,这或许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内涵。

第5篇:《童年》观后感

读完《童年》后,我便认为高尔基很可怜。

文中我最喜欢‘外祖母’。我敢说‘外祖母’是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同时最富艺术魅力的。她保护着高尔基不受邪恶力量侵噬,用善良的心驱走高尔基内心的邪恶。

闲暇时,她最喜欢给高尔基讲童话故事,她所讲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故事,让高尔基从小就辨别善与恶。

‘外祖母’总是以慈善,宽厚的胸怀,关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高尔基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将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高尔基听。

她对高尔基的影响,正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的花边

‘外祖母’就像一条小河,滋润着高尔基这棵小草,让他茁壮成长。

我最讨厌‘外祖父’,因为他吝啬,贪婪,他内心也有善良的一面,可是被金钱蒙蔽了,再加上两个儿子的暴虐成*,整天争夺财产,让‘外祖父’脾气更加暴躁,经常打高尔基,但是有‘外祖母’的保护,高尔基才得以生存,内心不受污染。高尔基曾说过:“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可见,‘外祖母’是最善良的。就如大自然一样美丽,鲜花一样芬芳,湖水一样清澈,天使一样纯洁。

[《童年》观后感]相关文章:

第6篇:《幼儿园》观后感

拍记录片的程序可分为素材的选择,结构的发掘,声音、*彩的处理,现场的控制,素材的整理,团队的组建。(引用自新浪共享文件——《贾樟柯如何拍摄制作纪录片》)我对其中的“结构的发掘”与“声音*彩的处理”提出以下思考。我认为幼儿园的影片结构可总结为:一条持续采访一个学生的主线,另一条副线是大中小班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主线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副线则是平行的时间空间关系,或者说不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主线中对一个心算班优等生的持续采访不仅在时间上暗示了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影片的前进,也揭示了幼儿园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灵*与创意这一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其他孩子的采访都分别从具体细节方面体现了小孩独有的天真与快乐。而副线则从群体的角度来观察小孩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长镜头运用和长时间讲述一件事情的情况比较多,如一个孩子学穿衣服,一个孩子学搬椅子,一个孩子等家长。这些较冗长的镜头和叙事,形象传达了孩子刚开始学习*的困难疑惑。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中,会发生各种矛盾。小孩子间打斗吵架,老师严厉地斥骂,孩子艰难的学习新事物,这些都一一体现着幼儿园里孩子们经常遇到的挫折,以及并不倡导温柔赞扬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一直持续到小学中学大学,我们遇到的挫折也总是让我们产生小时候为难想哭的表情。以至于影片使人感到熟悉,不仅与我们自己的幼儿园相似,甚至和现在的我们,现在的社会相似。《幼儿园》中的声音都是采用现场的声音,有明显的空间感与现场感,显得更真实生动。*彩方面,对比度不强,没有强烈的光影感觉,使画面显得朴实,也稍显灰暗。